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邹尧臣生平及其家世考
2012-03-28何邦华
郭 磊,何邦华
(1.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昆明 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昆明 650092)
参政邹尧臣生平及其家世考
郭 磊1,何邦华2
(1.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昆明 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昆明 650092)
《参政邹尧臣置学田碑记》是研究明代云南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史料,赵州学田制度沿用400多年,直至解放后土改时才停止,为大理凤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发挥了久远的作用,但是创立赵州学田制度的邹尧臣的生平事迹长期为人们所忽视。邹尧臣进士出身,官拜御史、副使、参政等要职,中晚年归根云南赵州(今大理凤仪),他不仅是当地的官宦大家,且为民清政多有贡献,是当地名望极高颇具影响的著名历史人物。其生平事迹散见于正史、方志、碑刻及家谱中,较为丰富,尚未系统地发掘整理、校勘考证和分析研究。因此,就已掌握的资料和田野调查,对其生平及家世作初步研考,以飨读者,供进一步研究。
邹尧臣;生平;家世;学田
一、背景概况
明代《参政邹尧臣置学田碑记》碑现存大理三中内,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鸣书院亭阁左侧,该碑记录了明代赵州(即今大理凤仪)人邹尧臣为造福桑梓,建校倡学,教化乡人而置备学田的情况,是研究明代云南边疆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史料。邹尧臣其名在正史记载中,初见于《明史》卷二百五《张经传》:“十六年,(张经)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断藤峡贼侯公丁据弩滩为乱,经与御史邹尧臣等定计,以军事属副使翁万达诱执公丁,参议田汝成请乘势进讨命”〔1〕。该历史事件在毛伯温撰写的《平断藤峡碑》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2〕。公元1545年,邹尧臣从江西南昌离职回乡,归家守孝,看到家乡学校没有学田来供给学校,就用自己积攒的俸禄购买了两段上好的田地共5.5公顷赠给了赵州的官学支持办学,学田所收的学租银用来资助四方孤寒贫苦的读书人。邹尧臣所置赵州学田“一段在教场之南,计叁拾陆亩壹分;另一段在东晋湖邻,计肆拾贰亩贰分。”这两段学田直到清末都还是赵州督学院七段学租田的主要部分,学田一直沿用到解放后土改前,沿用400多年,为大理凤仪的地方教育及文化发展发挥了久远的作用〔3〕50-72。
二、邹尧臣的生平
(一)字号
康熙《江西通志》中《秩官》条记载:“邹尧臣,字廷命,湖广兴国人,进士”,官职为“左参政”〔4〕。遍查明代的进士名录,姓名为“邹尧臣”的仅一人,没有重名,且他的官职为左参政,应该就是大理赵州的“邹尧臣”,那么他的字是“廷命”吗?据《万姓统谱》记载:“邹尧臣,字廷俞,赵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历参政”〔5〕。又据《桂林行》中记载田汝成赴任广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到达桂林后“顷会巡按御史邹廷俞尧臣”〔6〕。可以断定邹尧臣字“廷俞”,而非“廷命”,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因字形相像的关系,将“俞”字误作“命”产生的讹错。旧时“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以字“廷俞”与名“尧臣”相表里,从字意也很合适,所以可以肯定邹尧臣字“廷俞”。
邹尧臣号“和峰”,在《万历赵州志》《新建清流普济祠记》〔7〕306-308《瑞云观记》〔8〕等均有记载。古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作为个人的别称,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邹尧臣可能是因为家乡赵州隔洱海遥望苍山“诸峰罗列,前后参从”的十九峰,所以给自己取号“和峰”。
(二)科举
《万历赵州志》中“举人”条目中记载:“己卯科(公元1519年),邹尧臣,中第十六名。”而据笔者于2008年8月在弥渡县密祉乡寻访得的《邹公讳国祚世系谱序》碑中记载:“长尧臣,中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解元,登嘉靖五年翰林。”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殿试后凡选入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那么邹尧臣的乡试到底是那一年?是第几名?两条记载都有“十六”这个数字,但前者是名次,后者表示年份。从年代时间上分析,《邹公讳国祚世系谱序》立碑时间在公元1902年农历三月,而《万历赵州志》成书于公元1587年农历十月,并且该志“举人”条目中对赵州各科举人的姓名、名次、任职情况基本都有记载,我们可判断《万历赵州志》的记录是可信的,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在弥渡密祉邹氏家族资料的传承中将“第十六名”演变为“十六年”了。
邹尧臣在大理凤仪的后裔,在其所居的大宅门上方,曾高悬“进士”、“圣旨旌表”两块匾额,现在老一辈的人都见过,解放后才取了下来,今已损毁无存。现在看到的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万历赵州志》的抄本中“进士”条目全部内容缺失,但明代云南进士名录记载明确:“邹尧臣,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科三甲第136,大理府赵州民籍,仕至参政。”殿试后三甲录取的应叫做“赐同进士出身”,而现在看到的载有《新建清流普济祠记》碑文的书籍资料中邹尧臣为:“赐进士出身”,这样他就是二甲出身了,与实际有出入,疑是传抄有误,因笔者一直未能一睹原碑,只有日后有机会再行考究了〔7〕306-308。
(三)宦迹
《大理府卫州县历科进士题名记》记载:“邹尧臣,赵州人,历官知县、御史、副使、参政。”且据此碑记可知邹尧臣与《万历云南通志》编撰者李元阳(1497-1580)为同科进士,大理府该科进士只有他们俩人,李为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古城)人,赵州与太和县隔洱海相望,二人同乡同朝为官〔9〕。公元1578年,李元阳82岁时还就邹尧臣“其家父子、兄弟、眷属捐金帛、脱簪珥,以率一乡”修建赵州瑞云观的事迹而撰文《瑞云观记》。
邹尧臣中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科进士后,于公元1527年至1528年任江西南城县令,到任后心系民众,爱民如子,事必躬亲,任期间南城县遭遇水灾,他捐出自己的俸禄赈灾,帮助遭灾的老百姓,救活了很多人。后来,又遇朝廷每隔十年的大造黄册,为收税征役而登记百姓的户籍、事产等,有的县级官吏为了邀功请赏多征收土地税、人头税、劳役等,就编造增加虚假的百姓户口数,使得南城县的民众非常恐慌。邹尧臣发现后制止了这种做法,避免了老百姓赋税劳役负担的增加,正因为他这样时时刻刻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人们非常感激他,以至于他后来回江西任布政司左参政,巡视到南城县,人们都出来夹道欢迎,他离职后,人们还为他立了遗爱碑〔10〕。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五月,邹尧臣被封为试监察御史,一年后实授陕西监察道御史。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十一月十九日,嘉靖皇帝敕封了邹尧臣和他的父亲邹华、母亲黄氏、妻子金氏。《万历赵州志》卷三记载邹尧臣“两差征虏有功劳”所指的一是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邹尧臣以御史身份参与平息了明朝九边之一、“北门锁钥”边防军事重镇大同的兵变;一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正月,为广西巡按御史,参与了征讨断藤峡贼侯公丁。他参与平息大同兵变、征讨断藤峡这两件事情,现在看来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大同兵变是由于明王朝穷兵黩武,大同镇卒不堪军官虐待才举事造反;而征讨断藤峡贼侯公丁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又利用食盐垄断和专卖,对当地居民进行苛重剥削,断藤峡瑶民才被迫起义,反抗压迫、剥削,邹尧臣身为朝廷命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正是由于在外为官经历目睹这些事件,才促使邹尧臣从江西布政司左参政离职回乡守制,虽然他已为官20年,官至从三品,朝廷几次征召,他却再没有出外为官,从此归隐田园。他一贯重视地方教育条件的改善,任南城知县时扩充修葺南城县儒学,任四川巡按御史时增建成都大益书院,所以他归家后“建祠堂以祀其先,立家塾以训后,设义田以助族”,推己及人,从此致力于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3〕50-72。
(四)艺文
目前能见到的邹尧臣留下的文字仅有《新建清流普济祠记》《游太平岩石次韵》两篇。
明《新建清流普济祠记》是邹尧臣应同僚士绅之请,记录了嘉靖丁未年(公元1547年)赵州大旱,知州潘尧峰为民求雨得应,后践诺修建清流普济祠的事迹。文中邹尧臣详细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对“董氏有龙,祈雨则应”这样的说法,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天下事固有出诸常理之外,使人始而疑,中而信,终而钦且崇者,类若此事举也。龙有救旱之功焉,公有爱民之政焉,民有好义之中焉,是则可书也。”在他那个年代能有这样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难能可贵〔7〕306-308。
明《游太平岩石次韵》则是邹尧臣在广西任巡按御史时游桂林独秀峰太平岩时留下的草书手迹,摩崖在独秀峰太平岩,是邹尧臣睹景思乡,寄情山水,直抒胸臆的一篇作品,全诗如下:“独秀峰高自古今,诸峰罗列似相钦。藤萝直上余千尺,鸟雀和鸣集众音。尧岭东来云积翠,虞山北拥地生阴。洞中乳石纍纍异,问道真沅深复深。”最后一句“问道真沅深复深”,显示了作者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11〕。
另外,田汝成《桂林行》、毛伯温《平断藤峡碑》、陆深《大益书院记》《仲冬望东郊送邹和峰侍御》〔12〕、唐锦《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俨山陆公行状》〔13〕、杨慎《题西湖十景邹和峰家藏戴文进画〈巨浸秋波〉》〔14〕、邵经济《按察任玊台、胡慎斋、卢抑斋、邹和峰、刘一嵓、张蒙溪诸公奠先君于墓所苦雨后晴感而赋此》〔15〕等文章诗词都提到了邹尧臣,通过这些艺文我们可以看到邹尧臣恪尽职守、重视教育的一面,进一步了解了邹尧臣在外为官的情况以及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丰富了对他的认识。
(五)生卒
据笔者调查,大理凤仪邹氏家谱已失传,邹尧臣墓也毁于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邹尧臣生卒年月目前已失考,但可据前述推断邹尧臣与李元阳二人生平活动的年代大致相当。根据目前所能收集的资料,整理出邹尧臣的活动年代时间大约在公元1519年至1569年。隆庆已巳(公元1569年)《参政邹尧臣置学田碑记》最后有其:“长子庠生邹世贤,次子廪生邹世科,三子庠生邹世如,四子庠生邹世昌,五子童生邹世箕,侄子庠生邹绍贤、维贤,邹世德,操心饬行,皆求无负于先君云。”此处“先君”应理解为已故的父亲,可推断邹尧臣在1569年前就已经仙逝了〔16〕。又按《瑞云观记》记载:“初,羽人梅全玉,欲作一殿,以奉玄帝。谋于乡衮,和峰邹参政许之,且为出资兴畚锸之役。”“以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经始,明年落成。”可知至少在公元1568年瑞云观记开始修建的时候,邹尧臣应该还健在。综上所述,邹尧臣的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497年至1569年前后。
三、邹尧臣的家世
(一)籍贯
康熙《江西通志》记载邹尧臣是“湖广兴国人”,经查“湖广兴国”是现在的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是今县政府所在地。另外,大理《弥渡县志》记载明代弥渡籍进士名录中也有邹尧臣的名字,官职及任职地说他是“翰林,浙江按察使”,籍贯是弥渡县密祉乡柳城村,密祉在民国初期由于1912年5月弥渡单独设立县治,建置弥渡县,才由赵州划出归弥渡县管辖〔17〕。那么这邹尧臣的籍贯是在哪儿呢?在大理凤仪?在弥渡密祉?在湖北阳新?弥渡密祉《邹公讳国祚世系谱序》碑中有记曰:“公讳国祚,即任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天任公叔祖,敕封监察御史华,华君之高祖衢公裔孙也,世居天水,自明时择居蜜汁,溯公原世祖公讳衢,以前明永乐年初仕于大理鹤庆州,娶严氏生二世祖高敏,卜居赵州,敏娶徐氏生纪,纪娶吕氏生希孟,孟娶刑氏生五世祖华,华配洱河卫千户之女孙生三子:长尧臣,中大明正德十六年解元,登嘉靖五年翰林,原任江西南城县知县署理陕西道,继升浙江按察司、江西布政司;次子尧宪寿员;三子尧佐庠生。”碑中说得很清楚,邹氏“世居天水”即世代居住在大理天水郡,也即今凤仪,到了邹国祚这一代才移居到密祉,祖先传承是:衢—高敏—纪—希孟—华—尧臣,这样就排除了邹尧臣籍贯是在密祉柳城村的说法,可以肯定密祉柳城村邹姓始迁祖邹国祚与邹尧臣为同族,都是邹衢的后裔孙,但邹国祚与邹尧臣的关系该碑也没有交代清楚,就只有待今后再收集发掘资料进行研究了。根据“邹衢”这个名字线索查《万历赵州志》,明代赵州流寓有“邹衢,武昌兴国人,永乐间初任鹤庆府经历,廉洁不苟,秩满贫不能归,寓于赵州,子孙蕃衍,世有科第,足征遗德之有焉。”这说明邹尧臣的祖先邹衢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到鹤庆府任官经历,为官清正廉洁,任期满后由于贫困不能返回故乡兴国,就在赵州定居〔3〕。又查《兴国州志》有:“邹尧臣,官参政,旧志云,衢曾孙。按:衢以岁贡官云南鹤庆府经历,因家焉,故于尧臣名下不注其籍,今查题名碑,录则大理府赵州人”〔18〕。结合上述《邹公讳国祚世系谱序》中记叙的邹衢到邹尧臣的传承,准确地说邹尧臣应为邹衢的第四世孙,按照中国民俗中祖制的称呼,邹尧臣应为邹衢的“来孙”,不是“曾孙”,其间相差了一代。由此,上面的疑问就可以解释了,邹尧臣应为大理府赵州人,湖广兴国也即今湖北省阳新县为邹尧臣祖籍地,是其赵州始迁祖邹衢的家乡。由于江西为明朝行政区十三布政使司之一,邹尧臣为“亚中大夫、江西布政司左参政”,是初授从三品级的文官,明代各行省于承宣布政使司之左右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政,邹尧臣在当时也算是一省大员,所以他的祖籍地也把他视为骄傲,把他收录入《兴国州志》中〔7〕306-308。
(二)族源
邹尧臣的族源除前节“籍贯”中所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大理祥云《刘厂邹氏族谱》中凤仪邹锡年整理的《凤仪邹氏族秀简谱》记载:“罗水起文波,天水流长。远始祖大儒公乃南京应天府人氏,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随军入滇。事后定居云南县(祥云县)刘官厂,其胞弟大智公迁至赵州(今凤仪),世守耕读,夜间纺丝做线,生意兴隆,家道小康,子孙发达,主支在凤城,分支在专科、富乐等村、素以‘清白传家’、‘学吃亏’为家训。”由于其家谱失传,该资料在整理时仅从《赵州志》查考和访问初定,所以在其族远祖中将邹衢后人如邹华、邹尧臣、邹尧佐、邹世科、邹绍贤、邹良彦等列入,这就和邹尧臣的祖先传承矛盾了,因为从史料上看以上邹尧臣为邹衢的后人是毋庸置疑的〔19〕。
湖北黄梅《邹氏大成宗谱》卷首乙本中记载的仲俊公起邹衢为五十七世,后传五十八世敏公、五十九世纪公、六十世希孟〔20〕。2009年3月湖北鄂州邹盛祥先生帮助笔者从阳新邹氏谱局抄录的《衢公谱系》记载的也是此世系,且记载有邹尧臣后三代的传承情况。该谱系中记载邹衢“永乐庚子年(公元1420年)岁贡,任云南鹤庆府经历,字天锡,号通轩,生于洪武壬申年(公元1392年)九月二十一卯时,娶徐继年女,生子:敏。……”这与明清《赵州志》《邹公讳国祚世系谱序》记载的基本情况是相符的。2008年8月,在弥渡密祉柳城村邹必文先生曾经亲口告诉笔者邹衢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卜居赵州,这样在时间点上也是吻合的,迁居年代通过文字和口头的传承殊途同归。
所以,邹尧臣是以邑为氏的邹姓后裔,远始祖是汉武帝时的东鲁郡侯邹仲俊,郡望堂号为“东鲁堂”,始迁祖是从湖北兴国迁居大理赵州的邹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邹尧臣作为一名明朝边疆移民的后裔,能“由家学升俊于乡,妙选于瀛,执简于朝,端而循迁于藩,二文章节义卓有声称。”已为不易,并且在他归隐田园后置备学田,支持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为边疆文化的普及推广、促进民族融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的。本文作者从一些方志、碑刻以及家谱材料出发,发掘整理他的生平事迹,以弥补有关研究的不足。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406.
〔2〕〔明〕毛伯温.平断藤峡碑〔M〕//粤西诗文载:卷四十六.〔出版地不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85-1087.
〔3〕庄诚,王利宾.万历赵州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1983.
〔4〕谢旻,陶成,恽鹤生.江西通志:卷四十七〔M〕.刻本.1732(清雍正十年):20-22.
〔5〕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六十二〔M〕.〔出版地不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84.
〔6〕田汝成.桂林行〔M〕//田艺蘅.田叔禾小集:卷八.1563(明嘉靖十二年):90-95.
〔7〕邹尧臣.新建清流普济祠记〔M〕//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大理古碑存文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8〕李元阳.瑞云观记〔M〕//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大理古碑存文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386-387.
〔9〕段金录,张锡禄.大理历代名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65.
〔10〕曹养恒,肖韵.(康熙)南城县志:卷之九〔M〕.刻本.1587(清康熙年):67.
〔11〕邹尧臣.游太平岩石次韵〔M〕//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桂林石刻.桂林: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148.
〔12〕陆深.俨山集:卷五十二〔M〕.〔出版地不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8.
〔13〕唐锦.龙江集:卷十二〔M〕.刻本.1569(明隆庆三年):74-86.
〔14〕杨慎.题西湖十景邹和峰家藏戴文进画《巨浸秋波》〔M〕//题画诗:卷三十.〔出版地不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63.
〔15〕邵经济.泉厓诗集:卷九〔M〕.刻本.1563(明嘉靖年):160.
〔16〕陈谟.参政邹尧臣置学田碑记〔M〕//凤仪志编纂委员会.凤仪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556.
〔17〕弥渡县志编纂委员会.弥渡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800.
〔18〕陈光亨,刘凤纶,王凤池.兴国州志:卷十四〔M〕.富川书院藏版刻本.1889(清光绪十五年):10.
〔19〕邹敏,邹宏国.刘厂邹氏族谱〔M〕.祥云:刘厂邹氏族谱编委会,1997:96-100.
〔20〕东鲁堂.邹氏大成宗谱:卷首乙本〔M〕.黄梅:邹氏大成宗谱编委会,1989:15-20.
(责任编辑 袁登学)
Research on ZOU Yaochen's Life Experiences and Family Extraction
GUO Lei1,HE Banghua2
(1.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2.Library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The Inscriptional Record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Farm System by Assistant administrator ZOU Yaochen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Yunnan border area in Ming Dynasty.The school farm system in Zhaozhou (named Fengyi in Dali today)existed more than 400 years in history until it was abolished in Land Reform after 1949 and exer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Fengyi,Dali.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ZOU Yaochen,the founder of the system.ZOU Yaochen,being a Jinshi,(examinee passing through palace examination), successively served as Yushi(provincial censor),Fushi(vice-minister)and Canzheng(assistant administrator)and resided in Dali after his retired age.As an important local official in Dali,ZOU Yaochen acquired remarkable effect in incorruption and serving the people, and he is a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 who had higher prestige and reputation in local society.The records of his life experiences are dispersedly found in official history,chronicles,inscriptions and genealogy,lacking of systematic organization,reliable collation, comprehensive textual research and detailed research.In this paper,the author will make a research on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family extraction,based on availabl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researches.
ZOU Yaochen;life experience;family extraction;school farm system
K81.82
A
1672-2345(2012)05-0052-05
2012-02-24
郭磊,副教授,主要从事大理文化、地方宗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