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9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内镜诊治分析

2012-03-19廖嘉忠

微创医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食管炎鳞状乳头状

廖嘉忠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百色市 533000)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临床上较少见,其来源于上皮组织,是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良性肿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对本病认识的提高,EP的检出率逐渐增多,但药物治疗无效。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内镜检出并取病理活检确诊为 EP者319例,均予镜下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91 263例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 EP 319例,检出率为0.35%,其中男175例,女144例,男 ∶女为1.2∶1,年龄 18~75岁,平均 51.2岁,高发年龄40~61岁。

1.2 临床表现 咽部异物不适感74例,占23.2%;吞咽阻塞感45例,占14.1%;胸骨后或上腹痛70例,占22%;反酸嗳气64例,占20%;消化不良50例,占15.7%;黑便16例,占5%;上腹部轻微压痛75例,占23.5%。从出现症状到胃镜检查的时间20 d至10年。

1.3 内镜表现 ①病变部位:食管上段16例(5%),食管中段134例(42%),食管下段168例(53%);②病变个数:单个者296例,2个者17例,3个者6例;③病变大小:直径最大1.8 cm,最小0.3 cm,多数为0.5~0.8 cm;④病变形态:319例348个EP中,呈球形或半球形广基息肉样隆起者271个,呈扁平隆起者26个,带蒂者51个;表面呈分叶状者123个,表面光滑者97个,表面呈颗粒状者98个;⑤病变色泽:呈乳白色者265个,色泽近似食管黏膜略发红者43个,呈灰白色者29个,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者11个;⑥病变质地:325枚EP质地柔软,活检钳触动可变形,弹性尚可,23个EP质地中等,弹性稍差;⑦伴随其他疾病:食管中下段炎115例,慢性胃炎162例,贲门胃底癌7例,胃体癌6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胃溃疡8例,黄色疣5例。发现伴随临近脏器的恶性肿瘤10例,其中6例为咽喉、肺部及口部肿瘤,4例为皮肤癌及膀胱癌。

1.4 内镜下治疗 全部病例行内镜下治疗,对直径<0.5 cm的病变直接用活检钳咬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其创面可用圈套器露出前端钢丝约0.5 cm,给予点灼或用氩离子凝固治疗;对直径≥0.5 cm的病变,取病理活检后直接用高频电圈套器摘除,或用氩离子凝固治疗。

1.5 病理检查 表层为增生的鳞状上皮,有显著的角化过程,中间为血管结缔组织,鳞状上皮保持了正常的细胞极向和分化,无分化不良。所有病例组织学分类均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1.6 结果 分别采用活检咬除、氩离子凝固术或高频电凝切除后319例共348个EP病变均获完整摘除,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对165例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及恶变。

2 讨论

EP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瘤,1959年由Acler等首先报道并得到了病理证实[1],之后国内外相继有少量报道。该病内镜检出率为为 0.01% ~0.43%[2],我院检出率0.35%,与文献报道相符。检出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可能与目前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炎及食管损伤增加有关,加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病理检查的普及,内镜医生对EP认识的提高,使内镜检出率逐年增加。通过对本组319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EP有以下特点。

2.1 临床特点 ①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组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51.2岁,高发年龄40~61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能与中老年体抗力低,易引起食管黏膜损伤有关。②男女均可发病:国外报道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1.2∶1,无明显性别差异。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EP发病较隐匿,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本组319例均因胃十二指肠症状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经内镜下摘除EP后其上消化症状亦未见逐渐改善或消失,难以支持其症状为EP所致,多系其伴随疾病如慢性胃炎、食管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所致。④伴随临近脏器肿瘤:Carr等[3]曾报道25例EP患者中有6例同时出现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中4例为咽喉、肺部及口部肿瘤,其余为皮肤癌及膀胱癌。有学者[4]认为EP与食管癌及临近的呼吸道及口腔癌有关。本组319例EP患者发现伴随临近脏器的恶性肿瘤10例,其中6例为咽喉、肺部及口部肿瘤,4例为皮肤癌及膀胱癌。提示对EP患者要警惕是否伴随临近脏器恶性肿瘤。⑤术后随访:本组对165例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均未发现复发。因此作者认为对于单发的小EP患者,术后近期内无需复查内镜,而伴发食管炎的EP患者需远期随访。

2.2 内镜特点 对于EP的诊断首选内镜检查,镜下一目了然,但需取活检病理证实。食管全程均可发生EP,但多见于中下段。本组病变位于食管中下段者共占95% (303/319);EP镜下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小黏膜隆起,色泽近似食管黏膜略发红或灰白色,大部分表面光滑,少数略粗糙或分叶状,质地较软。这是EP内镜下具有的特点,内镜医生行内镜检查时遇到形态各异的食管黏膜隆起时,应想到食管乳头状瘤。但要注意与食管息肉、食管糖原性棘皮病、黏膜白斑、寻常疣、疣状鳞癌等鉴别。本组319例EP有17例误诊为息肉,6例误诊为白斑,4例误诊为食管糖原性棘皮病,3例较大的EP因取病理时质地脆而疑为恶性肿瘤,2例误诊为寻常疣。因此,内镜医生应提高对食管黏膜隆起病变的识别能力,重视检查时准确的病理活检,减少对EP的误诊及漏诊。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被覆鳞状上皮的皮肤和黏膜上均可发生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与喉部及生殖道的乳头状瘤不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论,目前认为与胃食管反流、食管炎、食管裂孔疝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如吸烟、饮酒、机械操作等)引起损伤黏膜有关[3,5,6]。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与反流性食管炎相似,有115例伴有内镜下明确的食管中下段黏膜炎症性改变,表明黏膜损伤后再生在食管乳头状瘤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认为EP尚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7],HPV与人类鳞状上皮细胞有高度的亲和性,特别是HPV16、18,可导致食管鳞状上皮多阶段演变为肿瘤。有学者曾在增生的鳞状上皮中发现HPV感染而被免疫组化证实[6,9]。各家HPV检出率不一致,甚至有人检出HPV阴性[1]。而EP是否属癌前病变,国内外报道亦不一致[2,8]。因此,HPV与EP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EP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10],在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及慢性刺激的长期作用下,不仅使黏膜损伤,激活HPV,而且HPV也可以作为黏膜刺激等其他因素引起病变的促进剂。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2.4 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EP属良性肿瘤,但随着瘤体增大,可引起不适或梗阻症状,且未完全排除有癌变的可能。因此,内镜检查一旦发现即行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活检钳钳除、微波凝除、高频电凝切除或氩离子凝固术凝除,可根据手头上具有的设备加以选择应用。对于直径<0.5 cm的病变,可直接用活检钳钳除,这一方法最为简便经济,无需特设备,连续咬检后局部会出现类似黏膜剥脱的外观,说明EP起源表浅,与下层组织分界清晰,一般出血较少,出血较多者可镜下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液或凝血酶等止血药,亦可用圈套器露出前端钢丝约0.5 cm,给予点灼或用氩离子凝固术凝固止血;对于直径≥0.5 cm的病变,取病理活检后直接用高频电圈套器摘除或用氩离子凝固术凝除。我们体会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较为可靠快捷,可起到凝除和止血的双重作用,其氩离子软管带有侧喷凝除,操作方便,且在额定功率下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一般自限于3 mm之内,不易穿孔。

总之,EP病灶组织受损后易于脱落,无论是微波灼除、高频电凝切除或氩离子凝术凝除,残基均不必过度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组165例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及恶变,说明EP内镜下治疗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1] Franzin G,Musola R,Zarnboni G,et al.Squamoue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J].Gastrointest Endos,1983,29(2):104-106.

[2] Mosca S,Menes G,Monaco R,et al.Squamou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long-term follw-up[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8):857-861.

[3] Carr NJ,Monihan JM,Sobin LH.Squamous cell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follow-up study of 25 cases[J].Am J Gastroenterol,1994,89(2):245-248.

[4] 郑庚唐.食管鳞状上皮食管乳头状瘤3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7):430-431.

[5] 兰永臻,王 朔,周爱华,等.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诊治分析22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3):221-222.

[6] 杜国莲,唐学清,朱本贵.食管乳头状瘤研究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116-118.

[7] 许国铭,李兆申主编.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8-279.

[8] Odze R,Antonioli D,Shocker D,et al.Esophageal squamous papilloma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8 lesions and analysis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Am J Surg Pathol,1993,17(8):803-812.

[9] 何 明,白世祥,张明道,等.食管乳头状瘤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5):320.

[10]朱伟清,苏 慧,陈芝兰.36例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内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441-442.

猜你喜欢

食管炎鳞状乳头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青少年喉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一例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姜黄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鉴定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