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
——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为例

2012-03-21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221116郭春喜

地理教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分异规律探究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221116) 郭春喜

高效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
——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为例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221116) 郭春喜

一、导入活动设计:联系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四幅景观图片(图1)。准备四个小磁扣,分别标上①②③④来代表四幅景观图。教师在学生观察图时绘出中国轮廓图(图2),并在板图的相应位置标上ABCD四个字母。

你能把①②③④粘贴在中国轮廓图上ABCD的相应位置吗?带呢?

图1

图2

图3

设计意图:导入应联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在上课开始所设计的活动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首先,展示四幅中国不同区域典型的景观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其次,问题的呈现,把学生带入对已有知识的思考与判定。学生到板图前动手尝试粘贴,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的勇气。教师徒手绘制中国轮廓图,给学生树立了威信,增强他们学好本学科的信心。最后,利用设问不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实现思维的延伸。

二、感受活动设计:感受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剖析自然带,激发探究兴趣

播放:flash动画“全球各地的自然带景观鉴赏”(图3)。学生观看动画,感受世界各地的自然带。

提出问题:图3反映不同地区的景观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带的分布上。什么是自然

展示:课本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略)。

活动设计:通过学生活动设计(1)—(4),在感受地理环境差异的同时,也“破译”了自然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说一说:什么是自然带?学生阅读教材P58,说出自然带的概念。教师强调学习概念时应注意把握的关键词,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热量、水分、植被、土壤、带状分布等。

(2)贴一贴:根据对自然带概念的理解,将写有下列文字的卡片“自然带”“植被”“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热量”“水分”粘贴在下列板书的空白处。(利用磁铁和硬纸卡自制卡片)

教师小结:从板书结构图可以看出,自然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域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从而产生了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

(3)比一比:你能发现“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图4)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观察比较两图,尝试说出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图,发现两者的分布大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总结自然带命名的规律。

图4

(4)找一找: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的自然带类型,并把非洲大陆上的自然带名称落实到学案上。

设计意图:采取四种活动形式感受地域分异现象,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学生不亦乐乎。“说一说”,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贴一贴”,重在对自然带概念的理解与深化,为下面学习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做铺垫。学生到黑板前表达学习结果,起到彰显学生个性的作用。“比一比”,则是进一步认识自然带与气候带之间联系,引出自然带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的关联性。“找一找”, 落实了自然带分布和气候分布的关联性,同时也为探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埋下伏笔。这四个活动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揭示了对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承转过渡:同学们可能感觉自然带的分布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实际上是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探究活动设计:探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培养探究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究式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结合本部分内容,笔者认为课堂探究式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在教师的引导探究启发下,掌握探究的基本思路;其次,以合作交流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尝试以集体力量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再次,以自主探究形式为主,锻炼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形式: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投影展示:图5“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图5

课堂互动:结合图5,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问题。

(1)A~E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何种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师引导:结合图5,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如A~E纬度的变化,结合对自然带概念的理解得出结论。

(2)A~E每一个自然带沿(东西、南北)方向延伸,自然带之间沿 (东西、南北)方向更替。

教师引导:结合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进行探究,强调自然带延伸和自然带之间更替方向的区别。

教师归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1”,强调该分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活动设计2”强调分异的分布规律。通过该设计,使得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点条理化、重点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锻炼了读图能力,明晰了探究思路。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形式:采用合作交流方式。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投影展示:图6“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简图”

活动探究: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个学生,给予充分时间,展开组内讨论,组间交流,畅所欲言。

(1)学生在学案上填出A~C自然带的名称,组内讨论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图6

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C ___________

(2)组内合作填写下表,组间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作必要的点拨与评价。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自然带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表现明显的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生合作归纳: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学生大声齐读探究结论)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由浅入深,按照探究思路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学习品质。大声齐读环节,一是加深记忆,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

教师过渡:以上探究分析了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方向上又有何分异规律呢?同学们来看三幅景观图。幻灯展示“乞力马扎罗景观图、富士山景观图、天山景观图”,提醒学生从山麓向山顶观察。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形式: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投影展示:图7“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活动探究:学生运用上述探究思路,从影响自然带分布因素入手,结合课本内容和投影图,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1)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原因是( )

A.热量的垂直变化

B.水分的垂直变化

C.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上的垂直变化

(2)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的复杂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图7

教师活动: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针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差别的原因,从以下两个假设来点拨:假如把珠穆朗玛峰移到赤道地区,基带将发生什么变化?移到南极地区呢?假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北坡处于同一高度,两侧的基带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主归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上的垂直变化而引起。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设计意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教学时容易出现繁简和深浅把握不到位,造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不理想。对于高一新授课来讲,应去除繁枝茂叶,突出主干知识。问题1设计为选择题类型,降低了难度,明晰了知识要点。问题2的第一问学生通过读图容易得出南北两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第二问难度较大,重在培养学生析图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的即时点拨使问题深入浅出。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独立读图、析图等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4.检测反馈

活动设计:赏析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展示: 如下图。

学生活动:学生朗诵古诗词,独立完成问题。

设计意图:把古诗词和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检测了学习效果,增添了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生活亦地理的基本理念。

5.非地带性现象

活动设计:学生读“知识窗”,画出关键词,了解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合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完成“连一连”。教师强调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针对回答出现的问题作必要指导矫正。具体过程如下:

投影展示:见下框内容。

连一连:把非地带性现象和其影响因素连接成线。

设计意图:非地带性现象部分比较抽象,以知识窗的形式直接展示非地带性现象和其影响因素,开门见山,便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连一连,结合实例,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这种问题形式较问答题类型降低难度,针对性强,适合高一学生。

四、总结活动设计:总结巩固,学以致用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淡化课堂的结尾环节,很少精心准备或者由于时间安排不当草草收场,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带来遗憾。笔者认为此阶段应是检测知识掌握的灵活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

活动设计1:填一填——把图8各内容填到框表(图9)中,形成本节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巩固知识,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该小结形式突出学生活动,紧扣重难点,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方法上去繁就简、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清晰、准确,易抓住重难点,记忆更加牢固。

图8

图9

活动设计2:辨一辨——结合中国轮廓板图,这样安排农业可以吗?试说明理由。

(1)连云港地区大面积栽培柑橘,海南岛广泛种植苹果。

(2)东部地区发展牧业,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

(3)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设计意图:联系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布局来印证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当地优势条件,扬长避短。该设计回扣中国板图,呼应导入部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意识。

五、课后探究活动设计:课后探究,拓展延伸

活动设计1:据图10分析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

活动设计2:搜集连云港、海南、新疆的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的资料,对比体会差异性规律。

图10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实施有效教学、追求课堂高效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恰当的设计可以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转变学生学

猜你喜欢

分异规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巧解规律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