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

2012-02-15申勇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东南经济特区区域合作

申勇

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

申勇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现象,以区域联动为特征的外溢发展、逆梯度发展纷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潮流,造就了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新理念,形成了区域合作的新态势。深圳地处东南沿海区域经济联动的重要位置,理所当然要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求机遇,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挑重担,在区域联动发展中探新路。

一、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大势所趋

本文所指东南沿海区域主要是指粤东闽西区域,主要包括深圳、惠州、汕尾、汕头、河源、梅州、潮州、揭阳、厦门、漳州、龙岩等城市和所含区域,包括三个国家级经济特区和一个省级特别合作区。目前该区域依托厦深铁路开展的区域合作已如火如荼,大有燎原之势。

(一)区域生命周期理论显示:经济特区必须在区域联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区域周期理论①认为,一旦一个工业区建立,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按照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老年阶段依次变化。经济特区也不例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新的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必然要面临城市产业拥挤和空间有限问题,只有通过与其他城市进行区域合作,带头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低碳产业、扩大内需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因此,如何与周边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实现良性互动,不仅关系周边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同样关系到特区本身的科学发展。

由此可见,新时期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要求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指出:“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以经济特区为主力的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行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

(二)区域发展现状显示: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中国东南沿海区域整体优势明显。该区域地处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中间地带,从深圳东部经惠州、潮汕地区到广大的粤东地区和闽西地区,是珠三角东进、海西经济区西进的重要区域,这一地区由于地缘及要素禀赋优势,是面向台湾连接东南亚的重要腹地。

然而,该区域目前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发展失衡的二无结构:深圳经济特区与汕头经济特区之间,深圳、汕头经济特区与梅州、汕尾、潮州、河源等非经济特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该差距呈现日益拉大趋势。这种发展的极不平衡性不仅是广东的“内伤”,而且是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症”。而区域经济理论证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离不开区域经济传播和联动,尤其在一个区域二无结构突出的国家,区域经济传播和联动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以联合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内部的正外部效应是该区域破解失衡难题走向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国家区域战略显示:东南沿海联动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发展已经占据了中国半壁河山,成为中国发展重要引擎。东南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珠三角向东进行产业投资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市场机制成熟、土地和海洋资源丰富等产业承载优势,东南沿海联动发展可以进一步发挥东南沿海区域明显的发展优势,集体制、市场、资源、政策、环境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的主要方面

从本区域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看,区域联动发展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特区联动发展。拥有三大经济特区是东南沿海区域的重要特征和资源。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经济特区发展起步早,体制优势明显,经济水平比较高,产业结构相对优化,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经济特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体制创新、开放程度、资源利用各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巨大发展差距。深圳已经晋升为全国一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相对来说,其他经济特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区域联动发展首先就要实现三大特区的联动,构建特区联合体,促进三大特区共同发展。

(二)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联动发展。经济特区将承担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的重任。深圳、汕头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将成为区域联动发展的加速器,通过产业转移,经济特区实施外溢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而其他非经济特区可以依托其要素禀赋承担经济特区产业转移,借此实现经济特区外溢效应。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联动发展核心就是要通过拆除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体制障碍,建立三个经济特区与其他非特区城市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城市与农村的联动发展。东南沿海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交错存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具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具有承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别优势,通过发挥城市的产业和人才资源,发挥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形成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

(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相对国家来说,整个东南沿海算是发达地区。但实际情况是区域内拥有大片欠发达地区,成为东部中的“西部”,如河源、汕尾等。因此,联动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和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城市化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问题,不仅要解决前面的三个问题,更要探索解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思路,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产业、金融体系和人才队伍,欠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两者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才能促进整体发展。

三、实施重点工程,参与并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深圳处于东南沿海联动发展的核心区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以区域经济传播为手段,摒弃被动的外溢发展,探索主动的外溢发展新模式。

(一)“体制创新”工程。即以探索区域合作体制为重点,力争在破除区域合作体制障碍上有所突破。由于东南沿海各城市分别处于海西和粤东两个不同的发展板块,有三个经济特区和八个非经济特区,还有一个特别合作区。区域内各自为政、产业同构、重复投资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要积极探索区域内合作机制,不仅要形成双赢,更要形成多赢和城市共生机制。目前深圳在汕尾建立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正是“体制创新”的产物,合作区由深圳和汕尾共同建设,采取GDP和税收共同分成、两地各负其责共同管理的办法,充分发挥了深圳的经济传播和汕尾的产业承接功能,目前已吸引了大量深圳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和扩张。这种合作是在扬弃过去“飞地经济”和“租赁经济”模式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主动式外溢发展新模式,是特区体制与内地资源结合的新形式,必然会带动更多的区域合作体制创新。

(二)“深圳东进”工程。即以深圳东进为重点,力争在东南沿海区域合作上有所突破。深圳要进一步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结合特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长三角合作联动发展经验,依托珠三角带动东南沿海区域合作。要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的重要作用,以促进深圳向东发展为重点,将特区机制复制到其他区域,将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成“特区外的特区”,并与原来的特区连成一线逐步构建特区联合体。将深圳坪山建设成为深圳东进的桥头堡,以坪山为中心,打造深惠尾(深圳、惠州、汕尾)一体化,开创东南沿海区域互相促进共同均衡发展新局面,使区域融入粤、闽、港、台超级经济圈并成为以后中华大经济圈的发展引擎。

(三)“产业转移”工程。即以错位发展为重点,力争在寻求广东东翼新增长极上有所突破。广东东翼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构建此区域新的增长极。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区域联动发展的重点。要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契机,以产业转移为动力,推动差异互补和差异发展,建立区域新型加工制造基地和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吸引全球新兴产业转移,推动物流、金融、新能源、文化、新材料、互联网、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转移的新态势下,龙岗坪山等城区要积极布局向东谋发展的战略,谋求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合作,谋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谋求与海西诸城市的合作,在深圳、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体化中占领产业制高点。如坪山要大胆布局低碳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落户坪山的机遇,加快产业调整,谋求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占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地,带动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地。

(四)“空间再造”工程。即以特区空间重构为重点,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对现有空间进行重构,推进产业高端化,东南沿海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与特区具有同样的接近国际市场的优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配套能力,可以主动承接特区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同时,深圳要对因转出去产业而腾出来的土地进行土地整备,尤其要加快社区土地整备,以钻石型产业社区②的理念整合现有社区的土地资源,从而使特区和珠三角腾出空间重新承接国际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走向产业链高端,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整体空间再造。

(五)“统筹发展”工程。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力争在和谐社会构建上有所突破。东南沿海是我国重要的城乡结合部,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积极探索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建设公平社会、和谐社会的方向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内社区发展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地区发展,率先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有序的统筹城乡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

注释:

①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②钻石型产业社区由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图深提出,是指改变以前单一产业片区或生活片区的规划方式,将不同导向的生产、休闲、配套、居住、购物等功能集聚,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集聚为基础,形成现代产业与生活方式共融、各种城市有机体共生、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共存的新社区。它不单纯是产业的集聚地,而是一种研发、营销、居住、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城市化形态,就像钻石一样,每一面都是发光体。

(作者: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东南经济特区区域合作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例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ZADL联盟的低利用率文献区域合作储存研究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