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2-03-20王茂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弹性学院院校

王茂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深圳 518055)

高职院校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王茂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深圳 518055)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是目前先进国家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的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专业划分细、实践环节多等因素,以及受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限制,按专业群大类招生还处于探索阶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部分专业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实践证明,弹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弹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学制范围内,提高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增强就业创业成功机会,也是高职教育近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示范院校,2010年招生计划中以“汽车与交通”1个专业群对外招生进行试点,高考招生时不分专业,考生只需填报专业群名称,具体专业在大学一年后进行二次填报[2]。这种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取得良好的成效。通过对该弹性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实践方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旨在对其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缺乏准确性

常见的高职教学计划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较笼统,缺乏准确性,如“应用性”、“实用型”、“有用型”、“技术型”、“技能型”、“技巧型”等。高职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需求而形成的新型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因高职教育的定性而定位,但由于对高职教育定性的认识不准确,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与普通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相比,高职院校显示不出自己应有的特色,没有遵循特色教育原则[3]。近年来,教育部在组织讨论的有关文件中反复强调,高职院校在定位上要明确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专业性过强,职业相关性不足

受“体系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性,忽视相邻领域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复合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3.课程设置过于刚性,弹性不足

高职院校因顾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课程设置中学时、学分过多。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多、学时大,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包括一些实践类课程),实践动手能力差,同时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大部分课程为必修性质,选修课程数量少、种类不全、质量不高,学生无法对课程进行灵活和个性化选择。

4.创新和创业能力目标定位宽泛,没有相应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支撑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一般都会强调学生要有相应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到创新型、创业型课程,或者创新、创业课程不成体系,课外环节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支持,导致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纸空文,没有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达到《规划纲要》的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群(泛专业)所必备的通识、基础知识及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在复合专业领域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可迁移能力;三是通过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为其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继续学习有能力、职业生涯有发展。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教学方针、教学组织、制度、政策等。在教学方针上,强化专业群的作用;在教学组织上,整合专业群课程、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享各类资源(专兼职教师、实训室、实习基地、学习资源);在制度上,形成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科学、动态的调整机制;在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或文件,如《导师制管理办法》《实训室全天候开放管理办法》《专业群(大类)学生选择具体专业的原则性意见和要求》《学生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课程组的原则性意见和要求》《人事考核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等。

2.中间层面

中间层面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等。通过岗位群分析及职业定位方法,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等;针对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岗位和核心岗位构建“文化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能平台”弹性课程体系,加强学分置换、创新型项目课程设置的探索。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资料、考核模式等。落实教学计划策略,了解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任务和作用,设置综合性工作项目或典型工作过程类的整合课程;针对学习领域的分解和组合、教学资料和教学场地的准备、学习情境设置的课程内容,探索多维考核内容及多元化考核主体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确定培养目标及机制

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学院在总结近二十年的办学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德业并进”就是政治上、品德素质上要过硬;“学思并举”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并举,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脑手并用”即培养应用性人才,心灵才能手巧,会动脑才会动手。“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学院在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大原则下提出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机制上,学院提出建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有效运行机制,简明扼要地回答了“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这2 8个字,是学院坚持高职方向、实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线[4]。

2.构建柔性课程体系

学院提出构建开放、动态的课程结构框架,即“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5]。

公共平台课程(组)含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素质课程等,主要培养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泛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重点设置体现面对职业岗位群(集)共同的职业能力需要,按知识、能力、素养整合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内容可以设置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专业课程(组)主要体现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集)的共性需要,重点依据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或职业岗位群(集)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经过整合的职业化课程(组),以符合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群(集)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专业需要。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组)主要针对和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化选择,结合专业细化工作领域、企业订单培养、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学生的复合性需要来开设,重点针对就业岗位证书、具体岗位要求或复合能力要求来设置。各课程(组)相对自成一个有机体系,保证学生通过本组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学院根据本院、本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组织开设若干任意选修课程(组),含素质类课程(组)、创新型项目课程(组)、创业课程(组)等。学生可以跨组选修任意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另外,学院还积极开发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人才。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的设计,学院采取“控制总学分、控制课程门数、控制周学时”的“三控制”策略,为学生主动学习留下柔性空间。学院计划内各类型课程学分分配见表1。

3.挖掘弹性学籍管理机制

一是学生修习年限的弹性化。在满足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延后毕业。二是学生修习专业的弹性化。开放转专业的限制,允许学生按既定规程实施转专业。三是学生考核方式的弹性化。设立创新型项目课程、技能大赛等,允许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或技能大赛取得申请免修课程、置换课程、替代学分等资格[6],使学生在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的活动成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学生学习途径的弹性化。大力推行辅修专业,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修读辅修专业,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4.实施导师制

各二级学院为每位学生指定导师,以使学生经常得到具体指导;每一位导师都要有自己指导的学生,指导的学生人数可以在10~15人左右。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思想政治道德上的指导外,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形成职业模式习惯、职业思维方式、职业团队精神等;同时应根据学生个性化情况,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专门化课程、选修课程,进行毕业作品选题及设计、顶岗实习,以及按学生具体发展方向,鼓励及推荐学生参加创新型项目课程、专业类竞赛、选择创业或继续深造等。

5.制定相关系列政策

对2010级学生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前后,学院相继出台了系列的规范文件,如《关于实行辅修制的规定(试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学生申请免修课程、置换课程、替代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按照专业群招生和新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的方案》《关于开展新一轮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综合改革方案》《学生技能竞赛管理规定》《学生创意创业园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从体制上保障了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高职院校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生,做到施之有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弹性设置”,留适当之弹性。弹性太少,变成“空弹”,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弹性其实“不弹”;而弹性太多,变成“乱弹”,学生会因弹性的无所适从而产生迷茫和气馁。因此,弹性是在一管到底和放任自流之间探索一个适当的“弹度”,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把握合适“尺度”。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科学分析→分阶段分对象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得出优化方案”不断优化的流程并最终完善。

2.了解社会,做到行之有效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给学生留出弹性空间,实质是为了满足其能更好地就业及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定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应该是经由“了解产业结构→调研行业协会→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研讨”的路径完成的。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所涉及的课程体系改革、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都应该在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完成。

3.讲究策略,做到操之有法

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设置”,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减少,而是让学生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策略有:一是实施导师制,每位新生都有指定导师,从入学至毕业能全程得到导师的具体指导;二是构建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学生结合自身发展趋势,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帮助下,动态设计修习计划,有针对性选择与自身能力发展及需求高度相关的各类课程,从而达到个性化潜力的最大挖掘和发挥。

高职院校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制度,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个性化能力提高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学分制为核心,重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建设。该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因为受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具备前提条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可以为广大高职院校新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05-10].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杨开亮.高职院校按专业群招生需要权衡的问题及对策——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6-29.

[3]仇华忠.高职教学计划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5(2):28-32.

[4]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 “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15-120.

[5]罗成龙.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8-64.

[6]汪治.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2):93-96.

[责任编辑:丁金昌]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Maol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China)

“Recruitment in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ary in profession” i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evailing in advanced countries, and it is also the flexible model implemented by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due to the short schooling time, the detailed division of professions, the complicated practicing periods and the restraint in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condition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cruitment in classification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Shenzhen Polytechnic makes exploration on the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mplemented by some professions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integrated capacity,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G719.21

A

1671-4326(2012)04-0023-04

2012-05-28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GZYLX2011060);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DGZ11Y001)

王茂莉(1974—),女,重庆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弹性学院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