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探讨
2012-03-19袁带秀
袁带秀
(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基础医学“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探讨
袁带秀
(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本文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分析“项目—导师制”提出的背景,介绍该模式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及所取得的实验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
本科医学教育主要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培养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而言,实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1]。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连接着知识和技能,而且是承载知识和技能的主体[2]。为适应医学学科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院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导师制”。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医学高等院校的本科基础医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实验教学不仅要有验证学科理论的功能,还要有技能训练的功能。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高等院校实验课以学生掌握单纯验证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各专业在基础医学教学安排中,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相应理论课程的附属,即使实验课程单独设立,也多是为了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而未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学时少,实验内容陈旧,且一般为验证性实验,医学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学科间重复的实验设置过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及学时相对不足;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过多,仪器设备低使用率、低更新率不利于实验室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任课教师通常由上级统一安排,缺乏竞争意识。上述现象不仅会严重阻碍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还会影响本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项目—导师制”设计思路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借鉴科研课题负责制的方式,编制成类似研究课题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实验项目,学生在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法[4]。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接近科技论文的格式,实验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长效性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该模式以课题项目为教学主线,以接近科技论文的实验报告为结果,以查阅实验课题的背景资料、导师评阅、同行评议等多种启发性教学形式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导师为核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项目—导师制”设计原则
3.1 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和各学科发展实际
实验教材中除有一些必需的实验内容外,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课题的子项目,如“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黑胸大蠊提取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一定范围内自选教师和实验内容,掌握一些非必修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方法。实验课题名称确定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拟定实验的技术路线、做好实验前准备,在课内及课余时间完成。
3.2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把全班学生8~10人分为一组,由1~2名教师全程负责指导,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定时开放实验室为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3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项目—导师制”的开展是以8~10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团结协作,为取得可喜的成绩而共同努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4 项目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各学科联系,提高科研价值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强调项目的应用性、连贯性和科研性。既要涵盖教学的知识点,能为教学服务,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有些项目不仅与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联系,还与临床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复习相关知识,体会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项目开展前还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便发现问题和寻找线索;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还用到了计算机。这些都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4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学生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为完成“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这个项目,学生不得不去了解鸦椿果实的药用功效,怎样提取有效成分,如何处理大鼠及一些生化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药物提取的流程、小鼠的灌胃技术,还增强了一些如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法等基本技能。有些科研项目的子课题,通过学生的实验研究,可以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从而得出肯定的结论;还有些则可以作为预实验,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这种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整体认识,激励其去思考、去创造、去探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对教师的促进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树立竞争意识,精心准备组织好每一堂实验课;另一方面,对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特征和高尚理想、信念等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作用,促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经过“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锻炼,教师不仅具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在CSCD库核心版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多。
5 结语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恰当定位学生、项目导师的职责,完善相关的实验项目,保证充足的实验室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完善的要求,是确保“项目—导师制”取得实效的关键。
[1]郭静,周红,吴晓燕,等.基础医学分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29.
[2]姚玉献.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7~20.
[3]孙琳,张秀云,王健.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医学教育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35.
[4]许礼发,李朝品.“项目—导师制”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72~674.
G420
A
1671-1246(2012)17-0111-02
吉首大学教改项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实行‘项目—导师制’的研究”(2011JSUJGB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