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超型政府行为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

2012-03-05贺卫陈琦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印度战略日本

贺卫陈琦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赶超型政府是指以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赶超为目的的积极干预政府,其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经济赶超意识和强大的经济导向功能,往往以强国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一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1]具体而言,这类政府主要集中在东亚、拉美和印度等地区,代表国家或地区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阿根廷、巴西、印度等。虽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是赶超型的,但其政府行为却并不完全一致,依然具有极大的特色。笔者将首先总结不同的赶超型政府行为,对其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赶超型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赶超型政府数量众多,其政府行为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按照政府行为特征,可以把赶超型政府分为三类,每一类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研究。第一类是东亚政府,其特点为由政府对经济进行指导性的干预,并且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由于日本政府首先进行成功的积极干预,并普遍为后来的赶超型政府所借鉴和模仿,所以东亚地区选取日本为代表进行分析。第二类是印度政府,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政府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没有从一而终的指导思想,政府干预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随着国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三类是拉美政府,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其特点为在“发展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主要是进口替代。

一、赶超型政府行为的特征

1、日本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特点是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积极干预经济的运行,配置稀缺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以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是:“政府主导机制即政府以较高的‘政府强度’及政府能力,实现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缓解随之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而形成的一种主导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各种制度安排的顺利实施,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及工业化进程。”[2]

(1)指导性计划

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包括年度经济预测和中长期计划。年度经济预测主要是政府对下一年度经济运行的预测和提出的政策要点,中长期计划一般为5-7年,有些为10年,主要用来说明计划期内的主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日本经济计划的制定并不是由政府独自完成的,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与企业、研究机构、工会等社会利益团体一起磋商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计划的“民主性”,被称为“官产学”结合体制[3]。日本政府的指导性经济计划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仅具有一定的应用指导性。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指明发展方向,显示政府政策偏好,协调各方关系,但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日本政府制定的主要经济计划包括战后初期的《经济复兴计划》,经济步入高速成长期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

(2)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工具。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日本的产业政策可以概括为“把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作为出口产业,重点地给予保护、培育所使用的各种行政手段”[4],即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以产业和企业为对象,由政府推行的干预产业的政策。

50年代后期的经济复兴时期,日本政府把财政补贴的80%-90%分配至农林业,又制定了以培育出口产品和经济起飞为目标的产业振兴政策。之后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日本政府颁布《60年代通产产业构想》报告,提出产业高级化的政策体系,并把重工业作为发展方向。在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政府决定发展节能和高技术产业,形成“后工业化型结构”。80年代日本政府又明确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

(3)行政指导

所谓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和所管事务的范围内,为得到行政对象的合作并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进行劝诱或诱导,使其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80年代日本对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行政指导是他们在经济行政工作中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美国学者查默斯·约翰逊在《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一书中明确指出,行政指导“才是支撑日本这个大‘股份公司’的台柱之一”[3]。

2、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独立后的印度经济结构畸形、生产力低下。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以迅速实现工业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印度开始推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尼赫鲁模式”虽然短期内为印度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但同时也使印度经济结构严重失调。[5]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进入了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混合发展模式。80年代末,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印度适应潮流再次改变了发展战略,进入了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1)尼赫鲁模式

尼赫鲁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尼赫鲁时期,印度工业发展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不集中在生产用于工业发展的机器的基础之上,印度要迅速实现工业化就不可能。”在此思想的指引下,印度政府在其五年计划中规定首先发展钢铁工业、重化学工业、重机械工业,然后扩大金属和水泥等生产,最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为了重工业的发展,印度政府还对进口工业品实行高关税政策,以促进工业品的进口替代。实践证明,这种政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印度经济的自立能力增强。第二,实行计划经济。从1951年开始印度政府实施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主要建立了一批恢复性的工业项目,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五”计划是尼赫鲁时期最重要的经济计划,该计划明确把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印度政府的经济计划一直到90年代初进行经济改革才停止。客观地讲,经济计划对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建立公营企业为主的公私混合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特征是建立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公私企业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公营和私营两种经济部门共存于同一个社会之中,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在同一计划体制下各自发挥作用。公营部门对整个国家经济生活起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对私营企业却实行既保护又限制的双重政策。

(2)混合发展模式

由于资源向重工业倾斜,对农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发生粮食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印度政府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在经济上进入着重发展农业和加强市场经济的时期。一方面,推行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以技术改革为中心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方针,其内容包括扩大灌溉区的面积,引进和培养产量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加大化肥的使用力度,革新农具的技术含量等。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增长率和生产率以及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要措施有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加大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提高自力更生能力;逐步减少贫困等。

(3)市场经济模式

80年代末,印度陷入严重的动荡,使印度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对经济失去信心,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印度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印度政府的经济改革目标是“印度经济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被称为印度的“第二次独立”。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和体制领域,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向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推行国企私有化。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强鼓励出口的政策;强化外汇管制;加强对国内重要工业的保护。

3、拉美国家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这种影响也传导至以出口初级产品到发达国家为主的拉美国家。资本主义萧条时期,拉美经济也出现了严重衰退。此时,拉美国家提出了“发展主义”,企图以此来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发展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有计划的国家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实施进口替代、促进工业化以及发展基础工业。“发展主义”认为,国际经济体系是由“中心——外围”组成的不平等的体系,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为处于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拉美国家想要发展只有通过工业化来打破这种格局。而拉美国家的工业化由于受“中心——外围”格局的影响不可能像资本主义一样自发地发展,而只能通过政府积极的干预行为加以实现。反应到具体战略,就是先发展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即用本国工业品代替进口工业品;再转入“出口替代”,即出口工业制成品。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相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国家资本,规定优先发展使用本国原材料、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工业,用本国消费品取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商品。同时,墨西哥政府、巴西政府、秘鲁政府等其他拉美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推进进口替代工业。

(2)进口替代相关战略

为了保证进口替代政策的顺利实施,拉美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通过提高进口资本品的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通过高估本币币值来使进口必需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实行更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和进口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针对进口替代政策面临的市场狭小的问题,拉美政府又成立了一系列区域一体化组织,比如中美洲共同市场、拉普拉塔河流域组织等。

(3)出口战略

60年代中期开始,进口替代战略使拉美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比如国际收支逆差加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拉美国家开始转向出口战略,但同时也没有放弃进口替代战略,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1964年巴西政府建立了“出口供应走廊”,大力推进对外出口贸易。同时巴西政府还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进行外债借贷。在这一时期,巴西政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被称为“巴西奇迹”。其他拉美国家政府,如秘鲁、墨西哥等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政策。

二、不同赶超型政府行为的异同点

1、赶超型政府行为的相同点

(1)发展国有企业

普遍建立并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是东亚、拉美、印度这些赶超型政府的共同行为。拉美国家掌控了全国主要的钢铁、矿物资源行业,并垄断了石油、石化部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控制着全国能源、交通、水电等关键行业。台湾的公营资本甚至一度高达50%[6]。

(2)编制发展计划

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从50年代起就开始相继制定不同时限的发展计划,并在不同时期明确了优先发展部门,引导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60年代初韩国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实行“出口第一主义”战略,70年代又根据形势的变化有步骤地实施了重工业化战略。拉美各国如阿根廷、巴西,其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也分别制定了五年规划、发展纲要以及行业发展计划等。印度经济计划也一直实行到90年代初。

(3)奉行经济优先原则的威权政府

自古以来,东亚各国的中央政府就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正是基于此传统,二战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才能不受意识形态束缚和社会力量的制约而采用和发展以政府导向为主的赶超型经济体制[7]。战后韩国以及台湾的军人政府控制着国家军队,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居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绝对的控制力,保证了经济政策的稳定性[8]。与此相同的是拉美国家政府,如阿根廷和巴西政府,也都属于军人掌控的军政府,并企图通过工业化来摆脱“中心——外围“的不利格局。

2、赶超型政府行为的不同点

(1)指导思想不同

东亚倡导“经济立国”或“经济优先主义”,即以经济建设及追赶欧美为国家战略的中心任务。拉美倡导“依赖理论”,认为世界经济通过对商品、资源、资本及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契合,造成了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即“中心——外围”区域的不公平地位。印度则以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

(2)发展战略不同

东亚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称出口型工业化战略。其内容是按照国际比较优势原则,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具体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并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这种战略被看作是“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9]拉美国家选择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并从6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出口战略。在尼赫鲁思想指导下,印度在经济发展上是采取独立自主的方针和进口替代战略,强调保护民族工商业,采取这种方针和战略的目的就是达到减少对外的依赖程度。

(3)干预程度不同

东亚国家政府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或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10]拉美注重国家的作用,强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职能。国家对现代化的领导作用也有人称之为“国家干预”。其内容有对整个国家现化代进程的规划、干预和指导。印度政府规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同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印度政府还对经济发展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

三、赶超型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很难针对赶超型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因此,笔者选取与政府行为目标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赶超型政府行为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增长

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赶超型政府,经济增长都是政府行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赶超型政府的经济成就很大一部分也体现在经济增长上。体现经济增长的指标很多,为了方便比较,笔者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GDP)等指标。

就总体而言,大部分赶超型政府在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1]。到199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3.0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200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479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1950-1980年,拉美国家的GDP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尤其是拉美三大巨头——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年均GDP增长率均超过了7%。

表1 部分赶超型政府国家GDP增长率 (%)

由于面临的外部环境、实施的赶超战略不同,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看,三类不同赶超型政府取得的成就也大不相同。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直至80年代才逐渐放缓。拉美国家,以巴西为例,20世纪60年代之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增长远不如日本迅速和稳定。而1951-1969年印度实行尼赫鲁模式时期,其GDP增速仅为4.0%,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实行混合经济模式时期增速稍快,也仅有4.4%,1990年到2009年经过经济改革,印度的GDP增速明显上升至6.4%。

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增速高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手段的差异。第一,日本政府干预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以及外向型经济。而此时印度和巴西均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同时巴西缺乏完整、系统的政府计划,印度的政府计划也仅主要局限于重工业方面。第二,该时期印度采取向重工业倾斜的计划经济手段,使得农业发展被严重忽视,失业问题严重,直接导致1965-1966年其GDP增速为负。第三,这一时期巴西和印度的经济都是以国营企业为主,政府的保护政策限制竞争、保护落后,从而导致国企效率相对低下。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增速放缓,巴西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印度经济增长却依然保持平稳匀速。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其经济又是外向型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大。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70年代后巴西也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加大。此外,石油危机还导致巴西的“负债增长”战略破灭,带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此时的印度则刚刚经历过经济改革,经济计划开始倾向农业、出口工业和消费品工业,还对私营部门开放了相当多的领域。在此种政府行为下,印度经济的增长率虽不凸显但其独立性得到了大大增强。

经济增长方面,虽然日本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但缺乏稳定性,后期均出现了较大的衰退或危机。而从长期来看,印度经济增长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且每次经济改革以后,其经济增长率都会稳定上升。可见,日本依靠出口和拉美依靠进口替代的模式都很难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印度不断地依照国内外的情况调整其经济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产业结构升级

拉美、东亚国家和印度都实行过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是改变战后出口初级产品的局面,方法是通过工业化来达到经济自立。而后期很多国家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也是从出口初级加工品发展到出口工业制成品。可见产业结构升级是赶超型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将通过各国三大产业构成等指标来分析比较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

由表2可知,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特点。1950年印度的第一产业比重为56.4%,超过国民生产规模的一半。1989年印度的第一产业比重已经降至31.1%,而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达39.6%,顺利实现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更为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日本,1950年日本第一产业占比达27.1%,1970年其占比迅速下降至6.1%,1989年更是降为2.6%。同时,其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5.9%,第三产业业已成为日本的主导产业。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表2 赶超型政府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 (%)

实证研究表明,赶超战略对第二产业占比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12]。虽然三种不同类型的赶超型国家都呈现出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比例上升的趋势,但不同的政府行为最终导致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由于赶超时期各国政府的目标主要是聚焦于提高第二产业的比例和质量,故而将从各国第二产业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1)日本“高级化”的第二产业

日本的产业政策实施很早,早在二战刚刚结束时,日本就成立了通产省,主要负责日本经济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管理部门。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部门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这些政策,尤其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为日本先进的第二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日本政府第一次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提出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扶持了一大批钢铁、炼油、机械等企业。直至70年代,日本又赋予“高级化”新的含义,即从“重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型,把高科技产业、知识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70年代末,日本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再次重新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用“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代替了“引进性知识密集化”,并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这一时期日本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尖端技术,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印度“被跳过”的第二产业

印度的经济计划中,工业化占据了核心地位。印度前三个五年计划都把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作为最优先的领域。这对于印度摆脱殖民统治时期的畸形经济结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印度经济存在极大的特殊性。作为人口大国,农业一直是印度绕不过去的难题。从表2可以看出,直到1989年农业还占据印度经济总规模的30%以上,而同期其他国家都已低于10%。由于战后经济计划聚焦于工业忽视了农业发展,导致60年代印度的农业产出急剧下降,甚至导致了政治的动荡。这使印度政府不得不进入农业的重点发展阶段,减少了对工业的投入。此外,直至80年代,印度都实行保护国有企业的进口替代政策,导致其工业产出品竞争力长期低下,工业部门贸易赤字严重。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引入竞争的自由市场机制,并对高科技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印度的软件业、服务外包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其第二产业却一直未见起色,形成印度独特的不经过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直接进入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形。

(3)拉美大而不强的第二产业

拉美国家奉行“发展主义”的核心是通过工业化来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工业化,拉美国家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建立国有企业的战略。从50年代中期开始,拉美各国开始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刺激民族工业。到80年代,拉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但该体系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虽然完成了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但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替代一直处于停滞阶段,贸易逆差严重。这导致拉美国家为了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不得不大量借债,最终引发债务危机。而经过后债务危机时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拉美国家的工业受到外部产品的冲击,外贸部门赤字的现象并未得以有效改善。

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日本的状况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国家。这是因为日本政府采取对私营企业的指导性干预,而印度和拉美均选择大量建立国有企业发展经济。另外,日本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日本企业更有效率,其产品更具竞争力,而拉美和印度政府对企业的保护反而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率和产品缺乏竞争力。

3、生活水平与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经济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加,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而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平的收入分配并不是赶超型政府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部分政府的确做到了增长和公平同时兼顾的情况。笔者将采用人均国民收入、基尼系数、中学入学率、婴儿死亡率、每千人所拥有的医生数量等指标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1)人均国民收入

表3 赶超型政府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情况(单位: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 (GNI)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相比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收入更能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表3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均呈大幅上升趋势。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62年的610美元上升至1989年的8920美元,上升幅度超过10倍,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拉美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1989年阿根廷人均国民收入为2920美元,巴西为1720美元,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印度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62年的80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200美元,增幅巨大。

(2)贫富差距

库兹涅茨假设表明,一国经济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渡期间,收入分配不公平在初期发展阶段会进一步恶化。而当经济发展至较高水平之后,收入分配便会变得相对均衡。用基尼系数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衡量时,库兹涅茨假设可用倒U曲线表示,当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之后,分配的不公平又将会进一步恶化。但对日本、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的研究并未表现出与库茨涅斯假设一致的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1963年日本的基尼系数为40.0,而到1990年已经降至27,下降趋势明显。同一时期拉美国家和印度却未呈现相同的趋势,基尼系数基本未变。阿根廷德基尼系数在60年代到80年代有所下降,但到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又再次上升。巴西的基尼系数从60年代起就一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和巴西的政治结构有关。而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印度的基尼系数波动较为剧烈,没有一个明显的变动趋势。可见,三种不同类型的赶超型政府,仅日本实现了均富,印度的贫富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而拉美国家的情况却持续恶化。其原因可能是日本政府的干预是政府主导式的,并未直接干预市场,且也未普遍建立国有企业,使得资源不会过度集中于某一利益集团。20世纪60年代印度基尼系数有所上升,其向重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被忽视,促使两部门收入的差距加大;而之后推行的经济改革,重新重视农业,使得贫富差距得以减小,基尼系数再次降低。拉美国家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保护可能导致资源流入相关企业和人员手中,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扩大。

表4 1960年-1990年赶超型政府国家的基尼系数

(3)生活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赶超型政府所在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医疗环境得到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从表5可以看出,各国每千人所拥有的医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日本每千人拥有的医生个数从1960年的1个上升至1989年的1.6个,同时期印度从0.21个上升至0.41个,拉美也出现相同的情况。而各国婴儿死亡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几乎均大幅下降了一半。

表5 赶超型政府国家医疗情况和婴儿死亡率

(4)教育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笔者选取中学入学率作为考察教育情况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各赶超型政府国家的中学入学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印度,从1971年的26%上升至1990年的43%。拉美国家的上升幅度也较为明显。日本人口基数比较大,故绝对数量上升不大,但亦呈现上升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四个国家人民受教育水平均持续上升。

表6 赶超型政府国家中学入学率

四、各国赶超型政府行为对我国的借鉴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赶超型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三种不同类型的赶超型政府国家都取得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甚至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虽然如此,但采取不同赶超战略的国家取得的经济成果仍然大相径庭。拉美国家的“发展主义”虽然使经济自立能力增强,但过于封闭和强调国有企业的作用,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日本的“政府主导式”战略很好地结合了计划与市场,并造就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正是“政府主导式”战略的成功造成了日本政府对战略的依赖性,以至于无法根据自身和外部环境及时调整。印度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向工业大力倾斜,直接导致农业危机;第二阶段是对农业危机的回应;第三阶段是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改革,可见印度政府正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虽然鉴于历史、宗教、人口等原因,印度的经济发展并非最为成功,但这种持续的战略调整使印度的经济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可见,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固然重要,但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也不可忽视。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赶超战略”对发达国家进行模仿的结果。但由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等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出了总量大、人均少、质量低、分配不均等特点,不仅面临着赶超的重任,更需要通过经济转轨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赶超型政府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其优点,抛弃其缺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1、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建立市场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末期,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0年代印度政府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日本政府减少了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而债务危机以后,拉美国家也认识到经济过度干预的不良后果。但这些国家中唯有印度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因此印度经济运行情况相对好于日本和拉美国家。目前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原有的政府主导、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巨大瓶颈,甚至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政府的适度退出就显得尤为必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提高经济自主能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十分脆弱。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日本、拉美等国经济的迅速衰退;1997年亚洲国家无法抵挡金融风暴的肆虐;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口导向经济体表现得尤为脆弱。这是由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会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外依存度上升,国内消费需求萎缩。一旦外需不振就会带来经济增长下降甚至衰退。石油危机爆发时期,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远远好于日本,正是因为印度及时改变了经济增长战略,加强了经济自主能力。

目前,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欧美国家面临经济危机之时,我国外需不振导致国内经济前景也堪忧。政府甚至调低了多年坚持的GDP增速目标。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减少对出口导向模式的依赖,加大对内需的刺激,实现出口、投资、内需三驾马车一起拉动经济增长。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借鉴,中国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论是汽车还是高科技电子产品都已经能自己制造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单纯的模仿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超越。赶超型国家能否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真正超越,主要在于核心技术能否实现本国的自主创新。相对于拉美国家和印度,日本在这方面属于最为典型的范例。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定义的不断改进以及“技术立国”的战略,日本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改变,在多个领域科研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2012年6月12日,中国的神州九号载人宇宙飞船顺利升空,为中国航天史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神九的升空并不是依靠对发达国家的模仿,而是真正通过自主创新到了技术上的超越。中国的其他产业也应该实现从模仿实现创新的飞跃。

(编辑:子丽;校对:程甸)

[1]徐 飞.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借鉴[J].经济师,2012(2):23-25.

[2]赵一红.东亚模式中政府主导作用分析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3.

[3]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217-220.

[4]秦嗣毅.日本宏观调控中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1):17-21.

[5]陈峰君.论印度模式及其转型 [J].南亚研究,2000,(1):32-35.

[6]李 月.台湾“后发式”科技发展战略的反思——兼论对大陆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1):19-25.

[7]谢剑锋,宋艳菊.成熟型、赶超型与转轨型国家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7-10.

[8]黄阿只.韩国与中国台湾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5-43.

[9]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13-121.

[10]陈峰君.东亚模式争议与我见[J].教学与研究,2011,(2):27-31.

[11]郭 林.要素禀赋、赶超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1-40.

猜你喜欢

印度战略日本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战略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战略
印度式拆迁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