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教学
——从黄姓“逃”“跑”的传奇说起
2012-03-21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 黄 艳
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教学
——从黄姓“逃”“跑”的传奇说起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 黄 艳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创设和使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黄姓,以黄姓“逃”“跑”这一人口迁移的传奇作为案例,来阐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一、依据课标,设计教学案例
根据“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课程标准,我以姓氏起源及家族定居地变化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主线,设计如下的案例:
我姓黄,现在也是衢州人,能和大家成为老乡很不容易。因为我是一路“逃”“跑”过来的。话说我这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潢川的黄国,很久之前他们在河南安居乐业(出示地图,随着后面的讲解,动态地展示“逃”“跑”线路图)。公元前648年,很不幸,黄国被楚国灭了,我的祖先逃到了山东。西晋的时候贵族造反,北方一两百年都在打仗,又逃到南方的福建。到我太爷爷这一代从福建搬到温州,转眼到了和平年代,我爸爸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山下乡到丽水。80年代我出生,继承家族能跑的特点,先到金华读书,毕业后跑到衢州,在衢州二中工作。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这样,我用家族黄姓的“逃+跑”经历, 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人口迁移的话题,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围绕案例,展开自主探究
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分析、比较,研究习得知识,从中抽象出地理原理。接下来针对案例的素材,并辅以右图材料,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一:不同时代背景下黄姓人口迁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发现“楚国灭黄国”及“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这两次迁移,是战争原因引起的。紧接着一位同学大胆推测,谋生计这一迁移事件,反映的是福建和温州两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体现自然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笔者马上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两地图片,肯定了他的回答,赢来一片掌声。从图中看到,福建多山地,温州有更多的沿海平原,促使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手段的先民,为追求更优越的农耕条件,产生变更定居地的想法。探究得到肯定,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下继续归纳得出,上山下乡、上大学、工作分别是因为政治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
探究二:各种因素背后的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在探究一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活动引向更深入的一步,探讨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因为战争,人们一般从战乱之地迁向平安之地;政治变革,往往引起朝代更替及政治中心变迁,也会带来人口迁移,如汉武帝等统治者为巩固边防,还以行政手段遣使内地军民移至边疆实施屯垦戍边,这都是战争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影响的产物;因为生计,人们一般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迁向优越的地方;因为教育,人们一般从教育设施落后之地迁向先进之地(以年轻人为主体,年龄段有向上增长之势);因为经济,人们一般从落后地区迁向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城市,山地——平原,内陆——沿海);人们一般从政策没有优惠的地方迁向有政策倾斜的地方;人们一般从资源贫瘠之地迁向丰富之地;因为家庭婚姻,人口迁移一般为女方迁向男方居住地,小孩迁向父母亲居住地,老人迁向子女居住地等。
在探究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表现得更活跃和深刻,不经意的思维火花还丰富了探究一的内容,如:①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迁出地不能满足,而迁入地能够满足;②不同历史时期,人的迁移原因不同,历史上多为政治、自然因素,今天侧重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③不同年龄段,人的迁移原因不同,少年时多为社会文化因素,成年后多为经济因素,而老年时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又成为主要原因。
学生的探究,将整部黄姓迁移历史塑造得更加形象和丰满。对学生而言,这不再是一个陌生家庭的事件,而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各种原因导致下所发生的人口迁移现象的缩影。
三、充分挖掘,丰富案例内涵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丰富其知识。在此,教师重在设计各个阶段的问题,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思考。
提问之一:大家想,我和我的祖辈们迁移时的心情一样吗?
学生的回答是前者为自愿,后者为被迫,这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分类。这个课堂伊始抛出的问题,其用意是促使学生对一个陌生的案例尽快熟悉起来,主动去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探讨,无论自愿还是被迫,迁移都会发生。我们中国人对家的感情很深,轻易不背井离乡。但有一句古训告诉我们:良禽择木而栖。如果原来的定居地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另外一个地方却能满足,就会产生迁移。这是人口迁移发生的本质原因。
提问之二:从这个纪年表中,大家能不能看出,是哪些方面的不满足,让祖辈和我离开家乡?
通过回答,学生发现和归纳了一部分迁移原因,如自然因素、战争、政治及社会经济等因素。但不完整,因为案例不能呈现所有因素。学生还会联系到其它的迁移事例中的诸如宗教、生态灾难等因素。问题势必要继续出现,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提问之三:这是我和我的祖辈遇到的情况。那么在你们身边已经发生的,和在你的梦想中的未来可能发生的迁移,还会有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本堂课学生表述最为丰富和精彩的篇章。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所吸纳的社会知识,和他们心中所预想的人生目标,是丰富多彩的,不乏令人惊讶和值得肯定的想法。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些思想的碰撞,例如对迁移到海外,学生就有不同的想法,他们的认同和不认同,都是现阶段自身的真实想法。笔者认为不应给予所谓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倾听他人想法的宽容态度。
提问之四: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人们分别从哪里迁向哪里?
学生的答案,反映的就是迁移的一般规律,教师用板书予以肯定。但总是添加“一般”这个前缀。学生新的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了。
提问之五:为什么我们在总结的时候总说“一般”?
因为每一个原因下,我们都可能有与一般情况相反的迁移。例如,人们可能从自然条件优越之地迁向恶劣之地,如果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这里有优惠的政策导向等等。这种非一般情况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全面和客观的思维。
这些设问,帮助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地过渡,学生由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引发新的疑惑与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变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
四、回归生活,案例就在身边
我们学校是一个地级市的市直学校,学生中随父母或更前面的祖辈来衢州的有不少。在课堂的最后时段,我就安排学生谈自己家族的迁移。这个学生的父母是福建人,改革开放后出来做生意而定居衢州;那个学生的爷爷是山东人,解放初随解放大军南下而落户衢州。另外,江山人和北京人相遇了,都想把对方吸引到自己家乡去,那么北京人准备用哪些优势来吸引江山人?江山人准备用哪些优势来吸引北京人?看看谁的魅力更大!
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让学生用地理眼光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积极探寻生活中的地理原理的根本目的。同时,后面的活动是一种隐含竞争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全力以赴,他们的回答常常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独特性,也表达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达到课标的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发展,因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教学案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