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韵书引《国语》例辨正
2012-02-15郭万青
郭万青
(1.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代韵书引《国语》例辨正
郭万青1,2
(1.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代韵书引用《国语》共9处7例,其中一些例句和今传《国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北宋以前《国语》版本的一些文字异同。
唐代韵书;《国语》;辨正
这里的唐代韵书,指的是王国维(1877-1927)写本《切韵》残卷、清光绪34年(1908)国粹学报馆影唐写本《唐韵》、敦煌掇琐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民国 14年(1925)唐兰(1901-1979)摹本长孙讷言注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民国 36年(1947)故宫博物院影唐写本 5个本子。这5个本子见收于《续修四库全书》249、250册。总共引《国语》9处,除去重复,实则引《国语》7例。下面根据出现顺序先后进行简要辨正,引文后标明出处、卷次以及在《续修四库全书》中的页码。
1. 竦善抑恶。(王国维写本《切韵》残卷卷 3,第369页)
[按]本条出《楚语上》,故宫博物院影唐写本卷三引用同。今传《国语》各本作“敎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字作“耸”不作“竦”。《希麟音义》《宋本广韵》《巨宋广韵》、王文郁《新刊韵略》卷三引并与《切韵》同,或俱本《切韵》。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唯《元宪集》卷 34《故朝奉郎守尚书驾部员外郎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济阳江府君墓志铭》《松溪集》卷8《南安军兴福院慈氏观音堂合碑铭》《双溪醉隐集》卷1《龙和宫赋并序》作“竦善”。《礼书纲目》卷68、《绎史》卷57、《通志》卷92、《尚史》卷57、《新书》卷5《傅识》《格物通》卷36、《习学记言》卷12、《玉海》卷 46、《经济类编》卷 15、《天中记》卷 37引皆与今本同作“耸”,《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虽未引《国语》此条,然所引用亦皆作“耸”不作“竦”。萧旭云:“耸、竦古通用。耸本训聋,字当作怂,《方言》卷10:‘怂慂,劝也。’”[1]又《方言》卷6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闲相劝曰耸,或曰奖;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劝语,亦曰耸。”戴震(1724-1777)《疏证》引《长杨赋》李善注云:“‘耸’与‘竦’古字通。”[2,p33]然《说文·立部》云:“竦,敬也。”韦注云:“耸,奖也。”此处当以“耸”为是,以“奖”有弘扬的意义蕴涵,而“敬”只是个体内心心理活动。
2.霸:《国语》云:“霸,把持诸侯之权。”(国粹学报馆影唐写本《唐韵》去声卷,第15叶后,第450页)
[按]本条非《国语》正文,《慧琳音义》卷85“谈霸”条引贾逵(174-228)注云:“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行方伯之职也。”[3]则此亦当为贾逵注。《宋本广韵》《鉅宋广韵》、四库本《原本广韵》《重修广韵》、王文郁《新刊韵略》并因《唐韵》之误[3]。并见拙稿《〈宋本广韵〉引〈国语〉例辨正》第11条。
[按]本条当出《吴语》,因“块”字唯《吴语》1见,今传《国语》各本文均作:“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墣”之俗写形式。韦注云:“墣,块也。”《唐韵》义与韦注合。《说文·土部》亦云:“墣,块也。”或皆本《国语》此例。《说文解字系传》并引《吴语》本条以明“墣”字之义,见拙稿[4]第52条。
4.镒,廿四两。《国语》:廿四两为一镒。(国粹学报馆影唐写本《唐韵》入声卷,第26叶后,第472页)
[按]此非《国语》正文,《文选·枚乘·七发》“使射千镒之重”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一镒,二十四两。”[5]《原本玉篇残卷》引《国语》“黄金四溢”贾逵曰:“一曰溢,二十四两也。”[6]则此实为贾逵注。《广韵》《集韵》《新刊韵略》并沿其误。《晋语二》“黄金四十镒”韦注云:“二十两为镒。”《原本玉篇残卷》引作“溢”,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云:“过于一斤十六两,故曰溢。”[7]《说文·水部》“溢,器满也”段注云:“《礼经》‘一溢米’注:‘二十两曰溢。’按谓二十两溢者,谓满于一斤,十六两之外也。后人因制镒字。”[8]并见拙稿《〈宋本广韵〉引〈国语〉例辨正》第13条。
6.阳部——纕,马腹带。《国语》:怀挟缨纕。(敦煌掇琐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琐1,1叶,第537页)
[按]本条出《晋语二》,今传《国语》各本俱作“挟”,《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辑佚资料集成》、胡吉宣(1895-1984)《玉篇校释》引俱改作“挟”。“”即“缨纕”,黄刊明道本同,《敦煌掇琐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残卷·阳部》即引作:“纕,马腹带。《国语》:怀挟缨纕。”《补音》《经子法语》、金李本、闵《裁注》本、《国语评苑》《四库荟要》本、《国语正义》作“婴瓖”,《绎史》卷 51上、《左传纪事本末》卷24、《经济类编》卷4、《子史精华》卷159引并从之。黄丕烈(1763-1825)《札记》云:“《广韵》引作‘缨纕’,与此本正同。宋公序以为非,而定为‘婴瓖’,云:‘瓖若从纟,无马带之训。’误也。训‘马腹带’者,自从纟作‘纕’;训‘马带玦’者,乃从玉作‘瓖’,出张平子《东京赋》‘钩膺玉瓖’薛琮注,曰:‘马带玦。’二字有不容混合者。”[9]《四库全书考证》卷37云:“刊本‘缨纕’讹‘婴瓖’,今改。”汪远孙(1789-1835)《考异》引陈氏奂曰:“宋公序脱误也。‘缨’即‘缨’之‘缨’,‘缨’异材。韦解:‘缨,马缨。’谓但有缨而不下垂者;解‘纕,马腹带’,带以革为之,故其字作‘系’旁襄。《广韵》引《国语》作‘缨纕’,与明道本正同。”[10]作“缨纕”是。韦注:“纕,马腹带也。”义与贾同。
7.曏,曩也,《国语》云:“曏而言戲。”(唐兰摹本卷四,第57页)
[按]本条出《晋语二》。今传《国语》各本“曏”作“曩”,《刘氏春秋传》卷5、《春秋分记》卷53、《资治通鉴外纪》卷4、《尔雅注疏》卷2、《左传纪事本末》卷24、《通志》卷90引与今本同,《春秋辑传》卷5引脱“曩”字,《绎史》卷51上引“戲”作“戯”,“戲”、“戯”异体。韦注云:“曩,向也。”郝懿行(1757-1825)《尔雅义疏》云:“曏与向音义同。”“曏”、“曩”实音近义同。《说文·日部》云:“曩,曏也。”此承《尔雅》之说。《仪礼·士相见礼》“曏者吾子辱使某见”郑玄(127-200)注云:“曏,曩也。”检索“汉籍全文检索数据库(第2版)”中的先秦传世文献,得“曩”字57篇95次、“曏”字19篇27次,虽出现频次比例有高低之别,然无他书佐证,未可遽断是非。
[1] 萧旭.国语校补[J].东亚文献研究,2009,5:37.
[2] 戴震.方言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 1996:33.
[3] 慧琳.一切经音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白莲狮古社本,1983:3380.
[4] 郭万青.《说文解字系传》引《国语》例辨正[J].汉语史学报,2009,8:267-291.
[5] 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刻本,1977:480.
[6] 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5.
[7]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7:533.
[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563.
[9] 黄丕烈.国语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53.
[10] 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02.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The Collation of Quotes from Guoyu in Tang Rhyme Books
GUO Wan-qing1,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re are 7 quotes from Guoyu in Tang rhyme books, some of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resent version of Guoyu. Such difference reveals difference in word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Guoyu prior to North Song Dynasty.
Tang rhyme books; Guoyu; collation
2009-10-18
郭万青(1975-),男,汉族,山东宁津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暨文法训诂。
H109.2
A
1009-9115(2012)03-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