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五四时期的民间教育社团

2012-03-29李琼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社团中华

李琼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试论五四时期的民间教育社团

李琼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变革,民间一些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纷纷集会结社,宣传各自的主张,从而掀起了中国民间教育社团史上第一个高潮。

五四时期;教育社团;青年学生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共出6期,1916年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开始,中国的文化教育界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吸收,成为对抗封建文化的强大武器。十月革命的发生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犹如在黑夜里望到了明灯”〔1〕。五四运动更是把传播新思想的浪潮推向一个极致,各种新刊物、新社团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沉闷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鲜气息。“据粗略统计,大大小小的社团共有400余个”〔2〕。而在这其中,民间教育社团亦作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引导并推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一、五四时期的民间教育社团概况

民间教育社团是指在民间发起的,以教育活动为主要工作的团体组织。朱有瓛等所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中对1902年至1922年所创办的民间教育团体进行了统计,本文摘取其中1915年至1921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有:1915年成立的北京读音统一会、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中华农学会、勤工俭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学社。1916年成立的博物调查会、华法教育会、卫生教育联合会、蒙古教育研究会、欧柏林中国学生工读会、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丙辰学社、道德学社。1917年成立的民国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学生救亡会、幼稚教育研究会。1918年成立的华侨学生会、中国教育扩张会、新民学会、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联合会、新潮社、中华新教育共进社。1919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工学会、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教育促进会、少年学会、教授研究会、工读互助团、曙光杂志社、平民教育社。192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教育促进会、儿童用书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江浙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1921年成立的上海学校教职员联合会、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浙江省义务教育促进会、全国童子军研究会、中华心理学会、实际教育调查社、上海商业补习教育会、新教育杂志社、中华教育改进社。

(一)五四时期民间教育社团的特点

这一时期新创民间教育社团49个,以1919年和1921年为最,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其他地方如天津、杭州等也有,数量较少。北京和南京分别是北京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政府所颁行的教育政策是从这里执行的,而上海是当时的大都市,经济发达,人才聚集,并且这三个城市高校林立,知识分子居多,在这些地方创办教育社团不仅有利于吸收新思想,也有利于传播教育主张;不仅有利于推动教育活动,更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界人士投身教育改革。

第二,以研究某一专门教育为目的的社团开始出现。相对于清末教育团体只是笼统地讲“研究学术,提倡教育”或“开展教育研究”,这一时期所创教育社团的研究方向更具针对性。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说:“……教育普及,则社会国家一切至重要、至困难问题,根本上皆得缘以解决也。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尚有过于生计乎”〔3〕444。明确指出本社的创立是为解决国民生计问题,即发展职业教育。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在征集团员的启示中也明确指出:“共和国家以平民教育为基础……同人等发起兹团,所以达此旨也”〔3〕509。在这一时期所创教育社团中,以某一专门教育为研究方向的有36个,占总数的3/4,内容涉及诸多教育门类,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平民教育、义务教育和幼稚教育等。在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民间创设社团对中国专门教育的发展无疑起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的教育社团大量涌现。1915年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地青年学生纷纷从封建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民于水火之中,创办教育社团即是其中一项。1919年由中国大学、法文专修馆和俄文专修馆学生联合组织于北京的曙光杂志社即以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为宗旨。另外,在这一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学校还有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及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其中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直接参与发起的教育社团各有7个,数目不可谓不多。

(二)五四时期民间教育社团的主要活动

五四时期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社团成立之后纷纷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促进教育的发展,虽然各社团旨趣不同,但活动类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办刊物。创办刊物是教育社团与外界沟通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社刊,外界人士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本社情况,社团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五四时期大部分教育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刊,社刊多按月发行,且与本社发展相始终。如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发行之《职业与教育》、平民教育社所发行之《平民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行之《新教育》等。

第二,宣传讲演。讲演是普及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很多社团在创社章程中就把讲演列为活动之一。如《上海商业补习教育会简章》规定本会应办事务中就有“组织商业讲演部”一项,中华教育改进社把学术部分为研究、调查、编译、推广四科,其中推广科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讲演。而把讲演价值最大化是在普及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顾以吾国平民识字者少,能阅印刷品出版物只限于少数人。欲期教育之普及与平等,自非从事演讲不为功”〔3〕509。要普及平民教育,自然要以平民大众所能接受的方式为主,讲演是最好的途径。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为例,他们不仅在北京各城区讲演,更深入郊区和农村,向工人农民讲演,内容不仅涉及国家政治,也提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所获成果颇大。

第三,创办学校。学校是教育社团实施教育的机构,反映社团活动的成果,创办学校是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创社一年后即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学校中所学科目主要是根据社会上的职业需要而定,如纽扣、铁工、木工、珐琅等,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4〕24,从而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职业学校还定期举办成绩展览会以检验教学成果,如职业教育图表展览会、玩具展览会等。

第四,调查研究。教育社团要想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明确改进方向,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是1921年由严修、范源濂所发起成立的实际教育调查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在美国哥伦比亚学院孟禄博士的带领下行程历经中国九个省市,历时两个月,调查了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各种学校、教师训练、学校经济、学校设备五项内容,调查结果除在各地谈话会上详细报告之外,还受邀参加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新学制的制定多有指导。另外,一些大的教育社团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科学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也都有自己专门的调查机关,以便随时调查研究各自教育领域的现状,找出问题以及时解决。

二、五四时期民间教育社团繁荣的原因

相对于清末,五四时期的民间教育社团可谓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一场撼动文化教育界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以陈独秀为首的革命者号召青年学生觉醒起来,挣脱封建文化的束缚,养成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面,指出“惟三民主义在教育方针中应占重要地位”〔5〕85,教育应贯彻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使受教者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在青年一代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青年纷纷从封建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开始思索如何教育救国。在这样的思想感召下,他们组织社团发行刊物,一方面提高自我修养,另一方面传播新的教育思想以启迪国民。如国民杂志社把创社宗旨定为:“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6〕4。蔡元培在其成立大会上也夸赞道:“诸君为此,旨在拯国家于危亡,深堪嘉尚”〔6〕7。由此可见,广大青年同胞教育救国的激情是与新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的。

(二)五四期间各种思潮的传播

五四期间中国的思想界迎来了一次大解放,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吸收,作为创办社团的指导思想。如:职业主义教育思潮。职业主义教育思潮是由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发展演变而来的,最早见于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所颁布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7〕。后来很快被中国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并升华。1915年黄炎培随同游美实业团访问美国,在考察之后认识到“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警心动目”〔4〕16-17。并在此基础上把改革教育、振兴实业与解决就业融为一体,创设中华职业教育社。再如:工读主义思潮。工读主义主张半工半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合一,是五四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思潮。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教育社团,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工读互助团、工学会、勤工俭学会等,虽然大都存在时间不长,以失败告终,但在改造社会、唤醒国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还有平民教育思潮催生下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创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等。

(三)以北京大学为主导的教育改革的影响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中心,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主导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思想解放、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指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5〕105,“鼓励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8〕,勇于接受新思想,提出新见解。正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的社团才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讲演会、研究会、评议会蓬勃兴起〔9〕,教育社团自然也在其列,这个时期北大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社团如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等都是由学生发起和组织的。在北京大学的带动下,其他高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也都纷纷集会结社,或介绍西方先进思潮,或普及教育救国图强,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社团大繁荣时期。

三、五四时期民间教育社团的历史作用

五四时期民间教育社团不遗余力的活动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社团成为本门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不仅开创本门教育发展的先河,其所创教育模式、教育理论甚至指导着以后的教育实践。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传播教育思想,活跃学术氛围。在五四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情况下,民间教育社团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对传播教育思想、活跃学术氛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创办刊物,举行演讲,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术知识带到普通民众中来,给沉闷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鲜气息。部分留学生还把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潮带回祖国,丰富了国内的教育理论,为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新教育共进社所极力宣传推广的,新教育共进社甚至在其所办《新教育》杂志第三期中专门出“杜威专号”来全面宣传其教育理论和哲学思想〔10〕。

第二,引导并推动着中国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社团成立之前,中国很多专门教育甚至没有起步,正是由于教育社团引进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实践才使得中国各项教育事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就为中国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科学社成立之前,中国的科学教育几乎是个空白,政府对科学教育的不重视使得留学生想要发展现代科学也苦于无用武之地。1915年任鸿隽等留美学生在美国绮色佳城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他们发行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成立各种研究所进行科学实验,建立图书馆以普及科学知识,正是在他们的推动和扶持下,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才有了初步进展。

第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家。纵观五四时期的民间教育社团,很多都是由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校长陈宝泉等,还有教育界知名人士郭秉文、陶行知等。一方面,他们为教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另一方面,教育社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教育抱负的平台,使他们的教育理论得到实践而更完善,最终形成一个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家。

总之,五四时期,在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民间教育社团兴起并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不仅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也推动着中国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李小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57.

〔2〕曲广华.试论五四时期社团繁荣的历史作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4):53-56.

〔3〕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M〕.北京:三联书店,1979.

〔7〕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5.

〔8〕邱美珠.论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组织〔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5):102-104.

〔9〕郝斌,欧阳哲生.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65-1166.

〔10〕曲广华,王富国.试论五四时期社团繁荣的原因〔J〕.北方论丛,1998(4):97-100.

(责任编辑 杨朝霞)

Research on the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Groups 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LI Qiong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g 637002,China)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China began with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With the occurring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propaganda of Marxism,democracy and science were spread into China,which led to a wide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ircles.Some intellectuals,who were so patriotic and had been influenced by such democratic awareness,made saving the nation as their mission.They set up education groups and disseminated their propositions one by one.Because of this,the first new tide of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groups in history was coming.

the May 4th Movement;education groups;young students

D432:K261

A

1672-2345(2012)08-0022-04

2012-04-10

2012-06-04

李琼,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社团中华
缤纷社团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