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评析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之弊端

2012-02-16王婉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分层干部

王婉璐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评析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之弊端

王婉璐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设立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大学教育以及社会结构和风气等均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前的高校学生干部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建立公平机制、人文关怀、学习督导及配套制度建设等加以改进。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教育社会学

高校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高校实施内部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既是学生利益的代言人,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得力助手。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学生干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承担模仿带头作用、桥梁纽带作用、行政管理的助手作用、自我教育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等[1]。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是指在当今中国各大高校实行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工作,并且由此获得奖励、荣誉或者其它激励的制度。这些奖励包括保送研究生,或者保送研究生加分等,以及丰富个人工作经历,为今后个人求职奠定基础。因此,当前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很多学生以追求学生工作职务为个人奋斗目标。

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多数研究集中于关注学生干部思想文化素质与工作能力的提升;(2)针对高校学生干部中官僚化的研究较多;(3)部分研究关注学生干部工作动机。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于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改进完善这一制度,深化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从研究切入的角度及运用方法来看,从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层面加以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此种分析角度进行探索。

1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之影响

1.1 学生心理层面

1.1.1 学生干部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角色冲突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的社会学概念,其中以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根据此理论,角色间冲突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要求,个体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亦称“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角色内冲突是角色承担者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互相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以及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2]。

高校学生干部同时扮演着普通学生、教师的助手、同学的领导等多种角色。在面对不同角色的要求以及不同人对同一角色的不同要求时,会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进而出现经过低年级培养的学生干部,在进入高年级后频频提出辞职的“罢工现象”。

具体地,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点:

(1)学习与工作的冲突。学生干部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同时自身也是负有学习任务的学生,这就容易导致时间与精力上的安排冲突。很多学生干部甚至为了工作耽误了专业学习。此外,不少学生干部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他们认为学习已经不再是大学四年里最为主要的任务,而主观地把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夸张化,从而导致自身学业安排的失误,最终带来不良的后果。另外需注意的是,学术思辨能力要求的是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这与学生工作中的教条化、框架式思维有着本质不同,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势必会带来角色冲突。

(2)领导者与学生的冲突。学生干部一方面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同学一样,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两种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冲突,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干部过分看重了学生干部的角色身份,与同学相脱节,自觉高高在上,不仅不利于自身形象的树立,同时也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1.1.2 大学生幸福感

学生干部在完成学生工作时,能够获得较强的幸福感受,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对自身要求的不断加强,这些幸福的感受非常不稳定,从而造成了学生干部心理调节能力的失效。高校大学生参加学生工作,会在信息量获得与压力承受两个层面弱化自身的个人幸福感。

相比于其他同学而言,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所在学生组织或者与其有联系的学校甚至社会其他机构。这些信息的取得,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工作者在进行工作决策或者个人决策时更全面地去考虑问题;但另一方面,较多的信息量可能会带给知情者相当大的困扰,各种信息会在决策时起到干扰作用,或者由于知情过多而造成对当事人的伤害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交往。

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大学生参与学生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可归于生活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日常压力,比如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等等;二是应急压力,比如承担紧急工作任务,迫于迅速完成任务而对工作者本人带来突发的压力。

1.2 高校教育层面

1.2.1 功利主义蔓延

功利主义把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和利益看作是最根本的目的,把趋利避害当作人生的基本目的和一切行为的归宿。功利心态在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中的影响是消极的。

首先,它会使得学生干部在参加选举、工作经历等每个过程中,都以衡量个人收益最大化为主要依据,使得工作不能真正为全校师生服务。由此,一方面导致学生干部工作锻炼机会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功利色彩下组织的学校活动与学生工作,无法做到真正为同学谋福利,不能与同学们的需求相一致,违背了学生工作制度的初衷。

其次,它会造成选拔学生干部时出现“金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一方面不能选拔出真正优秀并且合适的人才承担学生工作;另一方面对学校风气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在一些高校中甚至出现学生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争得各种荣誉,甚至篡改分数等现象。比如某学生会主席一个学期内在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比赛和活动中拿到了将近二十本荣誉证书,而这些荣誉证书正是综合测评中能力加分的重要依据。利益的冲突还导致了学生干部队伍中拉帮接派,争权夺利,互相“争宠”的现象,使学生干部队伍俨然成为一个小“官场”[3]。以上这些,导致了学生干部个人价值观发生偏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极为不利,并且这些行为也从本质上损害了学校与其它同学的利益。

1.2.2 “去行政化”任重道远

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于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趋于科层化。

行政化确实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是行政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严重的弊端。主要原因在于:科层制的行政权力强调的照章办事和对上一级的绝对服从,往往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并与大学的终极目标相冲突。在科层制管理模式中,“事”的管理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核心,其他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事”而设置和展开的。长此以往,对“事”的管理就成了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在官僚组织之中,自主的人也异化为“事”的附属物。久而久之,管理者也变成缺乏思想、激情、亲情和创造力的“机械人”。此外,行政权力在推动组织运转的同时,也使人们对权力的依赖越来越强,并逐渐形成对权力的崇拜。另一方面,科层制奉行的等级、纪律、服从、差异、指令、计划、统一、规范、有序等原则与学术活动的规律、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有明显冲突的。因此,如果高校中行政权力膨胀,必然严重破坏大学的组织特性,从而干扰大学的正常运行,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存在,使得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形成对行政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权力的欲望与需求,在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即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不仅对自身成才不利,对大学教育的全方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尤为不利。大学需要学术性、教育性、批判性、民主性、保守与先锋两重性,由高校学生干部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行政化的建构,会对大学的本质属性带来严重的损害。

1.2.3 政治与教育之结合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权力获得与掌控属于政治的范畴,例如参与竞选、获得荣誉等具体环节;另一方面学生工作本身也隶属于学校行政工作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担任干部职务的同时也成为了政治权力运行的一方。在教育方面,尽管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内部的权力运行,但是这部分群体仍然属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学校的目的仍然是接受高等教育为主。因此,政治与教育集中于学生干部一身。一方面,他们将获得工作行政化的能力提升,而另一方面,沾染了“官僚”气息对学术与学习能力有所损害。

工作行政能力与官僚化气质是不能相互抵消的。不能因为具体工作能力,诸如组织活动能力、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来抵消由此产生的腐败、官僚化之风气。具体的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是针对学生干部一人的,但是由此产生的不良风气却会损害整个社会风气。由此,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不应该是混为一谈的。在做到“去行政化”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保证学生干部自身不被官僚化所影响,保证人才的全面成长。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层面

1.3.1 社会分层

对社会分层的探讨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静态结构的社会学分析[4]。现实生活表明,取得成人地位在教育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能够取得更好的工作。因此,人们普遍把教育系统看成是社会分层与稳定的制度。

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的是韦伯,他提出了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马克思则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阶级体系的分层标准。此外还有“多重标准说”等等[5]。针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可以得出,在教育领域出现社会分层的最重要原因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涉及到获得机会的个人以及如何获得机会的问题。其中,社会出身是一个重要影响指标,当今的市场竞争与学位的贬值也是影响因素。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体现为:

(1)学生干部可以动用私人工作权力,为自己谋得更多福利,例如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加分以及荣誉称号等等。

(2)学生干部在获得荣誉时,往往出现“荣誉累加”的情况,即获得了校级荣誉称号之后的学生,往往能够继续获得市级、省级的称号,使得荣誉称号要远远多于其它同学,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机会的不平等。

(3)学生干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会互相帮助,彼此提供机会,甚至出现类似企业或公司内部“拉帮结派”的不良行为,很多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工作的初衷也是为了积累人脉,这利于个人在未来求职竞争中的机会,但对他人不公。

总体来说,高校学生干部制度进一步固化了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破坏了本该公平的社会利益链条。

1.3.2 向上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进一步分析。综合各方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可以得出:分层的各种模式都是相对稳定的,足以在世代传承下去。同时,上层成员始终会力求排斥与剥削下层,而下层成员则会不停做出抗争,从而表现出冲突与斗争[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分层的固化阻碍了下层成员向上流动。

从理论上分析,中产阶级控制了教育并使得教育成为了他们再生产的场所。因为阻碍了社会流动,社会各阶层之间形成了“文化屏障”,或者说是属于各阶层的一种“文化符号”。不同阶层的人由于屏障的存在而更加相互排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社会学家梅塞尔与布迪厄都赞同此观点。

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与社会流动之关系体现为:

(1)从内容上看,它阻碍了非学生干部群体在学校求职、取得荣誉,或者将来职场竞争中的向上流动。

(2)从手段上看,学生干部为了保留自己既得利益,甚至会做出违背法律或者道德的行为以阻碍其他同学获得相同的荣誉。

从而此项制度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文化屏障”进一步扩大,在教育阶段即出现甚至固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受教育阶段即分出并趋向于不同的利益。

1.3.3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会影响到每一个成员,同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会对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形成产生影响。

学生干部“腐败”的产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拜权重势思想的冲击。大学生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一些学生干部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由于缺乏自我教育和正确引导,他们就容易接受这些思潮,对权力的过分向往便是一个主要方面,并在实际生活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走上“腐败”道路。

学生干部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具有强烈的显示权势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其一便是人的敬重感,就是个体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应受到敬重的。相当部分大学生干部想通过当上学生干部来显示其“权势”,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

这两点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干部受到社会风气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群体在受教育时代,价值观已经出现如此倾向,将来在工作中势必会进一步强化,从而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与和谐极为不利。

2 建议改进方案

经过了弊端分析与深层次原因分析之后,笔者认为,经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高校学生干部制度有望得到改进,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对学生个人成长、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均可产生利益的制度。

2.1 建立公平机制

公平机制的建立是完善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基本前提。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于高校学生干部制度本身的不公平机制,由此引发出的选拔、竞选、荣誉的不平等,进一步固化社会分层,不利于人才的向上流动,引发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要进行公平机制的建立,应该做到公平选拔和公平运作,切实保证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的公平公正。

2.2 人文关怀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发挥好引领作用。做好心理疏导和综合激励。心理疏导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成功经验对于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学生相处时还要善于运用综合激励方法,重视学生的高层次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只有能够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学生干部管理者要懂得如何赏识学生干部,赋予他们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努力提供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注重激励的持续性和全面性,高校学生干部的激励是一个综合而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有效配合和长久坚持,任何急功近利的激励模式都只能暂时起到激励作用[7]。

2.3 学习督导

学习固然是学生的天职。很多高校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进入学生干部队伍的门槛,能够当选为学生干部的学生课业成绩不能太差。但只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干部的一把“尺”,认为学习是学生干部私下完成的“自己的事”,而并非是组织应该进行督导的义务,不主动关心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与困惑,只对学习结果进行严格要求,这种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欠缺人性化[8]。学生组织应建立起关心与监督学生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指导教师、处于领导层的学生干部都应主动了解其下属的学习状态,定期谈话、汇报,促进其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

2.4 配套制度建设

学生组织是自我管理的组织,然而学生干部在管理水平上毕竟不成熟,从而导致了在机制上的不成熟。这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绩效标准、人事匹配制度不够、缺乏明确而合理的工作分工等。除了将学生干部在评优评先上的加分事项制度化、坚持人事匹配制度、优化学生干部甄选模式外,更要注重学生工作分工的合理化,不断探索最适合本校、本院系的组织结构。例如合并职能相关的事务部门,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成本,要求非领导层学生干部在某一段时间内负责一个长期的项目,适当调整工作饱和度在不同岗位上的平衡度[9]。

3 结论

当前中国的高校学生干部制度,纵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但是从个人成长、高校教育以及社会结构上来说,都存在着不少弊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高校学生干部制度会进一步固化社会利益群体,造成“文化屏障”,造成未来求职的机会不平等。因此,要完善此制度,就应该进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从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方能实现制度的优化,为学生的全面成才与社会的平等发展而服务。

[1]陈忠禄,王建国,胡亚杰.当代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导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20.

[2]文佳.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8):197-198.

[3]刘晓娟.高校学生干部的功利心态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5-136.

[4]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6.

[5]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52.

[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13,76.

[7]张丹.90后: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12):180-181.

[8]卢清波.高校学生会组织成员工作压力现状研究[J].青年探索.2005(5):15-20.

[9]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2(4):74-79.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nalysis of the Abuses of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ANG Wan-l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on personal growth of students,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ocial climate.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nowadays has abuses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study involv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40-052

A

1009-9115(2012)05-0131-04

2012-08-09

王婉璐(1990-),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分层干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有趣的分层现象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干部任免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