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英语变迁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

2012-03-20邱谊萌史光达

外国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美利坚变迁规范

邱谊萌 史光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引言

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区域性的变体。17世纪初英语开始移植北美,至今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通用语。随着美国在全球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美国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美国英语的崛起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但是很少有人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诠释了西方世界崛起的根本原因。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以约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语言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是非正式制度中的一种,因此美国英语变迁可以看作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变迁。

20世纪90年代初,诺思将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的概念引入到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之中。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现象,即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条路径就可能对此路径产生依赖。对美国英语变迁而言,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美国英语变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便从另一个侧面认识美国英语演变的规律,并从中找到美国英语变迁的方向。

2.美国英语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历史上的制度变迁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依赖。一是成功的路径依赖;二是持续失败的路径依赖。袁庆明(2005:312)认为,成功路径依赖的表现为:“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报酬不断增加,制度变迁不仅得到了支持与巩固,而且在此基础上各种因素如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仿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对于美国英语变迁来说,英国英语变迁中“借用”与“规范”的轨迹可以使报酬不断增加,因此沿着这条轨迹前进即可实现成功的路径依赖。

2.1 借用

2.1.1 英国英语的借用

在英国英语的演变过程中,借用外来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元5世纪日耳曼部族占领不列颠岛,逐步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他们的语言成为了早期的古英语。古英语就开始借用外来语,当时主要借用的是拉丁语和凯尔特语。如,从拉丁语中借用了pea(豌豆)、plant(植物)、road(道路)、pond(池塘)等等;从凯尔特语借用了Thames(泰晤士河)、hill(小山)、lake(湖)等等。接着,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后古英语又借用了许多斯堪的纳维亚语。据语言学家统计,大约有1000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的词汇最终成了现代标准英语的常用词汇(David Crystal,1999:25)。公元11世纪,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后,法语成为了英国的官方语言。仅在1250~1400年间,大约就有1万个法语词汇被英语借用,其中75% 至今还在现代英语中使用。(David Crystal,1999:46)

16~18世纪期间,在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英国人热衷于研究古罗马与古希腊的语言文化。在现代英语中,又借入了大量的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如,向拉丁语借用的有:exit(出口)、competition(竞赛)、orbit(轨道)、bonus(奖金)等;向古希腊语借用的有 gymnasium(体育馆)、physics(物理学)等;向法语借用的有 vase(花瓶)、vogue(时髦)、ballet(芭蕾舞)等;从西班牙语借用的有:armada(舰队)、potato(土豆)、banana(香蕉)等;从意大利语借用的有:piazza(广场)、violin(小提琴)、balcony(阳台)等等,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借用外来语大大丰富了英国英语。历史的事实证明:借用是英国英语变迁的有效途径。

2.1.2 美国英语的借用

借用是美国英语变迁成功的路径依赖。从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詹姆斯(Jamestown)移居点开始,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借用外来语的现象。当时他们的母语中缺少许多有关北美的地名、动植物名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词汇,很难与当地的印第安人、荷兰人、德国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进行交流,于是他们借用了许多其他种族的词语,其中借用最多的是印第安语。据统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借用以及转换、意译、音译和派生等形式,至今美国英语从印第安语中借用的常用词语多达1700余个(Albert,1958:24-25)。例如:Mississippi(密西西比——“众水之父”)、Michigan(密歇根——“巨大的湖”)、raccoon(浣熊)、totem(图腾)、sachem(酋长)、pone(玉米饼)、skunk(臭鼬)等等。美国英语借用的德语也比较多。仅在殖民时期就借用了近百个德语词汇,其中很多一直沿用至今。例如:semester(学期)、poker(扑克)、noodle(面条)、hamburger(汉堡)、Christmas tree(圣诞树)、bum(流浪汉)等等。另外美国英语借用的西班牙语也相当多。据查尔顿·莱德(Charlton Laird)的推算,早期从西班牙语借用的词汇达数百之多,也有人说有上千词语。例如:hacienda(庄园)、calaboose(监狱)、rancho(大牧场)等等。

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出现了多次大的移民潮。世界各地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美国英语有了更多与其他各种语言接触的机会。这样一来,借用的外来语比比皆是。如,爱尔兰语的smithereens(碎片)、teetotal(绝对禁酒)等;荷兰语的bedspread(床单)、dope(油脂)等;意大利语的macaroni(通心粉)、pizza(比萨饼)、tenor(男高音)等;日语的 karaoke(卡拉OK)、tycoon(企业巨头)等;俄语的sputnik(人造卫星)、samizdat(地下刊物)等;还有汉语的kung fu(功夫)、moon cake(月饼)、cheongsam(旗袍)等等,举不胜举。不同种族的外来语丰富了美利坚民族的语言,使美国英语蕴含着多民族的文化。

2.2 规范

语言规范在语言变迁中是非常必要的。英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我规范的成功之路,并成为了美国英语变迁中成功的路径依赖。

2.2 英国英语的规范

18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英国也卷入了“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之中,并对语言有了规范化的要求。语言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它的规范需要自我强制。秦海(2004:220)认为:“在这一强制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强力的倾向去遵从规则以及它的强制。否则他的处境就会更差,或者处于无人理睬的局面。”语言规范实际上不是一种硬性规定,而是需要被人们所认同,其中社会的压力往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英国人姓名拼写的规范化为例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中世纪时,英国人的姓名只有“首名”(first name),14世纪英国人开始使用“姓氏”(surname/last name),直到17世纪伦敦人的姓名由首名、中间名(middle name)和姓氏等三部分组成。当时全国的姓名拼写混乱不堪,同样的姓名出现了许多种拼写方式,但是没多久伦敦人姓名的拼写方式就被其他地区的人所效仿,因为人们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伦敦人的拼写方式值得效仿,所以人们通过自我强制使姓名拼写得到了规范。此外,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同样也有一个规范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英语词典对语言规范的重要作用。1775年由塞缪尔·约翰逊(Samual Johnson)编撰的英国历史上第一部《英语词典》,1884年詹姆斯·默里(James A.Murray)编撰的《新英语词典》(后更名为《牛津英语词典》)以及后来所陆续出版的英语词典对于英国英语的规范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美国英语的规范

语言规范也是美国英语变迁成功的路径依赖。有了英国英语规范的基础,美国英语的规范相对容易得多。下面继续以姓名的规范为例来进行说明,17世纪时美国人继承了英国人姓名由首名、中间名和姓氏等三部分组成的传统,只是“中间名”用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形式来表示,将英国人的规范变成了美国人常用的姓名拼写方式。

在美国英语的规范中,美国英语词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828年诺亚·韦伯斯特历时20余年编写的《美国英语词典》出版了。这是第一部采用美国拼写法、标注美国发音、援引美国英语著作做例证的词典,对规范美国英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美国英语形成的重要标志。蔡昌卓(2002:291)认为:“与英国约翰逊的词典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韦氏美语词典在词目、拼写、释义、例证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超越。”直至今日,韦氏词典仍是同类英语词典的标准,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英语词典,为美国语言的规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美国英语变迁路径突破的实质

美国与英国的国情不同,在语言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只是依赖英国英语变迁中“借用”与“规范”的路径,已不能满足美国人对语言的需求。这也说明了制度变迁供给的不足。从供求分析出发,只有供给大于需求才能突破旧的路径,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在美国英语变迁中,新的供给——“融合”与“创新”出现并大于需求时,就产生了突破路径依赖的强大动力,使美国英语走上自主发展、自我创新的大道,形成了有别于英国英语的美国英语。正如侯维瑞(1992:37)所说的那样:“在美国,人们喜好求新求奇,乐于试验创造;而在英国,人们倾向于遵守传统的格式,力求保持统一的规范。这也许正是英美两国不同的民族精神在语言运用的态度和实践上差异的反映,也是同宗语言在不同地域形成变体的主因。”正是因为有了路径突破,美国英语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成为了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后起之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强调美国英语路径突破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成功的路径依赖。事实上,语言的借用和规范至今仍然是美国英语变迁的路径。

3.1 美国语言融合的需求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或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叶蜚声、徐通锵,1997:205)。对美国英语而言,由于美国是一个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语言的融合显得格外的重要。可以说,美国英语是语言融合与民族同化的产物。

3.2 美利坚民族语言的形成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每个民族主要的特征。美国人在殖民地时期沿用英语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必然产生建立本民族语言的需求。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它的语言也是多民族语言的融合体。为了形成美利坚民族的语言,只是依赖英国英语变迁的旧路径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语言融合。

美利坚民族的语言是在民族独立斗争中形成的。18世纪北美与宗主国之间因经济利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通过斗争北美获得了更多的出口权,使北美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北美经济的发展打破了13个殖民地之间原来隔绝的状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上也就有较多的融合。1776年美利坚民族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民族的语言尚未形成。在美国总统的支持与民族主义者的倡导下,19世纪中叶基本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语言。

3.3 外来移民的语言融合

美国是一个移民之邦,语言融合对于美国来说比英国更为重要。美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移民潮。据《剑桥美国经济史》(2008:38)记载,美国自1861年至1900年期间海外移民总数高达1076.2万人。20世纪至今,美国又增加了许多外来移民。这些外来移民来自于世界各地,带来了种类繁多的语言。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且影响了美国英语的发展,因此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同化问题,而语言融合正是美国实行同化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一个大熔炉。一般来说,外来移民为了寻求较好的发展前途和较高的经济收益,能够主动地融入美国社会。第一代或第二代的外来移民经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接触,他们的语言就会融入于美国英语之中。可是也有例外,其中比较明显的事例发生在德裔与西班牙语裔移民身上。在美国德裔移民的数量一直很多,在独立前夕约占殖民地人口的1/3。他们在聚居区内兴办了许多德语学校,发行了不少德语报刊,因此德语很难被融合。另外,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有很多来自墨西哥、古巴或波多黎哥等国家的西班牙裔移民,他们大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会说西班牙语,不会说美国英语。1968年美国实施了“双语教育法案”(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ct of 1968)。20世纪末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的保守势力开展了惟英语运动(English Only Movement)。2001年美国英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要求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学生执行统一而严格的英语测试标准。该法案虽然没有取消双语教育,但实质上是强化美国英语教育,有利于美国语言的进一步融合语言创新的需求。

美国英语创新的需求源于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利坚民族精神的练就。

3.4 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变化

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语言的需求,而且环境变化越大,对语言创新的需求也越大。就美国英语而言,在历史上主要经历过两次特大的人文社会地理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对美国英语创新的巨大需求。

第一次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改变发生在17世纪初,当时英语刚从欧洲移植到北美,英国移民面对北美与欧洲大陆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无数的山川河流、陌生的动植物、新鲜的民族风俗等等都使他们的母语无以应对,严重地影响到他们与其他种族的正常交际,因此产生了对语言创新的迫切要求。

第二次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改变发生在西进运动中,移民们为了自身的发展或提高经济收益,来到了荒芜的西部,经受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起步,西部的面貌日新月异,因此有了许多语言创新的需求。仅从最简单的起地名来说,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都会遇到这一问题,因为“每天都出现新的城镇和新的县,而每个县又必须划分成几十个区和乡,于是提出来的地名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Scott,1992:137)因人文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带来了许许多多这样的语言需求,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3.5 美利坚民族精神的炼就

美国英语是美利坚民族创新精神的写照。众所周知,美国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也没有保守的小农意识的残余,因此美利坚民族从开始形成起就孕育着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开发西部的艰苦创业中得到了磨炼,练就了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在语言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美国,语言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广大平民参与的活动,尤其是在美国英语形成的过程中,广大平民成为了语言创新的主角。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充分地展开想象力,去寻求新鲜的、独特的、夸张的语言。加上美国人口的流动性极强,加速了新语言的传播。正如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1997:426)所言:“美国语言的新财富不见诸美国的莎士比亚和密尔顿的篇章上,而是从西部船工、城镇赞助人、皮毛商人、探险家、攻打印第安人的战士和农民村夫的口中听到。”(1997:426)“美国既产生了与它的崇山峻岭相称的人们,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词汇,它与国会的异想天开和地形的变化无常可以并驾齐驱。”(1997:424)美利坚民族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英语的束缚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

4.美国英语变迁的路径突破

在美国英语变迁中,“融合”与“创新”是主要的供给。这些供给产生了突破路径依赖的强大动力并开辟了美国英语变迁的新路径。

4.1 美国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叶蜚声、徐通锵,1997:211)。

实际上,美国英语与各种语言的融合过程不尽相同。印第安语比较容易融合,政府通过“惟英语教育”就同化了他们的语言。美国英语与德语的融合则困难得多。德裔移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由于双语人的大量存在,致使美国英语与德语相互影响,并形成了德裔英语变体。它的主要特征是常用清音取代浊音的阻塞音或摩擦音,尤其是浊音出现在词尾时更是如此。如用 /d/取代 /e/,用 /s/取代 /θ/,将filthy发成 /‵filsi/等等。在语调、句子节奏方面,美国英语也受到德语的影响(王宗炎、郑立信,1993:136)。美国英语与西班牙语的融合也产生了西裔英语变体。很多奇诺卡人常用on来替代in,如:in those trees被替代为on those trees;in the forest被替代为 on the forest等等(王宗炎、郑立信,1993:133-136)。上述事实说明:美国英语与德语、西班牙语的融合正在进行之中。21世纪初美国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后,将进一步促进这些语言的融合。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移民仍在源源不绝地进入美国,语言的融合仍是美国英语发展的主要途径。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英语现已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强势语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学习美国英语为时髦。随着美国英语输出的增加,语言融合的范围也在扩大,这一发展趋势应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

4.2 美国英语的创新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民族。丹尼尔·布尔斯廷在《美国人:建国的历程》一书中指出:“美国英语的重大发明创造是一种新的力量,它使一个沸腾的由不同种族组成的国家去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1997:443)美国英语变迁实质上就是语言的创新。美国英语有别于英国英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词汇上,相对来说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创新要少一些。

在美国英语变迁中,除了延续英国英语构词法大量造词以外,还另辟蹊径独创了许多新词,其中西进运动是造词的一个高峰期。例如,cowboy(牛仔)、frontier(边疆)、bullfrog(牛蛙)、eggplant(茄子)、lightning bug(萤火虫)、associational(团体的)、lot(一块地皮)、diggings(寓所)、squatter(擅自占地者)、saloon(沙龙)、cocktail(鸡尾酒)等等新词都是在这一时期创造的。此外,美国平民还把许多生活中的口语、俚语等书面化,使美国英语更加生动与夸张。例如:“这样的名词有:bach(单身汉)、boomer(流动的临时工人)、eatery(餐馆)、flub(错误)等;形容词如:yup(肯定的)、slam-bang(狂暴的)、scrumptious(令人愉快的)等;动词如:lump(勉强接受)、panhandle(沿街乞讨)、squiggle(蠕动)、skedaddle(仓皇出逃)等等”(1977:156)。

除了创造新词以外,美国英语还通过简化词汇、扩展词义、改变词汇属性等多种方式创造新词,其中改变词汇属性的创新令世人瞩目。例如:美国人将名词clapboard(隔板)、deed(行为)、portage(运输)、notice(通知)、advocate(宣传)、progress(进步)等当作动词使用;将动词dump(倒垃圾)当作名词“垃圾堆”使用;将动词scoop当作名词“抢先发表的新闻”使用;将动词beat(胜过)当作名词“独家报道”使用等等,不胜枚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作为计算机最早的设计者、开发者,将语言创新扩展到了计算机领域,现在几乎所有软件的源代码都是用英语写成的。美国英语在计算机用语方面的大量创新已为世人所熟悉,如:Multimedia(多媒体)、Hacker(黑客)e-shopping(网上购物)、e-business(电子商务)等等,数不胜数。美国英语正在通过网络这一最大的平台向全球输出,并越来越大地影响着各国的语言教育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5.结语

纵观美国英语400年的变迁,美国英语成功的秘诀有两点。一是沿着英国英语“借用”与“规范”的路径,实现了成功的路径依赖。二是通过语言“融合”与“创新”的供给实现路径突破,满足美国英语变迁的需求,走出了一条符合美国国情的捷径。

[1]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

[3]蔡昌卓.美国英语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9.

[6]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王宗炎,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8]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9]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Crystal,Davi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1]Douglass,North.C.Instit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4):94.

[12]Laird,Charlton.Language in America[M].Englewood Cliffs,N.J.1970:317.

[13]Marckwardt,Albert.H.American English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4]Mencken,Henry L.,American Language[M].Alfred A.Knopfe,Inc.,1977:156.

猜你喜欢

美利坚变迁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今年不举办“美利坚小姐”选美:这项赛事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强势归来——也可能一蹶不振 精读
美国“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