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实践

2012-03-31

关键词:科学技术革命

刘 皓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浅析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实践

刘 皓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规定性;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其具有认识、革命、生产力、国防等功能;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是其科学技术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

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实践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建国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认识

在对自然科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方面,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规定性。毛泽东一方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自然科学从自然属性上来说没有阶级性,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自然科学具有社会属性,其使用的社会后果会因为阶级利益的不同而有所分化。

从自然属性来说,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1]444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在追求自然界真理的时候,通过观察和实验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提出自然科学的原理以至自然科学的理论。这样,自然科学从研究程序上看,无论是提出科学问题,还是解决科学问题,都和阶级利益无关,自然科学的真理性成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自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可以为任何阶级所直接继承、掌握和利用。这决定了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它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毛泽东看来自然科学理论本身和阶级利益无关,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应该是一致的[2]。

从社会属性来说,毛泽东认为在谁去利用自然科学这一问题上是存在阶级性的。虽然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其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其使用的社会后果会因为阶级利益的不同而有所分化。在阶级社会里,科学技术为不同的阶级利益服务,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研究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去研究、去应用自然科学成果也具有阶级性。这样,毛泽东创造性地把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做了区分,区分出自然科学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

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其具有认识、革命、生产力、国防等功能。

(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1940年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人们争取自由的武器,“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3]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正是这种功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有力的精神武器。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人类不断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运用自然界的规律,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并改造现实的世界。人们获得行动上自由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客观必然性,并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能动的、正确的反映,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技术往往是科学原理的应用,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界的手段。人类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这种思想武器,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

(二)科学技术的革命功能

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的革命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建立的时候,科学技术的革命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破坏旧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的和平年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新社会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上。

战争时期,毛泽东重视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改造旧中国的有力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民族独立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源于没有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同时强调,为了实现抗日胜利,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就必须实现工业化[4]。毛泽东还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机器工业的基础之上,我们革命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国社会由以农业为基础向以工业为基础的转变[5]。实现中国工业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现民族独立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新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建国之后,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毛泽东倡导“技术革命”,1956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1]18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要想实现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说: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另一个是在技术方面,实现机器操作在所有生产部门的使用,用技术的力量提升中国的经济水平。

(三)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重视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毛泽东强调要造就新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指出:为了改变中国在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状况,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后来毛泽东又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打造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同时,毛泽东基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一基本国情,把扫除文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看作是提高中国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改进劳动工具方面,毛泽东意识到机械化劳动工具代替落后的手工工具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起着中介的作用,起着把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联结起来的作用,起着传递劳动、完成生产过程的作用,而生产过程从半机械化、机械化直至电气化,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生产工具的一系列变革,而带动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之初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有了拖拉机等机械化设施,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中劳动工具的更新,倡导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大机器、机械化劳动工具代替落后的手工工具,增加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投入。

在扩大劳动对象方面,毛泽东一方面注重利用科学技术扩大劳动对象,另一方面强调充分利用、保护和改良现有的劳动对象。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对开发新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倍加重视,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到1963年,中国石油能够保证基本自给,石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劳动对象,农业方面他提倡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出了关于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

(四)科学技术的国防功能

毛泽东认识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国防建设是重要而必要的,而强大的国防只能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毛泽东通过回顾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这条历史规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防的重大作用。毛泽东指出:中国不能没有国防,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1]271中国拥有原子弹等高科技装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不受别国欺负、摆脱落后状态的重要措施。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把国防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国防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

科学技术思想是制定科技方针和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是其科学技术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

(一)提出向科技革命转移,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毛泽东是当时党内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突出代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工业化之路初创之时,正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刚刚兴起,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科技革命的形势,指出:中国一方面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革命,依靠技术的力量,在生产领域推广机器操作,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毛泽东认为中国应当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为此,他倡导把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摆到全党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并提出了“技术革命”的口号。毛泽东号召“向现代科学进军”、“向自然界开战”,并提出要“独立自主地干技术革命”,改变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状况,实现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

毛泽东所倡导的向科技革命转移的思想在现实中得到了贯彻落实。1955年底,毛泽东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6年4月,由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牵头,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此纲要根据战后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对策,提出了中国国家建设急需解决的多项科技任务。纲要的实施,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初步改变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

(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某一领域研究中学说纷起、学派林立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科学发展的繁荣局面。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应当通过讨论去解决,通过实践去解决,而且科学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此,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要有学术探索的自由,不同的学派学术观点不同可以自由争论,禁止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研究,更不能用行政力量强制人们接受、选择某一个学派的观点,或者用行政力量打压某些学派。1955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毛泽东总结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以行政手段干涉科学研究工作的错误,反复强调“百家争鸣”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三)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尽量争取外援,“洋为中用”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建立之初,西方国家政治上、经济上封锁新中国,只有苏联援助中国,事实上苏联的援助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毛泽东强调,落后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一条捷径,就是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他又强调学习外国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科学技术,在借鉴的同时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毛泽东认为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毛泽东在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争取外援、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洋为中用”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对于“洋为中用”方针的具体落实,毛泽东提出,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不是事事照搬,要批判地学,要有所创新,也就是毛泽东在强调“洋为中用”方针的同时,指出要坚决防止或者全盘照搬或者一概排斥两种极端倾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走世界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要实施超常规的战略,尽量采用先进技术[6]。可见,毛泽东在对待外来科学技术文化问题上,一方面强调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强调“洋为中用”。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2.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9.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The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LIU Hao
(Colleg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Mao Zedong's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o Zedong's thought.It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ist outl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o Zedong thinks that natural science has 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ones.In his opini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hibits both material aspects and spiritual ones with such functions as understanding,revolution,production force and national defense.Mao Zedong's measures and poli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embodiment and practice of his thou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o Zedong;Science and technology;Thought;Practice

A84

]A

1001-6201(2012)05-0044-04

2012-03-27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03)。

刘皓(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