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常规CT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分析
2012-03-30邱刚李娜丁利平
邱刚 李娜 丁利平
目前,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与检查手段主要为CT与放射性核素检查[1]。但是,这两者对于该疾病的检出率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提高对患者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确诊率,本文总结了两种检测方法综合使用的优势。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阐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2012年8月所收治的4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的区间大约为24岁~67岁,其平均年龄大约为40.8岁。46例患者中有18例腹部隐痛,6例腹胀,3例腹部包块,其余19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肝功能有轻度异常的患者有14例,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者有5例,丙型肝炎的患者有2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26例在一周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主要包括肝胶体显像、肝胆动态显像。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判定标准为:肝交替或是融合图像中显示出局限性的放射性浓聚灶,并且患者肝胆的动态显像显示该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具体表现为提前显影[2]。在早期该部位的主要表现为和外周肝组织的放射性相当或是出现局限性的放射性浓聚,且消退缓慢,那么则可以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对于所有患者诊断都需要至少两位以上的资深医师共同进行,确保诊断和病理结果的一致性[3]。
结果可以划分为病理经典型与病理非经典型。病理经典型主要有三个特征:干细胞出现异常结节状类的结构、胆管增生、中央出现星状的痕迹或是弯曲后壁的血管变得畸形[4]。如果只有后两者症状则为非经典型。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例患者一共切除了46个病灶,都属于单发患者。而且,其病理都属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其中有11例患者属于病理的非经典型,35例患者属于病理的经典型;最大径>3cm的大病灶有28个,最大径≤3cm的小病灶有18个。46例患者经过常规性的CT检查后查出了所有病灶,其中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经典型的有18个,小病灶为7个,大病灶为10个;其它病灶都诊断不明或是误诊。26例患者行放射性的核素显像结果显示为大病灶有13个,属于病理经典型的有9个,非经典型的有5个;其余的都未检出或是诊断不明确。常规性的CT检查和放射性的核素显像方法对患者病理经典型病灶的总确诊率分别是39.13%和34.62%。对26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CT检查同时行放射性的核素显像,综合利用2种检测方法共确诊了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有20个,其总体的确诊率大约为76.92%。
在对患者病理是否属于经典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小病灶诊断方面,放射性核素的显像与常规性的CT检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性核素的显像与CT检查结合之后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总体确诊率要比单纯使用其中一种方法所得到的确诊率高很多,P<0.05,所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与单纯应用一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诊断与常规性的CT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但是二者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确诊率[5]。所以,可以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方面大力推广该方法,进而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断率,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两种检测方法综合的诊断率虽然高于单个检测方法的诊断,但是依旧无法达到十分理想效果,所以,在今后工作当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率,更好的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关服务,以尽早的确定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及时治疗,减少患者因延误治疗而造成的身体或是精神上的伤害,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其康复率。
[1]杜静波.张爱莲.叶慧义,等.MRI诊断肝脏多发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1(6):443-445.
[2]林坚.张朝桐.梁启堂.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DSA影像表现[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09-110.
[3]陈兴美,李星云,马彩叶.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局灶性病变定性方面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5):388-389.
[4]李凤华.顾莉红.黄翼然,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肾实质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5):844-846.
[5]阎洁羽,刘凤永,王茂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表现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3(8):63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