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2-03-17

运动 2012年2期
关键词:项群竞技原则

董 波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理论与方法探索

浅论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董 波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一直以来,运动训练实践(包括体育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之间都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前者的发展使得后者不断推陈出新,而后者的每一次突破,都给前者带来了新的辉煌和巅峰。为了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切实提高运动员们的竞技水平,笔者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探析了现代环境下一些我们可以继承和需要发展的内容。

运动训练;理论;继承;创新;发展

千百年来,体育运动和其永不言败的竞技精神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璀璨的明星,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迷人光辉。运动训练也在经历了人们懵懂地自发组织和开始在学理上有所重视两个阶段后,成为体育这个大学科板块上一个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分支。不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都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绩。

1 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的归纳与继承

1.1 以“夺标”“育人”为核心的运动训练理论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比赛和训练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进行归纳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是进行各项运动训练时各主要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进行运动训练实践和研究运动训练理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它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对各项分散的训练理论精髓的总结,也为以后的训练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切入点。

对此,国内外很多著名体育研究学者和训练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训练原则, 如前苏联学者凯里舍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般身体训练同专业化的联系、在作业中运用最大运动量是运动增长的必要条件、教学训练作业的全年训练制度”3条专门原则;又如德国学者哈姆提出的渐进增加负荷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等。实践表明,虽然专家们在思考和提炼原则时的视角和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原则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确是惊人的一致,而且这些理论原则都在体育比赛和训练的实践中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运动训练原则方面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指导原则和操作原则。其中,前者主要用来统摄并规范运动训练过程按一定方向展开,是保证我们的运动训练发展方向正确的指导性依据;后者主要用来反映并揭示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各项客观规律,是保证我们的运动员成绩可以得到切实提高的运作性依据。在实际研究和操作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也是高度统一的,都具有以“夺标”和“育人”为核心内容的特征。

所谓“夺标”,在体育运动中,特指夺取冠军的意思,它意味着通过各种训练不断超越自我和目前人类在各运动项目上的成绩极限,从而勇登世界体育高峰,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誓言;也意味着通过各种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从而在各项比赛中战胜对手,为自己所属的团队争得荣誉的“竞胜”精神。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夺标”是一个物质化的过程,它的实现必须通过运动竞赛去校验。所以,“夺标”这个特点反映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即各项训练必须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为重点而展开。

如果说“夺标”是所有竞技运动的特有属性,那“育人”则是所有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也是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正如致力于复兴现代奥运的学者顾拜旦所说的那样,“没有竞技运动的协助,那么教育,尤其民主时代的教育是不可能良好而完整的”。确实,在现代社会,体育是各国友谊的象征,可以把全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可以用自强不息的竞技精神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此外,长期的体育训练还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对“育人”的强调是保障运动训练沿着健康、正确方向展开的重要思想基础。

1.2 以“一般”“项群”和“专项”为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一样,对运动训练领域的理论也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维度来探讨。从横向来看,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和负荷五个方面的内容;而从纵向来看,则可以划分为一般训练学——适用于所有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项群训练学——适用于部分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专项训练学——适用于某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这3个层次。

其中,最为学界关注和重视的则是项群训练学,事实上,一般、项群、和专项这3个层次的确立也得益于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从1984年田麦久先生首次提出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开始,至今已发展近30个年头,在这个期间,项群训练理论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在,其主要的理论进展已囊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等多项重要内容。

下面,笔者会以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和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为例,谈谈以“一般”“项群”和“专项”为层级建立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优势。

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对运动项目进行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理论前提与基础。1983年,田麦久先生首创以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对各项体育运动进行分类的观点,并提出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大分类标准。后又吸取其他学者的意见与新的学术论点,建立了“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从而对体育项目有了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技心能主导类项群,如射击,和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如格斗。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归纳不同项群的项目的竞技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

与之相互联系的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理论,则是以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标准而建立的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需要和标准,从理论上说,对项群体系的划分是有着无数的可能性的。所以,在我们的实际操作和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建立新的项群体系,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例如,在一篇名为《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的论文中,该作者就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这3个项目进行了概括,称其为“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

2 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的新思考与新发展

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运动训练实践(包括体育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前者的发展使得后者不断推陈出新,而后者的每一次突破,都给前者带来了新的辉煌和巅峰。同样,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既给我们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给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接受、继承旧有的运动训练理论中的精华内容,更要对其有所创新和新思考,让运动训练理论也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最应引起运动训练者和运动理论研究者们注意的问题就是对“人本观点”的思考和引入。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夺标”在运动训练理论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夺标”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因物废人”的负面事件和情绪。概括来说,体育运动中的“人本观点”可以简单表述为:一切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他们的主观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为手段,从而使其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2.1 因人制宜,因材施训

在安排体育运动的训练时间时,以前大多只考虑各项目本身的运动量和强度,如对跳水、体操等比较轻便的运动项目,一般训练时间较长;而对于举重等比较繁重的运动项目,则一般训练时间较短。而事实上,即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运动员由于各自身体状况和技能掌握程度等因素的不同,给其安排的训练时间和强度也应该不一样。

2.2 正视运动员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以往的训练中,我们大多比较甚至于只重视运动员在身体上会不会受伤,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其实,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增强运动员们的自信心,而且能让他们在遭遇紧张或挫折时及时进行心态的自我调试,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运动潜力。反之,不好的心理状态则会给运动员带来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赛场上的发挥。所以,“人本观点”要求训练者们要时刻关注运动员们心理健康情况。

2.3 随时给运动员们以适当的激励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描述激励的作用: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 ~ 30%的作用;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的50% ~ 80%;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80% ~ 100%。由此可见,适当的激励对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力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而对训练强度大、训练时间长、又辛苦卓绝的运动员们而言,更是如此。在以往的训练中,我们也并非没有注意到激励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只是物质上的,而且总是在运动员取得一定成绩后。其实,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也有着很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随时对运动员们的进步或表现好的地方做出肯定,将过程和结果、物质和精神激励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运动员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3 结束语

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总结是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进步发展、推陈出新的。对传统运动训练理论中好的部分,我们要坚持、要继承、要发扬,但对其中不够全面、不够完善,或者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新变化、新发展的部分,我们则要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将其不论在观念、层次还是实践上,都与心理学、生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运动训练理论能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以切实提高运动员们的运动水平、竞技能力及综合素质。

[ 1 ]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 2 ] 余良华.体育意志“三重根”[ J ].体育学刊,2009(2)12-16.

[ 3 ]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 竞技运动理论[M].姚颂平,译.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 4 ] 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5 ] 余良华.受理性和意志支配的体育运动[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422-424.

[ 6 ] 慈鑫,张宁.最后的奥运完美的绝唱[N].中国青年报,2008,8(16).

G808

A

1674-151X(2012)01-01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07

投稿日期:2011-11-03

董波(1984 ~),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项群竞技原则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