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医学院校大学文化建设
2012-03-20刘其涛秦玉明
刘其涛,秦玉明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赋予文化建设庄严的社会使命。大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大学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
1 大学文化的内涵
1.1 定义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和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支撑。大学文化一般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长期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深层内涵,是反映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是大学运行的机制保证,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以及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营造的氛围和孕育的观念。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行为实践折射,是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环境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以及各类文化生活的物质表现,包括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等[1]。
1.2 特性
大学文化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和教育教学等逐步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师生员工身上呈现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与其他文化相比,大学文化具有以下鲜明特质[2]。
一是先进性。大学主体人群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敏锐深刻、信息来源广泛,能在合理的文化支点上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的态势,成为社会文明的集散地和先进科学文化的摇篮。
二是创新性。探求未知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大学,大学为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三是多元性。不同的大学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一样,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所大学,不同群体身上体现的大学文化也会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多元性。
四是批判性。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大学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超越和被超越、批判与反批判,推动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1.3 功能
大学文化的内在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大学文化氛围来教育师生员工,使其认同和接受校园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引导功能是指通过良好的大学风气形成群体心理压力支配下的心理共鸣,引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凝聚功能是指通过大学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凝聚师生员工,使其在强烈的责任感基础上对学校产生依赖,逐渐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功能是指通过良好的学校声誉来激励师生员工,使其在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基础上,不断提升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引导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功能是指大学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也将大学蕴含的文化底蕴传向社会,为社会传承文化元素。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在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性时,大学以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对不同文化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多元文化趋向社会主流文化。文化引导功能是指大学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彰显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文化创新功能是指大学文化并不是对其他文化简单的模仿与传承,而是结合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 大学文化的内涵
2.1 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指工作的始端、过程和结果都要坚持以现实中的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为根本原则,解决好关乎人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成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尺[3]。
2.2 以人为本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种以大学人为主体的文化,大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大学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更多地关注大学人的成长成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人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医学院校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内容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其教育对象“以人为本”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影响未来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医学院校“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更要包括以受教育者将来的服务对象—患者为本。
3.1 以教师为本
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是学校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模式,是指真正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本[4]。
第一,实行民主管理。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制度治校、令行禁止,这种模式虽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忽视了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人性。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模式,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强调对政策的知情权和言论权,强调政务公开,保障和谐稳定的管理环境。
第二,完善考核机制。以人为本的教师考核机制,强调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公开,根据教师不同的岗位职责,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采取多种综合考核形式,实施多元激励方式,激励每位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注重教师发展。学校要把促进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岗位,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要充分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成长成才,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3.2 以学生为本
学生成长是教育的根本。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参与教育活动、体现教育价值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就要树立“服务至上”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坚持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将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
第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人为本的测评体系,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建立激励机制、双向评价沟通机制和测评标准的发展机制,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3 以病人为本
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即以“现实的医学生”为逻辑起点,以“未来的医生”为逻辑终点,教育他们从事神圣的医学事业必须确立“以病人为根本”的理念。
第一,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是真正胜任治病救人神圣职责的基础,医学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须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要加强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完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第二,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不仅要培养其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其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要调整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设高尚校园文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人文素质教育领域。
第三,提高医患沟通技巧。良好的医患沟通是传递信息、加强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要加强医患沟通培训,提高学生医患沟通的技巧;要让学生进行医患沟通实践,提高医患沟通能力[5]。
4 小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师生员工对文化的需求。
[1] 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2-18.
[2] 李延保.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兼谈现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89-201.
[3] 刘淑霞.以人为本:中华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33-135.
[4] 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14-18.
[5] 张祚海,秦玉明.对当前医患关系的几点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1,25(6):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