复杂理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
2012-03-31隋铭才
李 茶,隋铭才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复杂理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
李 茶1,2,隋铭才2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二语习得/发展可以被看成异质的、动态变化的、非线性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交互作用引起了二语习得发展的变化。“复杂理论”就是对系统中各要素的变化、要素间交互作用的变化、系统轨迹的变化及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在复杂理论的新视角下,二语习得领域中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语法中的“怪现象”、二语能力的测试、二语习得系统的建模、二语发展轨迹的个体内差异研究、方法论研究等。
复杂理论;复杂系统;二语习得
一、引 言
变是唯一的不变,但传统科学研究一直逃避“动态变化性”,将研究对象视作静态之物。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但近代科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是还原与分析,即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类,将整体拆分,认为部分相加的结果等于整体,并致力于寻找导致结果的唯一重要原因。
随着人类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正视“变化性”和“复杂性”了。然而,在多个学科中,人们的研究思维仍被还原论禁锢。20世纪中叶,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应运而生,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气象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贡献巨大。
在二语习得领域,应用语言学家Diane Larsen-Freeman[1]最早提出用复杂理论的视角看待语言和语言习得问题。Larsen-Freeman与Cameron于2008年出版的专著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将复杂理论与语言进化、语言习得、课堂话语等问题进一步结合起来,并提出一系列方法论原则。随后,美国著名期刊Language Learning曾以“语言是复杂自适应系统”为主题召开会议,并发表多篇会议论文,使复杂理论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受到了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复杂理论是对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的、开放的、涌现的、有时混沌的、自适应系统的研究[2]4。Larsen-Freeman认为复杂理论是超学科的,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不会替代具体学科中的理论,它比现有理论框架更加抽象。但事实上,在将复杂理论引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过程中,“复杂理论”的意义已经得以重建。在二语习得领域,可以这样理解“复杂理论”:
二语习得/发展可以被看成多要素的、异质的、动态变化的、非线性的(对微小干扰敏感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交互作用引起了二语习得发展的变化。“复杂理论”就是对系统中各要素的变化、要素间交互作用的变化、系统轨迹的变化及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二、复杂系统特性分析
复杂理论是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而复杂系统具备多种特性。在多种特性中,最具代表性的五个特性为异质性、动态性、非线性、开放性及自适应性,下面将通过特性对比,逐步论证二语习得的复杂性。
首先,二语习得是由多种异质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等,而每个要素本身又是复杂系统。比如学生这个群体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与教师、环境等交互作用,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小组的学生看成一个系统,而每个学生也可以自成系统,下面还有认知系统、心理因素系统、情感系统、生理因素等。
其次,二语习得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各个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中,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断变化着。语言本身就是动态的,教师、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化,个体学习者也在不断变化,年龄、认知过程、性别角色、生理及心理各方面因素都不是静止的。
第三,二语习得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教不一定引起学,而学不一定引起习得。一个因素的变化或者环境的改变,也许就会引起习得效果的大不同。以语言习得中的“开窍”现象为例,开窍的瞬间其实是系统的涌现,用还原论是无法解释的。
最后,二语习得发展过程是开放的、自适应的。外界环境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环境也是系统的一部分。比如英语这门语言国际地位的变化会使整个二语习得系统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各要素交互作用变化的结果。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中国还以俄语教学为主;随着美国在科技上的发展,中国开始重视科技英语教学;随着英语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国内开始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近十年来,英语学习几乎成为贯穿中国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部分,这体现了整个二语习得系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以适应国际环境。
综上,二语习得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我们可以用复杂理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采用更加符合复杂视角的方法对二语习得发展进行研究。
三、复杂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前景
复杂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鲜而科学的视角,在国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但实证研究较少。Larsen-Freeman以五位去美国陪读的中国女人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在口语和书面语上复杂度、流利度和精确度的涌现进行了调查[3],但分析部分以书面语为主,几乎没有涉及口语,而且研究方法较为简单,不能满足复杂理论的需求。近期Spoelman &Verspoor采用复杂理论的视角,以一名荷兰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她三年里辅修芬兰语课程中完成的芬兰语写作为样本,对芬兰语习得中写作的精确度和复杂度的发展进行了纵向个案研究[4]。此研究采用了动力系统方法,在研究工具上有所进步,但仍然是集中于书面语的发展,并且对精确度和复杂度的测量方法有待于完善。
在国内,只有冀小婷[5]发表了一篇Larsen-Freeman的访谈,起到了对复杂理论初步引介的作用。国内的二语教学中,通常将目标语看成静止、非动态变化的“死”语言,语言学习脱离语言应用而存在,但复杂理论将语言看成不断变化的系统,对二语习得终极目标的理解也完全不同。国内大部分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学习者因素、学习环境、课堂话语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受还原法影响较深,拆分整体,重视简单的因果相关,忽略其他因素,并期待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具有较高的预测力。在复杂理论视角下,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容忽视,动态变化性不容小觑,某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会对系统带来重大的改变。因此,复杂理论视角可以为中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实践者,尤其是实证研究人员打开新的思路,指出新的道路。以下是笔者认为值得探索的六个方向:
(一)语法中的“怪现象”
传统语法教学教授的是“静止”语法,学生死记硬背,对错分明,但往往在真正使用时会遇到许多疑惑。以VOA(2011.3.24)的一则新闻题目为例“Coalition Strikes Libyan Military Amid Ground Stalemate”,按照严格的时态语法规则,应该使用过去式,而题目中却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是否属于语法错误呢?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新闻题目和小说中,目的是为了突出已发生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但如果在语法教学中忽略了这样的“特例”,会让学生误以为这则新闻的题目有误。语言是“活”的,是在使用和交际中不断变化的,有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用法在某种条件下反而会突然涌现并最终为大家所接受,而有些本来符合规则的用法由于使用者的厌倦心理及其他因素,可能会过时并由新的用法取代。复杂理论视角下,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特例”和“个性”,而不是追求简化和统一。语料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鲜活的使用状态,通过搭配搜索,可以发现何种搭配使用频率高、何种低,何种虽然少见但亦可接受。用复杂理论也可以解释并预测某种语法现象或词汇的发展轨迹,比如句法中的零连接现象、零主语现象、名词动词化等。
(二)二语能力的测试及学习者因素的测量
一直以来,在国内的教法实验中,判断学习者二语能力的标准通常是试卷成绩;在学习者因素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问卷作为工具,通过统计分析将被试划分为几个类型。但试卷成绩是否是有效、全面的测量工具呢?根据大量数据及均值将被试的心理因素等划分为几个有限的类型又是否科学呢?在还原法指导下,以上方法被认为是科学有效的,但这些方法不能够满足复杂理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并制定出更加接近真实数据的方法。复杂度、精确度、流利度可被用来衡量学习者口语或者书面语的水平,但这三个“度”是否全面?它们的具体测量方法和可操作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在对学习者因素进行考查时,应避免简单的分类,尽量把真实数据呈现出来,可以借用儿童心理发展学家van Geert的“min-max graph”或“altitude lines”等动态系统方法[6]。
(三)二语习得系统的建模
本文前面已经论证,二语习得可以被看成多要素的、异质的、动态变化的、非线性的(对微小干扰敏感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交互作用引起了二语习得发展的变化。但传统研究中,一般将社会环境、课堂环境、个体学习者因素、教师、教法等组成部分中某一范畴中的某几个因素单独列出,然后调查其与二语水平的相关性。传统的研究时常会遇到一些“尴尬”,预测力不高,并且会出现一些“不合群”的数据,在数据分析前常常被滤除。但复杂理论重视这些数据,认为这些数据可能会指向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分析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一般的调查结果都是呈正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性是由大量学习者的数据均值得来的,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个体,某些个体的确运用了较多的学习策略,但英语水平就是不高,这是因为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多个要素,并且这些要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不能预测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因此,建立一个二语习得复杂系统模型是很有意义的,但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可以只专注于一个层面,并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建立模型,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动态性是建模的关键。建模的工具可以尝试Swarm专门用来帮助建立复杂系统的仿真模型,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软件,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
(四)二语发展轨迹的个体内差异
大规模的样本和大量的研究对象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得普遍的、概括性的规律,而小规模的纵向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个体学习者二语发展的轨迹和过程。复杂理论视角更倾向于个案研究,不仅注重个体间差异,还注重个体内差异。个体学习者的词汇增长、语法复杂度、精确度、口语流利度、语言理解力等等都可以作为考察二语发展的指标。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并非呈线性发展,有时会发生涌现和突变,比如“开窍”现象。在复杂理论指导下对个体学习者二语水平某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测量,并用直观的形式呈现,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假设,并用数据验证假设。
(五)对二语习得已有理论的发展
复杂理论的视角和建模方法可以帮助发展一些现有的二语习得理论,比如社会文化理论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的作用,其中的脚手架还涉及主体间的互动,都可以用复杂理论的方法来帮助建模,如Swarm和动态增长模型。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监控模式理论等也可以用复杂理论的视角和方法做更进一步的解释[7]。
(六)复杂理论的方法论
在Wilson提出的复杂理论五大方法论准则的基础上,Larsen-Freeman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八大方法论原则。但Larsen-Freeman的方法论原则并不是最终的版本,还应有继续发展的空间[8]。将方法论原则与具体研究方法进行接口的时候,还应考虑一些实际操作问题。Larsen-Freeman对人种志、形成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行动研究、纵向个案研究、时间序列法、微发展、计算机建模和模拟、脑成像等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提出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建议(如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二语习得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等)。她发现以上大部分的研究方法虽然与复杂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相关,但在操作过程中抑或难度较大、抑或仍然具有还原论的倾向,因此究竟哪些方法适合复杂理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结 语
Larsen-Freeman认为,复杂理论方法是在系统和行为发生变化后进行回溯解释,是逆推,不是预测,她认为复杂理论与传统理论不同,将解释与预测分开了。但在复杂理论视角下的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同样是以真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却没有放弃对复杂系统的预测,因此有理由相信,复杂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也不应该仅限于解释和描述。
复杂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复杂视角,但方法论从简单走向复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逾越。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是由于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尚未被完全了解,因此并不是无法预测,只是预测的精确性需要逐渐完善,这是一个不断接近极限的过程。
总而言之,复杂理论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也正因为还处于萌芽阶段,它为大家留下了广泛的探讨空间,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能够为复杂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1]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141-165.
[2]Larsen-Freeman,D.&L.Cameron.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UP,2008.
[3]Larsen-Freeman,D.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fluency,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590-619.
[4]Spoelman,M.& M.Verspoor.Dynamic patterns in development of accuracy and complexity: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 the acquisition of Finnish [J].Applied Linguistics,2010(31):532-553.
[5]冀小婷.关于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拉尔森.弗里曼访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376-379.
[6]van Geert P &Van Dijk M.Focus on variability:New tools to study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developmental data [J].Infant Behav Dev,2002(25):340-74.
[7]张东秋.学术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理念与技巧[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92.
[8]刘永兵.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6.
Complexity Theory:A New Perspective in SLA
LI Cha1,2,SUI Ming-cai1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development can be observed as a heterogeneous,dynamic,non-linear,adaptive and open complex system,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causes the change.“Complexity Theory”describes,explains and predicts the changes of elements,the changes of interaction,the variability in trajec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s.Under the new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theory,there emerge some feasible and meaningful topics to be explored,including “weird grammar”,the measurement of second language level,the simu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ystem,the intr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es.
Complexity Theory;Complex systems;SLA
H0
A
1001-6201(2012)05-0118-04
2012-06-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YY003);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号)。
李茶(1984-),女,黑龙江集贤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隋铭才(1952-),男,吉林东丰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