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厄与蒸腾: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

2012-02-15马志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河湾燕赵盆地

马志勇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困厄与蒸腾: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

马志勇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在休闲时代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西方体育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入对该地域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重大转变。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历史分析法对河北省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旨在为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河北阳原泥河湾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可以堪称是人类活动最北端的鉴证和人类早期的发祥地之一。从炎帝、蚩尤大战到战国时期秦朝的统一,从汉朝公孙瓒与袁绍之争到西晋后期的南蛮入侵,从六国混战到宋辽纷争,从清王朝被推翻到军阀割据,一直都是众多兵家的必争之地,其间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曾有50余个拳理明晰的拳种发源于此[1]。基于此,本文在考察至今仍保存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把这一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武术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或载体来加以挖掘和整理,对于消解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冲突,有效规避现代体育和娱乐方式所造成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萎缩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地理概况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互地带,其间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分布,东西长82 km,南北宽27 km,西临山西,北接怀安,东临承德、宣化,南与蔚县接壤,东部有燕山余脉凤凰山,西部依托管岑山和云中山,北接熊耳山,南邻恒山。从地形分布来看,位于中国陆台上的燕山准地槽内,区内有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属于狭长的断层盆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人们长期在简单的农业劳作过程中,创造出各类的肢体文化,这也为泥河湾盆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和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泥河湾盆地自东周、战国、秦汉、辽金、明清到抗日战争、建国时期,阳原的境域均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如今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

2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历史沿革

2.1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起源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G. B. Barbour)在阳原县(当时称西宁县)进行地质调查中,首次使用了“泥河湾”一词[2],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泥河湾盆地也就是阳原盆地。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王朝划天下为九州,河北被称之为“冀州”,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的11世纪的商王朝时期,河北作为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的地带,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泥河湾盆地的文化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早更新世文化主要包括马圈沟、小长梁、大长梁和塞家湾等遗址[3];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为当前发现的马圈沟和后沟遗址;晚更新世晚期文化包括油房、火石沟等遗址。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约在175万年前,也就是在小长梁人时期,通过泥河湾盆地二道梁遗址的考古中,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的较为丰富,当时萌芽状态下的武术仅仅作为一种生产劳动的技能而寓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并作为一种反抗自然的本能,如:拳打、脚踢、指抓、跳跃、滚翻等动作,与各种野兽进行搏击,这也是泥河湾盆地最为原始的武术技术。传说在炎黄时期的蚩尤部落就开始崇尚武技,特别是善于徒手角抵,也就是现代拳术中的摔跌法,后人称之为“蚩尤戏”[4]。应当说这是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早期形态。

2.2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学文化的甄别

早期的蚩、黄涿鹿之战和炎、黄阪泉之战,宋代苏轼的武术结社,明朝戚继光抗倭斗争,都促进了泥河湾盆地的武术拳种的发展,使之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六合拳、迷踪拳、绵张翻、八闪翻等等,为泥河湾盆地民间武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文化的产生应当说源自燕赵文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武术文化的挖掘主要集中在燕赵文化的古典形态,并没有真正把民间武术文化根植于燕赵文化的理论体系当中,以致难以从地域文化的层面上来加以考证。燕赵文化的豪侠精神与圣贤精神表现为一种“豪气任侠、兼容并包、贵和持中、刚健有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特点对于燕赵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之成为民间武术的中兴之地,并逐渐融为一体。

泥河湾盆地的民间武术文化的历史要追溯到杨禄禅、武禹襄两位燕赵武术大家,并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进而形成了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经验的民间武学,这也充分肯定了燕赵文化在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的历史地位,在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修正和充实,最终形成了形式各异的民间武术流派。从学术意义上来讲,燕赵学术思想的治学特点归根于兼收并蓄、博采众家的综合创新精神,并融入到民间武学之中[5]。在此基础上,孙禄堂综合杨、武二人的武学精髓,把中国传统哲学和武技进行了有机融合,提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为民间武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由此也确立了燕赵武学的历史地位。

3 河北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发展的困厄

3.1 民间武术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了衰落

河北阳原民间武术的形成源自劳动,而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定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表现为技击、表演、防卫的方法和手段,逐渐演变成民间的武术组织,如:红枪会、体操会、天门会、真武道、护庄会、联庄会、大刀会、红灯照等形式[6]。他们讲求的是练武、运气,信奉刀枪不入。这类组织据了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当时阳原地区军阀混战、土匪横起、豪绅横行,以致一些民间武术组织打起了“防匪保家”、“除暴安良”的旗号,后来成为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革命力量。

阳原泥河湾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域“任侠尚义,不事农商”的尚武精神便得以沿袭,在燕赵时期就使得胡汉文化得以交融,同时,也继承了游牧民族征服和抗争的性格特征。但是,这种尚武精神只是适合社会动荡的年代,而随着我国和平年代的到来,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洋溢着技击特性的民间武术文化被一种崇尚和谐健身的体育文化所替代,从而加速了其消逝的历史进程。

3.2 民间武术文化民族认同的缺位

文化认同是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精神血脉的确证和归宗,它赋予人一种心灵的归依感,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所在[6]。在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上所形成的这种“勇武任侠”的民间武术文化的个性可以说是这块大地上人们的精神血脉,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亘绵中,却失去了稳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尽管泥河湾盆地的民间武术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但是,却尚未形成一道赓延不断的武术学脉和文脉,以致在和平的年代里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文化意蕴。原因在于,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文化的价值认同尚处于一种相对较为弥散的状态。另外,笔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作为大众健身的一种形式,却对其反应普遍较为淡漠,这种文化认同的缺位无疑弱化了民间武术自身的价值取向。

4 河北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发展之蒸腾

4.1 博大开放、兼容并蓄的民间武术文化的凝结

据史料记载黄帝通过教武以“振兵”和“习用干戈”(《史记·五帝本纪》),可以看出当时泥河湾盆地被称之为“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并经过历年来的尚武精神的传承,经久不衰。春秋时期,今阳原县地属代因,都今蔚县代王城一带。《史记·赵世家》:“以科击杀代王及从宫,遂兴兵平代地。”战国时期,属赵国(都今邯郸)代郡(治今蔚县代王城一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东晋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南北朝时期,《阳原县志》云:“孝昌之乱,恒代以北,并为丘墟,时燕州徒治幽州军都”,唐代武科举士,清末义和团,这些使泥河湾盆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文明与野蛮、中华与夷狄冲突的战场,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经过多年的兵家相争,孕育了丰厚的民间武术文化底蕴。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渗透,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合璧,使得泥河湾盆地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而形成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独特的艺技风格,进而发展成为拳理明晰、拳种源流有序的,较为成熟的技击性运动,在武术的风格、劲力和练功方法上也可以堪称为独具一格。民间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文化从西周算起,具体贯彻于当时民间的“一时讲武”思想,但是,人们通常认为是燕赵武术文化的沿革,并在不断汲取各地域民间武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自我更新,形成了博大开放、兼容并蓄的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文化。

4.2 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慷慨悲歌精神

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武术精神。经过历朝历代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在燕赵儿女前赴后继的英勇实践中,造就了泥河湾盆地人们敢于斗争、慷慨悲歌的任侠精神和厚重质朴的生命意识,演化为当地人们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抗争意识和抵制列强的乡土情结,从而锻造了该地域人民的大气、率直、粗犷民族个性,这也是对阳原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特征的高度概括。泥河湾民间武术经过历史的积累,洋溢着灿烂的时代特征,诠释了燕赵子民对生存的终极追求,这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造就的民族精神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4.3 在东西方体育文化合璧的进程中走向休闲时代

阳原泥河湾盆地可以堪称为“世界人类及文化的起源中心”和“人类的东方故乡”,据青铜甬道起始格上记载:河北阳原小长梁人活动遗址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地层人类活动遗址,比北京猿人甚至还要早得多,因此,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河北泥河湾盆地民间武术作为当地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泥河湾盆地生存的祖先和现代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传承的进程中,已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并应当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体育文化与泥河湾盆地的民间武术文化的交互与融合,使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这种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现代武术精神可以堪称是“古”与“今”体育文化的最高阐释。因此,我们在审视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需要重塑对传统民间武术文化的认同,让传统的民间武术文化优越性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缺失相互弥补,这样才能在对传统体育文化批判继承与发展超越的进程中改写该地域的体育文化谱系和精神谱系,并走向休闲时代。

5 结束语

泥河湾盆地的民间武术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张扬着燕赵文化精神,并贯穿于拳理和技法之中,并让人产生一种本真的生命存在,这也是对民间武术文化的认同。然而,泥河湾盆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武术形式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渐渐失去了生存的条件。现代体育文化对民间武术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通过对民间武术的整理与挖掘,使之在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不断把泥河湾盆地的民间武术融入到大众健身当中依然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张绰庵,韩红雨,马振水.对河北民间武术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10):29-31.

[2] 李罡.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二道梁遗址初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2.

[3] 闵隆瑞.河北阳原盆地西部第四纪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74.

[4] 上海教育编写组.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8.

[5] 梁世和.北学与燕赵文化[J].河北学刊,2004(4):32-33.

[6] 曹广志.河北武林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5:84.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The Distress and Ascension of Civil Martial Arts in Ni Hewan Basin in Yangyuan, Hebei

MA Zhi-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lo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leisure ag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e engagement of modern wester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his paper will do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Martial Arts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make a reference for the collation and reservation of Civil Martial Arts in Ni Hewan basin in Yangyuan, Hebei.

Hebei province; Yangyuan county; Nihewan basin; civil martial arts

G40-013.9

A

1009-9115(2012)02-0073-03

2011-11-08

马志勇(1977-),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河湾燕赵盆地
河湾春夕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项链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