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胜任力培养创新与实践

2012-03-20殷建忠罗家洪许传志李伟明王松梅吴少雄孙承欢

卫生软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胜任医学教育公共卫生

殷建忠,罗家洪,陆 林,许传志,李伟明,徐 芳,王松梅,吴少雄,孙承欢,王 琦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背景

胜任力(Competency)又称能力、资格,是指与实际工作情境相关的、能够促进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所有个人特质的总和。“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对“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教育研究比较丰富。近年来,胜任力培养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引起了国内相关高校的关注。当前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如何培养具有胜任力的预防医学人才, 是云南省高等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已成为时代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预防医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才数量不足,而是医学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一些高校对提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如何有效提升预防医学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教育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途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高学历低能力”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已直接影响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提升“能力”为中心的预防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亟待创新和突破。

云南高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始于昆明医科大学,历经3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云南省公共卫生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间极不平衡,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形势严峻。与此同时,云南高等公共卫生教育还不够完善,学生普遍表现为适应能力差,应急能力、现场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和沟通能力不够等。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课题组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从 2007年开始启动预防医学省级重点专业、2008年启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2009年开始实施预防医学专业类质量工程建设,包括8项省级质量工程,28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相互支撑、层次逐渐深入、内涵不断拓展,目前相关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多已结题[1~6],现将探索实践的具体做法、经验及成效总结如下。

2 具体做法

基于预防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人群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新性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及实践,实现以教学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以科研促创新,有效提升学生的胜任力。通过探索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和实践技能,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技能为延伸的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胜任力教学体系[7~8]。具体做法包括: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进和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

2.1 适应教育模式转变,进行机构及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在昆明医科大党政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外聘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兼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通过院长及其单位的部分疾病控制骨干与公共卫生学院教育、实践的交流互动,为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所学与所用脱节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其次,为了重新整合资源,率先开展机构改革,将原来的9个教研室整合成为5个系,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系、营养与食品科学系、社区卫生/儿少与妇幼卫生系、卫生管理与卫生经济系。成立了预防医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培训中心、云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第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服务,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积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教师绩效、晋升职称、岗位聘任、履职考核直接挂钩。

2.2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全球和国家医学教育标准,从现代医学教育世界性趋势着眼,实践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以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紧扣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学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实施学分制管理为手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素质、知识和技能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培养具备坚实基本理论、适应能力强、品德高尚、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及相关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紧密结合云南省公共卫生现状、挑战及区域自然特点,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制定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营养学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2.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探索性、反思性、互动性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上,大力开展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2.3 公共卫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无缝链接

2.3.1 外聘专家授课

学院大胆改革及创新,将在云南省公共卫生机构(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地方病防治所、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省妇幼保健院等)一线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聘为授课教师,通过他们的授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所学与所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2008~2012年,累计聘请了24名公共卫生机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内容涉及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社区健康教育等方面。

2.3.2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重视师资培养工作,各系、中心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多途径提供机会培养教师[8]。2009~2011年,13名教师到国外学习。2011~2012年,7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胜任力的培养,并且每年选派2名年轻教师到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锻炼。

2.3.3 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艾滋病、SARS、滇池蓝藻等环境和职业危害因素评估、民族贫困地区生育健康改善、生命质量、疾病负担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少数民族营养改善策略和以富源、个旧肺癌为代表的环境与职业场所健康促进为重点,致力于提升应对西南边疆公共卫生挑战需要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把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2.3.4 科研课题与毕业实习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科研课题与毕业实习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2.3.5 注重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积极鼓励、支持本科生争取创新基金项目,加强教师指导本科生撰写论文和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工作,并将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纳入学生修读学分范围。

2.3.6 强化师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4种手段。即:参与公共卫生现场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筹建和参与公共卫生会议、国际交流(本科生互换)[8]。增加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具备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改革培养形式:离开传统的课堂,到工厂和农村、社区现场。实地参观学习,邀请现场领导、专家及教师介绍情况,使学生对我国卫生工作的管理体制、管理内容、卫生政策、卫生投入以及各级卫生机构的任务、职责、成就有感性知识。

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教师、学生互换项目使公共卫生学院的师生们打开眼界。

2.4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学院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将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系统工程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水平,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2.5 学院教学质量全覆盖监控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在学校2009级新生全面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入手,实践并建立一套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一套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完全推行学分制和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二级学院教学核心工程方案,制定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实施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全覆盖评估[4]。

3 取得的成效

开展探索实践工作5年多,提出并实践预防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模式,实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5个“转变”。形成全新教学模式,构建胜任力培养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创建边疆民族地区预防医学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预防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的创新。

3.1 初步构建了人才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边疆民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一种精神(团队精神)、两种能力(整体思维能力 、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5个“转变”。即:教育观念由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卫生人才胜任力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由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型向重公共卫生实践的素质型转变;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医学教育向体现公共卫生多学科和多视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的传统型向突出案例式、参与式等双向互动型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的继承型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转变。

3.2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水平上了新台阶

为实现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在加强原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办学潜力,拓展办学空间,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2009~2011年新增设卫生检验、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营养学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本科专业的拓展以及由此带动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医学教育向多科性本科教育的转变,也使学科结构、布局及专业建设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3 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已经建立

2009年4月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学院重新配置物力资源,较早成立了综合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中心,组成校内实验室。2011年获校级实验示范中心,2012年获40万元的基础能力建设经费用于教学设备的采购。改变了“课堂+实验室+教师”的传统培养模式,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实践课程的教学。

充分发挥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市卫生局、玉溪市卫生局等6个实践教学基地作用,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校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改变了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模式,利用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倡导个性发挥的教学。组织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公共卫生的职能和需求,提高了其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

3.4 基于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基本框架构建及全新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教学指导思想贯彻一个标准(参照医学教育国际最低标准和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突出两个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毕业实习)、加强三种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胜任力。

以教学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以科研促创新,有效提升学生的胜任力。通过探索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和实践技能,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技能为延伸的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胜任力教学体系。

3.5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理念已树立并强化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专业建设,为创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成为博士点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公共卫生硕士(MPH)学位授予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初步建立了高校与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2011年,“云南省疾病防控与管理学科群”获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成为“十二五”校级扶持培育立项建设学科。预防医学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水平。同时学院发挥重点学科在科研、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打造了与学科相匹配的专业,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6 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2006年以来,参与教改的教师担任教材主编15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2部、科学出版社10部、中国计量出版社2部、世界图书出版社1部)、副主编1部、参编1部;承担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正式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3篇。获省教育厅教学比赛奖项2项,校级教学比赛奖项23项。获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一等奖2项。2007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0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进行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案例式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卫生/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模式,率先第一主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案例式《医学统计学》及其配套教材《医学统计学学习指导》、《流行病学》及其配套教材《流行病学学习指导》,为全国许多医药院校提供案例式教学教材。

3.7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果已应用于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2 届预防医学和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数为300余人,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2009~2011年获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立项20项。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技作品竞赛奖励11项,本科生发表研究论文16篇。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满意度明显提高,所培养的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公共卫生人才深受社会欢迎。对17家省级、云南18家州市级和105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与的“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占51.1%,称职占33.0%;知识结构合理的占74.7%。对学生的评价中,认为好的比例在 90%以上的有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心、服从工作安排、安心本职工作、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每年毕业本科生5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2009~2012年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17.5%、35.9%、40.9%、32.7%,2010年、2011年分别居全校第一和第二。

3.8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来,获8项省级质量工程,28项校级质量工程。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卫生统计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及学习指导》、《食品化学》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

3.9 创新实践平台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建设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会议上报告交流。课题组编写出版的教材和发表的论文被多所高校使用和引用,为全国地方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受到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在全国地方同类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1] 殷建忠,陆 林,王 琦,等.云南省卫生检验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2):127-129.

[2] 殷建忠,陆 林,吴少雄,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6):655-657.

[3] 殷建忠,张雪辉,王 琦,等.人群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调查评价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软科学,2010,24(4):343-345.

[4] 殷建忠,陆 林,许传志,等.医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全覆盖监控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卫生软科学,2011,25(5):333-334.

[5] 殷建忠,张有福,王 琦,等.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阶段如何进行三生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4-1595.

[6] 李 静,李 燕,韩云涛,等.头脑风暴法在《艾滋病与药物滥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1,25(6):410-411.

[7] 王灿平,陆 林.云南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挑战、机遇与前景[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8):1-4.

[8] 刘 苹.公共卫生教育国际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8):12-16.

猜你喜欢

胜任医学教育公共卫生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