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ECI模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2012-03-22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350004郑守德

地理教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洋流吹气陆地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350004) 郑守德

SECI模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350004) 郑守德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的深度。无论作何选择,都感觉难以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学生水平差异分析

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高中地理学习中的显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等形式呈现的。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隐性知识是指教材中没有明示,但与教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变式和延伸;隐性知识通常是对地理现象和本质更深层的反映,多属教学难点;有些隐性知识反映出重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成为各类检测中考察学生的重要素材。所以说,学生的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方面。

二、知识管理SECI模型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联系

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最早起源于企业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技术老化和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只能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认识到只有高素质并且勇于创新的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管理是企业在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学习、交流、共享、应用进行管理的过程。让员工的个人知识在企业内部发挥最大的作用,并通过知识共享和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应用和创新能力。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Nonaka&Takeuchi)1995年提出了SECI模型(知识创生螺旋理论),该模型用来解释组织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支持个人和组织创造性活动的成功模式。如图所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可见,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同样要求知识在师生群体内部的获取、学习、交流、共享、应用。

三、知识管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盛行风如何对洋流形成过程产生影响的教学环节中,相应教材内容为“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虽然教材已经完整的表达出洋流形成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文字的理解深度不同,相当部分学生还无法在大脑中动态演示洋流的流动过程。本人尝试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高中的地理教学实践的部分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展示表层海水流速分布图。

(教师引导)科学家研究发现,确实表层海水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那么,海水为什么能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学生回答)可能是风吹的。

(教师引导)大家提出了假设:盛行风为动力。大家还记得在喝汤时你是如何给汤降温的呢?

(学生回答)用嘴对着汤表面吹气。

(教师引导)你观察到汤表面的葱花是如何运动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将盛着水的小脸盆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水面撒一些茶叶渣。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利用这个小脸盆的水模拟大洋,小脸盆边缘模拟大陆轮廓。现在我利用一根吸管对着水面吹气,模拟盛行风。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两个问题:1.风向和水流运动方向的关系;2.陆地边缘对水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师利用吸管持续对着水面吹气。

(学生回答)水在转圈圈……水流方向和风向一致……水流遇到陆地改变方向……水流沿陆地运动……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了两个一般规律:1.表层水随风飘动;2.水流遇到陆地后沿陆地边缘运动。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完整的一轮知识转化的四个环节: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

授课教师知道大范围洋流的形成机制类似于生活中对水面吹气造成水面水流运动。这是授课教师的切身经验,是一种隐性知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喝汤时通过吹气给汤降温导致漂浮在汤表面的葱花移动的生活经历,并通过模拟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对于实验的内涵理解是不同的。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将看到的实验现象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说:“对水面吹气后水在转圈”;有的学生说:“水的运动方向和风一样”;有的学生说:“水沿盆子边缘流动”等等。通过语言表达交流,将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全班学生的显性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Combination)

通过表达和倾听,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和整合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看法,知识在全班同学之间进行交换和再造,汇总组合出了新的知识:“表层水随风飘动:运动的表层水遇到陆地后沿陆地边缘运动。”这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

通过汇总组合出了新的显性知识被全班同学吸收、消化,成为他们自己的切身经验,即升华成为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生就能形成这样的反应: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风向和水流方向的关系”及“陆地轮廓对水流方向的影响”上,而不是仅仅看到“水在转圈圈”。这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

在这四个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转化和创造是一个动态、持续和螺旋上升的过程。当以上知识螺旋运动完成后,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新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早期学习过的显性知识“地球表面盛行风的分布模式”结合,尝试生成新的知识“世界洋流模式图”。新一轮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尝试利用这两个一般规律去演绎推理地球大洋上空的盛行风会对大洋表层海水流动产生什么影响。想推理这个问题,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大洋上空的盛行风。

(教师引导)你们知道大洋上空的盛行风分布规律吗?

(学生回答)哦,我们学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全球风带模式图”,结合前面实验总结的两个一般规律,尝试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动手绘图,教师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绘图情况并进行适当辅导。3分钟后,教师请一个学生把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绘图的过程。教师调控课堂,并帮助学生共同完善洋流模式图。

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中,教师改变了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信息传输,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教师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信息网络,课堂上信息的“流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知识共享和集体智慧不断生成新的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分享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责任编校:徐基华)

猜你喜欢

洋流吹气陆地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吹气龙
陆地开来“宙斯盾”
你认识洋流吗
乌云
跟踪导练(五)6
水陆两栖飞机方向舵附面层控制研究
陆地上的“巨无霸”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