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海洋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2012-03-20郭海霞

外国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世纪海洋英国

郭海霞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26)

英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与文学传统,英国古今一大批作家都有着割舍不去的海洋情结,因此,英国海洋小说是英国文学之林中的一大景观。它如同促使它生长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改弦易辙,急剧演变。英国海洋小说,如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从整体来看,英国海洋小说从无到有,经历了雏形(18世纪以前→

)成型(18世纪→)成熟(19世纪→) 繁荣(20世纪)共4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同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息息相关。英国海洋小说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与英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异域(尤其是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彼此交融的。

一 、雏形期

文艺复兴至17世纪,是英国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发端期,也是英国海洋小说的雏形阶段,也可以说是“韵文叙事文学向散文叙事文学转型的时期”[1]1。而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the Anglo-Saxons)的英雄史诗与雏形期的英国海洋小说血缘关系最近。

公元5世纪中叶,不列颠的历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生活在丹麦西部和德国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侵犯不列颠,并在此定居下来。这次入侵对英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叙事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加之长期的兵荒马乱,大部分叙事文学的手抄本已经失传。在有幸保存下来的文本中,最著名、最有价值的就是《贝奥武甫》(Beowulf)。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作品早在6世纪就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8世纪才有了书面形式。它生动地描述了高特族勇士贝奥武甫机智勇敢地战胜恶魔格兰代尔和为民除害的壮举。在他死后,人们把土高高堆起,遵照他的遗言,筑起了高高的石灯塔,专为海上航行的水手们导航。作为英国早期叙事文学的杰出范例,《贝奥武甫》战士展示了后来的小说家们乐意效仿的三个艺术特征:即塑造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描述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以及展示公认的价值观念。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旅行、航海等名词,这在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还有一部跟海洋密切相关的作品,那就是《水手》(The Seafarer,约7世纪)。这部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的航海生涯,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海的向往和冒险精神。

15世纪中叶,随着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英国的文化事业也日趋繁荣。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在他的长篇叙事诗《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中,对英国早期航海及商贸事业的发展作了真实的记录和描绘,并生动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新兴的职业:海员和商人。这是后来成为海上霸主、海外扩张和殖民的先声。文艺复兴时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对话体小说《乌托邦》(Utopia,1516)以一个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航海家叙述其在海外见闻的形式,对英国社会作出了独特的反映。即使在这之后的几百年,除了与之地理环境相似的希腊外,其他国家的文学卓品中,也很少出现海洋和航海的细节描写。

以上作品为英国海洋小说的成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它的问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时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海洋小说产生的基本轨迹,它们大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大海对于当时落后的航海技术而言,是非常神秘而高深莫测的,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人们对大海的敬畏之情,反映了人们对大海险恶和狂暴的无奈。

第二,道德说教和宗教的色彩较浓厚,故事情节较单一,结构也较简单;人物形象都比较夸张,具有传奇文学的虚构性,缺乏现实感和性格完整性。

二、成型期

进入18世纪,英国的封建制度全面瓦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队伍日益扩大,英国社会进入了较为安定的时期。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诗人蒲伯。表现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英国,作为一个海洋包围的岛屿国家,航海及海上和海岛生活不可避免地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众多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海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了,有时甚至成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这一时期英国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小说有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辛格顿船长》(Captain Singleton,1720),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鲁宾逊漂流记》这部写实风格的海洋小说的成功奠定了笛福在文学史的地位,使他成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从小就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他瞒着父母,几次航海,在巴西经营种植园,并在经历了一次海难后在一个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辛格顿船长》写主人公幼年被绑架,当了海盗,在非洲和东方冒险致富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诞生在英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海洋岛屿文化的独特性影响文学创作的实证。在这些小说中,充满着英国人对海洋的向往和征服海洋的强烈欲望。即使是在历经死亡的恐惧之后,主人公鲁宾逊依然保持着对海洋探险的痴迷,并毅然决然地多次登上征途,这正反映了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对海洋探险的普遍心态,证实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财富的渴望和对陆上权利的神往。在《格列佛游记》中,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斯威夫特借虚构的几个海中王国来讽喻现实,使之成为英国最早的一部讽刺小说。

18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促成了英国海洋小说的崛起和成型,使海洋小说这一小说题材更趋成熟。概而言之,成型期的英国海洋小说有以下特点:

第一,海的形象一如既往,但人们接受挑战和顽强生存的自信心与日俱增;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海洋小说客观上成为政治的传声筒,为殖民扩张政策和海上霸权的建立摇旗呐喊。

第二,小说家们叙述故事的技巧更为娴熟,小说的情节显得曲折生动,小说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增强;中心人物主要为推进情节服务,冒险家、殖民者、商人成为这个时期海洋小说的主人公。

三、成熟期

19世纪是英国小说的成熟期,“经过18世纪小说家们的‘助跑’,到了19世纪英国小说的‘腾空而起’,成了叱咤文坛的雄鹰”[1]5。英国海洋小说也是如此,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期。海洋本身在19世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海洋已经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进入文学,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这一时期英国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小说有查理·金斯莱(1819~1875)的童话名著《水孩子》(The Water-Babies,1863)、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银岛》(又译《宝岛》)(Treasure Island,1883)和巴兰特(R.M.Ballantyne,1825~1894)的《珊瑚岛》(The Coral Island,1875)等。

金斯莱的《水孩子》中的大海,与冷漠的陆上世界相对,是个温暖的理想世界,小主人公汤姆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人性塑造。金斯莱透过写实与幻想结合,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这部幻想小说中,“他藉有男孩汤姆的灵魂洗涤之旅面对并思考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并努力调和着自我信仰与时代精神的冲突”[2]。

海的神奇与险恶、海上生活的惊险,也使海洋成为通俗文学作品的理想背景。海洋通俗文学一般有历险、寻找(包括寻宝、寻人)、漂泊等模式,它们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传奇(罗曼司)与流浪汉小说的海洋版。[3]《鲁滨逊漂流记》开历险文学的风气之先,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银岛》寻宝使鲁滨逊式的故事又多了一份神秘、若干悬念;海洋通俗小说进一步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19世纪的海洋小说为19世纪末英国小说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时期的英国海洋小说有以下特点:

第一,海的形象被美化,亲海成为海洋小说新的旋律;儿童海洋小说成为19世纪海洋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英国海洋小说仍然是政治的传声筒,为英国殖民扩张政策和海上霸权呐喊。

第二,小说在结构形式与叙述方法上趋向成熟,多角度、多人物变换的叙述方式被使用;人物不再处于仅仅为情节服务的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小说创作的基本任务。

四、繁荣期

20世纪是英国海洋小说的繁荣期,也是创新变革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海洋小说家,比如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 ~1924)、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威廉·毛姆(William Maugham,1874 ~1965)、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 ~1993).约翰逊(B.S.Johnson,1933 ~1973)等。

康拉德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出色地描绘了海洋上色彩斑斓的奇异风景以及在海洋的挑战面前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他的长篇小说《吉姆爷》(Lord Jim,1900)、《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02)、《阴影线》(The Shadow Line,1917)等,大量描写了堕落或失败的英雄、贪婪而无能的殖民者,对殖民主义作出了深刻反讽,并探讨了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复杂关系,其中充满了来自大海的特有的孤绝疏离感以及对生命的毁灭力量的关注。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和《海浪》(The Waves,1931)以海洋为背景,充溢诗的节奏和意蕴,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稀世明珠。戈尔丁在他的《蝇王》(Lord of Flies,1954)、《品切尔·马丁》(Pincher Martin,1956)和航海三部曲《航行的仪式》(The Ritual of Passage,1980)、《狭隘的住所》(Close Quarters,1987)、《地狱之火》(Fire Down Below,1989)中试图阐释的是现代人性的表现状况。毛姆在他的那部以画家高庚为原型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1919)中,也将远离文明的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作为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精神家园。岛上的一切原始而纯朴,优美而热烈,它们不断地激发他的艺术灵感,与庸俗琐碎、按部就班、无所事事分不尽相同。通过对动词语义结构的对比,也反映出具体的运动事件,语义成分会发生不同的语义重组现象;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的方式动词较丰富,英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多使用方式移动动词,而较少使用路径移动动词。汉语则两者都可。没有表现出倾向于哪一种。所有这些差异都给汉英转换带来麻烦,汉英双语在此类事件的转换中,通过对事件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必能提高此类事件双语转换的准确性。

[1]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T.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57-149.

[2]Talmy,Leonard.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R].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91:480-519.

[3]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Vol.1 & Vol.2.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0.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C]//潘文国,杨自俭.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7-123.

[5]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5-159.

[6]李雪.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8(6):109-112.

[7]娄宝翠.路径和体在运动事件中的词汇化模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4(4):119-121.

[8]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1):12-16.

[9]罗杏焕.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8(3):29-33.

[10]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219-222.

[11]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外国语,2006(2):33-40.

[12]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8-12.

[13]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3-45.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世纪海洋英国
世纪赞歌
英国的环保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My School Life
英国圣诞节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