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2012-03-19刘忠政

外国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教材

刘忠政

(四川外语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1.教学评价的界定及意义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敏感神经。关于教学评价的界定,人们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所谓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搜集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李森,2005:342)教学评价的本质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它是一种测量、一种描述、一种判断,具有诊断、激励、组建、发展和提升等多种功能。学生、教师和学校是新课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发展体现出来。

第一,教学评价是学校发展的“杠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优劣体现学校发展的状况,因而教学评价是学校发展的杠杆。

第二,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的“杠杆”。教学评价具有鉴定选择功能,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其评价的鉴定选择功能,即利用评价选聘和奖惩教师。这种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忽视教师评价激励改进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讲,这种教师评价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近年来,“以评促改”、“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科学运用指日可待。

第三,教学评价是学生发展的“杠杆”。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也是教学评价的关键。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理所当然地是教学评价关注的焦点。而且学生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2.1 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困惑

本文中的新教材指的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所编写出版的教材。新课改从上世纪末启动,经历“点——线——面”逐步展开,教学评价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评价观方面有了新认识。教学评价作为一项价值判断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甄别,更在于找差距、促发展;第二,教学评价体系更全面,评价指标更完善。与过去相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第三,相继出台了相关评价政策和文件。教育部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送审稿)》以及《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小学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建议》等文件;第四,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学生和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看到教学评价在新课改中的积极变化的同时,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比较突出。比如:评价观念存在偏差与误解,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缺乏有效性,流于形式;评价研究脱离实践;评价制度改革滞后等。(刘岗、孙名符,2005:33-35)在取得进展的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追求形式、急功近利、矫枉过正的倾向。(邱永年,2003:33)笔者拟以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现状为视角,审视当前新课改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2.1.1 教育质量观与评价行为背离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新课程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要求与应试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总之,这些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困境:理论的课程与实践的评价矛盾冲突,造成课程评价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对立,致使它不能左右逢源,找不到既与理论的课程一致又适合评价实践的出路。(杨启亮,2005:31)

2.1.2 学生“减负”与教师“增压”的冲突

在教学时数的规定上,体现了对学生“减负”的要求。过去英语教学周学时安排一般是6—8学时,现在规定在4学时左右。然而,在教育目标要求上,对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相对于过去而言是有增无减。《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第五级目标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之一是除教材内容外,学生课外阅读量累计应达到十五万词以上,这意味着对大多数英语零起点的学生而言,在七至九年级内,以每学期20周计算,每周课外阅读量应在1250词以上。教师为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必定要利用学生晚自习甚至课堂时间去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无形中自然加大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更难的任务?这导致教学评价的基础性错位。

2.1.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结果使用的矛盾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成长袋记录法对学生的相关综合素质予以评价记载,从中体现了学生个体成长的历程。在横向比较中,通过等级评定,确立了相互的差距。但是在等次的划分中,是按照所谓科学的正态分布还是采用其他的既尊重事实又重视差距的定性描述方法?以及如何把握其间的“度”?这些问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性。另外,在升学考试中,如何参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其比例如何科学确定?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结果使用之间的矛盾性。

2.2 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困惑的归因分析

从新教材本身存在问题的已有研究来看,与我国台湾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材审定制度相比较,我国大陆目前的教材审定制度存在着以下问题:(1)规定失之笼统、简单;(2)审、评不分;(3)缺少公众参与;(4)缺少对审定(审查)委员工作的问责和对通过审定后教材的质量监管。(王爱菊、徐文彬,2006:15-20)这些情况是引发当前教学评价问题的部分原因。除此以外,我们认为,在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尚存在其他重要的导致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因素。

2.2.1 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无法得到切实贯彻。

现行初中英语新教材颠覆了传统教学以语法和词汇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紧扣表音文字学习的基本原则:“听说先行,读写后跟”。把情景教学法贯穿其中。每一个单元以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建立英语思维,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母语干忧,形成直接有效的思维体系。

(1)教师教学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无法领会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在反复对话实践中掌握英语的精髓,盲目按照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多年教学生涯导致教学思维已经趋于凝固模式),以单方面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无法切实转换传统教师的传道者角色。新教材要求在课堂中,教师为引导者、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把学生的实际运用训练作为整个教学的主要进程。

当务之急是如何以教学评价作为风向标,改变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换汤不换药的运作模式,切实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贯彻实施下去。

(2)学生学习方面

虽然基础教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无法摆脱以分数为目的的功利式学习方法,依靠死记硬背,造成一定的高分低能现象。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中以运用英语为学习的基本手段,做到用中学、学中用,轻松掌握英语,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质的飞跃。以这种方式,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可以依次得到全面发展,从而

2.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困惑与归因分析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学校管理方面

2.2.2 单一量化取向评价依然流行

一种便于甄别的单一量化评价方式在现实中依然大有市场,而且简单地进行名次排列,导致学生学习的异化。这一方面说明了应试教育体制没有被新的教育体制最终代替,还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和攻克“堡垒”;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新的评价观从认同到实施还有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

2.2.3 新教材中存在部分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情况

学科知识之间不配套。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科知识迁移影响作用的细致思考,导致了有些相关学科之间知识迁移难以产生,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如目前各校使用的大多数初中《英语》教材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在语文课教学中相对滞后而没有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

3.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完善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

从本质上说,评价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效果的价值判定。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有: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机制;澄清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与价值取向;消解二元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价的良性联动;完善教材编审制度,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3.1 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机制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下,各种新观念不断涌现,如果固守着一种思维模式,不能有开阔的胸襟,以辩证的思维来不断地发展自己,最终将被淘汰。而教师是新生一代的直接引导者,教师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成长的素质,也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第一,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培训

这种培训对象既可以是新上岗的教师,也可以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培训的宗旨必须以转换教师教学思维为主要目的。新教材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难以得到展开,教师的固有思维模式是最根本的羁绊。

第二,完善教师的听课制度和评课制度

案例1 (2017年泰州中考卷第16题)如图1,在平面内,线段AB=6,P为线段AB上的动点,三角形纸片CDE的边CD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B垂直相交于点P,且满足PC=PA,若点P沿AB方向从点A运动到点B,则点E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

目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组织了一些公开课活动,而教师在仅有的公开课中,只是为了展示自己或是班级的能力,而评课也因为怕得罪人而没有形成制度,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听课本是教师们相互学习的一条绝佳的途径。但是因为出发点只是为了展示自己,而丧失了其本质。学校应当把听课制度量化,改公开课为随堂听课,鼓励老师们自己安排时间,随堂听课,并要求教师上交一定的听课记录与评价。学校应引导教师建立一种互相切磋学习的好风气。

第三,培训学习型教师

要求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以小组的方式对彼此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可以从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增加互相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并进一步改变自身的固有思维,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3.2 澄清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与价值取向

第一,教育质量标准再认识。

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即参照点,它内显为评价者所秉持的教育质量观,外显为一定的指标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教育质量的看法。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与教育的价值观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常见的有三种关于教育质量的观点:内适质量、外适质量、个适质量。(陈玉琨,2004)这三个不同的质量观分别导致了不同的课程模式:教材中心、社会中心与学生个体中心。

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因而重视外适质量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张扬教育中被压抑的人性而倡导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也无可厚非。我们应当深思:教育是否应有一种包容各方的综合质量观,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质量标准将如何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陈玉琨,2004)

构建教育综合质量观是社会、个体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综合质量观的特性是动态发展、因人而异的。“如果固守既定的条条框框,一个旨在引导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质量观,只会变成教育自身发展的桎梏。”(陈玉琨,2004)

第二,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开放性取向。传统评价以单纯追求结果、效率的行为目标为价值取向,其特点是预先设置教学过程的最终走向,并将实际走向和既定走向之间的偏差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它因过分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以及评价对象的情感和个性而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各种客观因素会以各种方式进入课程方案实施进程中,与课程本身产生交互作用形成各种非预期效果,只有开放性评价能有效对非预期效果做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价值判断。开放性评价在评价目标宏观上有所调控,微观上“随机灵活”,其评价内容是发散延伸的,它不仅包括课程与教学设计预先拟订的内容,还涉及课程与教学设计未能预测的过程与效果。

动态性取向。发展性评价的动态走向——关注评价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新课程为发展性评价走向的动态性提供了依据。

多元化取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取向以评价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多元化来调整评价标准、主体、对象、方法与形式的多元化,进而以评价标准、主体、对象、方法与形式的多元化来彰显评价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之多元化。

3.3 消解二元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价的良性联动

尽管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制度改革业已提上议事日程,并在一些地区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高考制度变革的相对滞后造成了教学评价的“二元体制”。

这一“二元体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面对新课标对新教材的要求,教学评价需要综合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这体现了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模式牵引着整个中小学的教学评价,从而导致新的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和旧的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之间矛盾丛生,并大有向旧势力妥协之势。这种情况在当前中小学为升学应试而进行的种种行为中可见一斑。因此,消解二元体制的隔阂就是要加快变革高考制度,使高考制度真正体现新的教学评价改革的成果。具体而言,首要的是结合政治制度建设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并通过媒体、会议等渠道加强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民众的改革宣传,从而进一步增强公众对改革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让大家了解高考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新进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坚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其次,要完善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从而使高考制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因此,消解二元评价体系,才能实现高考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价的良性联动。

3.4 完善教材编审制度,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教材编审制度不无关系。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审制度,提升教学评价能力,是完善新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之不足的一个基本策略。

第一,扩大教材编审队伍,倾听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发现教材中的问题通常并非只是教育专家、教学人士,还包括学生、家长及其他热心民众,其中原因与审定专家思维、认识、视野和水平的局限难脱干系,教材出现错误、纰漏在所难免。要想跳出教材审定者感知疲劳的怪圈,弥补审定专家的局限,最好的方式是开放教材编写尤其是教材审定制度,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当教材经过专家的初审之后,应该通过合适的渠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再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经得起检验。

第二,完善对审定委员工作的问责制度,增强约束机制。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保证权利不被滥用及更好地履行义务。当前编审制度对审定委员工作质量监管的不力,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依赖个体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制度的管理,可能导致工作低效。建立健全相关教材编审问责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工作涣散与失职,尽可能保证教材的基本质量。

其三,增强评价者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评价能力。良好的教学评价需要良好的评价素质。为此,需要对参与教学评价的相关主体进行教育培训。把对教学评价人员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师专业化轨道,通过职前、职后培训,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提升相应的教学评价能力。

其四,消解教材容量与教材之间知识难以互补的矛盾,增强教学评价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在教学时数大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缩减教材内容。注重学科之间知识横向迁移的积极影响,统筹学科之间教材内容在进度安排上的相互支撑。

总之,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为此,要通过教学评价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以往的经历、性格、智力水平等多方面的信息,达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

[1]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2.

[2]刘岗,孙名符.关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考试与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4):33-35.

[3]邱永年.评价热的冷思考[J].人民教育,2003(20):32-33.

[4]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9):31-35.

[5]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反思——教材审定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5-20.

[6]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9-141,141,144.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