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考点量化的高三“大一轮 小专题”复习设计策略
2012-03-2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教研室221011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教研室(221011) 单 永
基于考点量化的高三“大一轮 小专题”复习设计策略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教研室(221011) 单 永
一、对传统三轮复习设计的反思
传统高三地理三轮复习一般设计如下:
一轮——基础复习,时间从9月初到次年1月底,其主要目标是梳理基础考点,夯实双基。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教师围绕教材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以听、练、背为主,常见形式有看书自学、梳理知识、记忆消化、精做习题等,以有效达到同步训练、运用巩固的效果。
二轮——专题复习,时间从次年2月到4月,其主要目标是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培能。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这一轮专题复习指导往往是重在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
三轮——模拟训练,时间为次年5月。其主要目标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第三轮复习多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朔源。三轮复习还多关注热点,回归考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该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一轮复习的泛化
一轮复习用了5个月的时间,如果加上补课的话,用了7个月的时间,教师都是围绕教材在做文章,而教材上的知识与高考命题之间的距离,随着考试命题的深化已显得肤浅。教材上的知识只是高考命题冰山之露出水面的三分之一部分,如何关注水面下的三分之二,是一轮复习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高考命题越来越关注的是水面下的三分之二部分。教师只有把教材知识考点化,考点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习题化,习题设计层次化,才能有效的解决泛化的问题。
2.二轮复习的粗放
二轮复习2个月的时间,用这样短的时间去建构高考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其实是力不从心的。很多教师对二轮复习的处理都是粗放的,具体表现为专题设计口径过大,不能与高考命题设计的口径有效对接;教师讲解肤浅,不能使知识有效的集群;规律整理密度太高,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量化。
下面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二轮复习专题设计:专题1地球运动、专题2天气与气候、专题3海洋与陆地、专题4自然带、专题5生产活动、专题6人口与城市、专题7区域整治、专题8环境问题、专题9等值线、专题10地理图表、专题11时事热点等。
对于这样设计的大专题,比如第一个大专题《地球运动》,包含具体的考点有:时间计算、日期范围、日出问题、地球公转轨道、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极昼和极夜、日影问题、晨昏线等10个高考地理高频考查的考点。很显然这样的大专题设计,对于实现二轮专题的目标“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培能”是无从谈起的。
3.三轮复习的肤浅
三轮复习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就是做做试卷,改改试题,说说热点,讲讲规范。由于一、二轮复习没有建立在有效量化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这半个月,学生基本处在一种“不知身居何处”的混沌状态中。
二、“大一轮 小专题”设计的理念
1.小专题设计强调备考的全面性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大一轮小专题”设计的出发点。先从总体框架看,对知识系统的覆盖是无缝隙的,并且依托教材编写顺序而确定;再从小专题本身看,是从高考检测重点角度考虑的。高考试题首先要考查的是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命题首先是考虑重点内容,设定考查点和层次要求,再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所以小专题是抽取那些最高频考查的学科知识设计的。
2.小专题设计集聚高考试题的精髓
高三地理备考的依据除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外,高考试题也应成为备考的主要依据之一。因为高考试题与考试说明相比,更能明确提供教学的尺度和广度,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有度可循,有据可依。教师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高考试题的技术性肢解,透过高考试题本身,会发现高考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高考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高考命题中知识节点的所在。在深入研究地理高考命题的基础上,高考备考将会由盲目走向清晰,由粗放走向精细,由混沌走向量化,从而实现地理备考的高效。“大一轮 小专题”的设计就是对地理高考试题集聚点的细化和展开。
3.小专题设计重视提取主题的核心
小专题是依据地理高考命题的小口径设计的,高考试题设计都是从比较小的切点深入,要求考生能做到小中见大,能透过试题的表面现象,抓到地理问题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思维品质的一种考查。考生要具备地理思维的穿透力,从本质上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这也是地理思维深刻性的一种表现。
所以,在设计小专题时,教师要在地理重点主题中提取出核心内容,以适应这种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在设计“水的作用”这个小专题时,提取的主题应该包括:灌溉作用、饮用作用、航运作用、调节气温、防止农作物冻害等。
小专题设计还可突破教材和考试说明的束缚,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化处理,知识内容考点化展开,考点内容转换成高考试题的集群化形式,这样自然就提炼出了那些经常被高考命题抽样的知识点或能力。学生复习内容也就与高考试题直接呼应了。
4.小专题设计重视挖掘高考试题中最有用的元素
小专题设计是通过对同类地理高考试题的类聚,类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性技巧,并加以总结归纳,同时又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重做高考试题的价值是辅助的,最核心的价值是从以往高考试题中抽取出的那些地理知识的节点、地理能力的支点、地理规律的盲点、地理解题技巧的妙点、地理试题易错的误点等。地理高考试题又可作为学生巩固知识的停靠点,可作为知识迁移运用的支点,可作为解题能力的储存器。
5.小专题设计考虑学生复习实用方便的功能
小专题设计点小面广,地理体例清晰,知识重点突出明了,框架结构与考纲吻合,因此为学生复习使用起来能简便快捷考虑,应具备以下几大功能:字典的功能——学生能如查生字一样快速查到自己所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能力;诊断的功能——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明确知道自己存在的地理知识漏洞或缺陷;修补的功能——学生通过小专题的复习和梳理,能自行修补和调整复习效果;提升的功能——最终学生能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应试能力和技巧。
三、“大一轮 小专题”设计板块示例(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板块一 宇宙中的地球小专题1 地球与地图小专题2 太阳与太阳系小专题3 方向判断小专题4 日期范围(国际日界线)小专题5 光照图和晨昏线小专题6 时间计算小专题7 二分二至图小专题8 太阳直射点小专题9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小专题10 等太阳高度线图小专题11 昼夜长短小专题12 黄赤交角小专题13 太阳视运动轨迹小专题14 极昼极夜范围板块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小专题15 四大循环小专题16 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小专题17 六大板块小专题18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小专题19 大气保温作用小专题20 气压带与风带小专题21 热力环流小专题22 风和风向小专题23 季风小专题24 锋面小专题25 气旋、反气旋小专题26 锋面气旋小专题27 雨带推移小专题28 地形与气温、降水小专题29 寒潮与台风小专题30 河流补给与河流流量变化小专题31 气候模式图小专题32 洋流
板块三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小专题33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小专题34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小专题35 地理环境整体性小专题36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板块四 人类与自然环境小专题37 地形与聚落、交通小专题38 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小专题39 自然资源与人类小专题40 自然灾害与人类
四、“大一轮 小专题”设计样例
小专题 城市化【自学感知】
1. 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_____,农村用地转化为_____,农业活动转化为_____的过程。表现: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 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项目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其他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3. 逆城市化
原因:_____,_____,_____
表现:城市人口向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_____发展迅速,_____人口数量增多。
【感知提升】
考点1 人口城市化
规律总结: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人口城市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有众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试题体验: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考点2 经济城市化
规律总结:城市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而城市化又能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试题体验: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肘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_%和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___。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
考点3 土地城市化
规律总结: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过程。一是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由于人口和各种产业活动的集聚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二是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分化,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试题体验:读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08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完成问题。
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 形成城市带
(2)某城区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对该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解决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
B. 城市中心商务功能更加凸出
C. 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混杂
D. 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考点4 世界城市化进程
考点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
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速度最快,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水平低、速度慢。
试题体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
图甲
图乙
(1)读图甲、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依据图中材料比较东中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控题导学】略
【随堂演练】略
【纠错反思】略
(责任编校:徐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