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地理图表提高教学效益的探讨
——以高一地理“地貌”为例

2012-03-22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1713陈用成

地理教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图表产业结构河流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1713) 陈用成

运用地理图表提高教学效益的探讨
——以高一地理“地貌”为例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201713) 陈用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可以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其变化、发展。图表承载了丰富的信息,不仅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还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手段。因此,读图用图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用好图表是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方法。本文以高一地理“地貌”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有效运用地理图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一、运用地理图表,提高课堂实效

1. 活用乡土地理图表,优化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意义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乡土地理图表往往最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第一次试讲,我以“长江三角洲变迁示意图”导入,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角洲平原的成因,可以自然地引入河流地貌的学习。这一示意图清楚地显示了长江三角洲的时空变化,学生能够顺利回答,但课堂导入的效果非常一般。我分析原因如下:一幅示意图还太“小”,未能向学生展示三角洲时间、空间变化的全貌;长江三角洲又太“大”,还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为此,我找到1000多年前唐朝时期的上海地图,青浦地区古老的青龙塔就位于吴淞江入海口的不远处。这幅上海地图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再读长三角示意图时,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2. 综合运用地理图表,优化学生活动

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课堂活动,但一些课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脱离了实际教学需要。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针对适于探究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

本节课重在学习河流地貌,并分析成因与影响。我以长江干流为主线,设计了上、下游的比较学习活动。首先引用李白的诗篇“早发白帝城”作为课堂过渡和学习材料,学生可以从古诗中感知上游的流速、峡谷地貌;再读“中国地形图”,学生能够确定上游峡谷、下游三角洲平原的空间分布;进而结合重大工程选址,分析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河流地貌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学习活动还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完成下面表格形式的学习任务。

河流地貌分布地区高差河流流速主要流水作用上游下游地势成因分析影响分析

第一次上课,我用的是“长江流域水系图”,后来改用“中国地形图”,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很多高一学生的地图知识非常薄弱,对我国的地形区并不熟悉,也就难以因地制宜分析问题。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不仅地形区一目了然,长江水系同样清晰可见;而且河流、地形和重大工程融入一幅地图,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课前学生已经自主学习了“地貌”专题,现在通过河流地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地貌学习的一般内容、掌握了地貌分析的一般方法,为其他地貌类型的学习活动打好了基础。接下来的学生活动就以预学为基础,以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类似的任务表格,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3. 图文题巧妙结合,突破知识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如能结合生动的语言,往往更简洁而形象。曲流是河流地貌的学习难点,我用唐朝诗人胡玢的诗切入:“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让学生结合古诗,读图确定“数家新住”之处。本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曲流的成因分析,而往往忽视简单的地图指认。实际上不少学生的空间概念单薄,根本分不清河流凹岸、凸岸,成因更是云里雾里。因此我特别指导学生从陆上看河岸:陆地向河流凸出为凸岸,陆地凹进则为凹岸。曲流的成因比较复杂,学生能够区分凹岸、凸岸的流水作用即可,具体的力学分析意义并不大。所以我用逆向思维、由果溯因,让学生说出“数家新住”之处的流水作用,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结合地理特征、运用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

如何转“教的”课堂为“学得”课堂,一方面不可少教师“教的”过程设计,一方面更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得”活动。地理学科如何使两者相互融合?作为学科“第二语言”的图表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继续以高一地理“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图表设计问题、组织教学,营造“学得”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运用地理图表,营造“学得”课堂

朱家角中学倡导基于学生获得的“学得”课堂,具体包括“五得”:首先是听得懂、记得牢,涵括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进一步问得出、说得明,重在学生的理解学习;最终用得活,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地理学科基于图表设计问题、组织教学,相应地可以从“看、做、析、说、用”五个环节,“识图、辩图、用图”三个层次,形成“图导、图辩、图练”结构化的学习过程。

1. 图表的“看”和“做”——识图

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的图表资料,辅助以清楚明白的图名、图例和问题设计。比如我以青浦世纪联华超市导入,说明三大产业的密切联系。原来只有超市外景图,现再辅之蔬菜一角图片,则相关问题不言自明。本节课还使用了多幅产业结构统计图,我有意对三大产业的产值、就业等图例做了强调处理,以帮助学生“识图”。

学生看图能够明确地理要素的类型,确定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需要强调的是,“看”之同时还必须有“做”之活动。学生可以从简单的指图、填空,到复杂的设计、绘制图表的过程中,达成识记知识的目标。上一课例“地貌”就围绕看图展开学生活动,完成任务表格。本节课统计祖父母、父母年龄层次的人的就业人数,并绘制三大产业结构图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图表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容易抓住“比例”这一关键点,顺利地得出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的概念。

“识记”层次的地理知识,可以用“是什么”、“在哪里”予以简单概括。通过图表结合的方式,学生“看”图“做”图,往往能够达到直观即得的“识图”效果。比如上一课例“地貌”,学生从上游河谷的剖面图、中游曲流的平面图以及下游三角洲的景观图中,容易读出不同河段的地貌,并不难得出相应的侵蚀、堆积作用。

2. 图表的“析”与“说”——辩图

地理图表的分析、说明可以概括为“辩图”,这是学生“学得”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过程。教师应该基于图表,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读图,逐步找寻地理特征、规律,“辨”明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

比如读“世界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图”, 首先让学生说出图示信息,典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这些国家联系起来,说明产业结构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变化规律。又如案例分析海口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赵屯地区的产业发展条件,最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如何“说”出某一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亦即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理解”层次的地理知识,可用“为什么”、“会怎样” 即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并不要求学生完全“辨”明;但又强调让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概念的薄弱和错漏之处,及时予以纠偏、巩固。

此外,地理学科可以从时间、空间出发,基于图表设计问题、组织“辩图”学习活动。如学生统计就业人数比例,从时间变化上证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不同发展水平的四国比较,则从空间差异上再次予以印证。

3. 图表的应“用”——用图

学生还可以通过知识迁移,针对变化多样的图表“探究”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节课除课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图表练习外,课上也精心设计了“用图”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迁移应用、巩固知识。

例如,学生比较我国中西部“筑巢引凤”与长三角“腾笼换鸟”,对图示产业转移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分别小结两地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了三大产业分类说明产业结构变化,最终“用图”归纳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过程。随后,海口、上海两地产业结构表格的判读,更加深了学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解。

地理课堂从“看、做、析、说、用”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识、辩、用”图,还可以进一步做到教学过程的结构化。首先是“图导”,用青浦世纪联华这样的乡土地理图表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是“图辩”,综合运用地理图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最后通过“图练”,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达成“学得”课堂目标。

(责任编校:杨静)

猜你喜欢

图表产业结构河流
河流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流放自己的河流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