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03-17林贝贝
林贝贝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理论与方法探索
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林贝贝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针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思路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与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培养质量问题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改进和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体育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针对培养理念与定位、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手段与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及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
2.1 培养理念与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专业学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出发点主要是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作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仍在不断探索发展中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方面缺乏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在培养理念与定位上易与体育学术型学位教育相混淆,或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内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2.2 课程结构设置失衡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安排是培养体系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从目前众多培养单位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首先,课程设置上较多参照体育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案,虽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得到了保证,但是专业性不够突出,应用实践课程较少,难以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自身教育特点;其次,课程安排上,必修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选修课程的比重较小,可供学生的选择余地不多,缺乏灵活性,忽略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塑造发展;最后,教材建设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并未对体育硕士基本教材的选用做出规定,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各高校指定教材。此类教材内容编写单一、理论性强但实践性较差,势必影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2.3 教学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重叠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创新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是提升体育硕士素质与能力的关键。我国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延续和模仿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法,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与体育学术型学位趋同,主要集中在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上,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偏离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组织上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鲜有课堂讨论、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形式,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并未引入现场实习、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与成果。
2.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的素质与学术水平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导师组成结构过于单一,指导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的学术型教师,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经验。此外,随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转向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为主,相比之下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却愈显薄弱。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一名导师经常身兼数职指导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多名学生,培养质量必然难以保证,不能适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
3 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对策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向与规格的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同体育学术型学位教育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也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应当在体育领域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康复、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管理等工作,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体育工作者。因此,只有科学定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确保体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3.2 优化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一定要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首先,课程设置应按照发展“职业能力”进行设计,紧扣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在立足专业领域核心课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同时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宽基础与领域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设置;其次,课程安排上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适当增设学科门类多样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全面发展学生才能;最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趋复杂的社会分工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学科前沿理论成果紧密结合体育实践,加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材建设,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与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3 拓宽培育途径,改革实践性教学方式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相对于体育学术型学位来说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实践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获取知识和科研训练环节。建议培养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及用人部门要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校企(地)合作建立联合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让学生深入学校、训练队、运动社团、俱乐部等体育实践领域,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方式上要重视案例教学,积极引入贴近体育实践的典型案例,有目的地引导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授课方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教学技术,采取现场教学、专题研讨、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4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高等院校要建立严格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培养、遴选体系,挑选拥有丰富指导经验、较强专业能力的任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聘请实际工作部门专家担任学校实践导师,发挥不同导师间的学科优势与施培专长,将指导落实到位,从而形成适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双师型”导师队伍。职责分工方面,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引导其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实践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通过推进专业学位导师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加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力量建设,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 1 ]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 2 ] 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 3 ] 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 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4(3):72 -75.
[ 4 ] 郭文娟.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 5 ] 宋丹,王国红,邹积岩.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J ].航海教育研究,2008(4):29-30.
[ 6 ] 杨阳.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观及培养模式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G807.4
A
1674-151X(2012)01-10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50
投稿日期:2011-10-23
林贝贝(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