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发展动力分析*1
2012-02-15杨兆建任家骏王学文
杨兆建,任家骏,王学文
(1.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所谓动力,是指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1],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论,促使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一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生事物,其能够迅速成长,并在未来深入、持久的发展,必定有外部的支持与内部的需求作为其驱动力[2]。其外部支持主要有政府的制度、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内部需求则包括企业需求、学校需求、学科需求、导师需求和研究生需求等。
二、“中心”发展现状
2007年9月,由太原理工大学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重煤机公司共同创办的“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批准成立[3]。
截至2012年1月,共有173名研究生进入“中心”学习工作,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中心”有学校导师22人,企业导师41人,进入中心的煤机企业由原来的3家扩展到6家,依托中心平台,联合组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科技平台5个,基本上覆盖了山西省主要煤机装备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矿机械装备领域为主体的战略联盟。
“中心”校企合作共同承担煤矿机械领域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山西省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一般项目3项,企业提出研究课题117项,学校提出课题56项,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年产千万吨级矿井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及关键技术”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所包含的7个子课题分别通过鉴定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心还发挥功能辐射作用,已经扩展到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中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毕业的研究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4].在山西省教育厅、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考评中,2010年、2011年“中心”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称号。
三、“中心”发展外部支持动力分析
(一)制度环境
2006年6月,“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和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联合向“各市经委(经贸委),各有关高校、企业技术中心”发出“关于建立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及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目的、任务、建设模式、职能、日程管理、经费管理、导师管理、研究生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工作做了具体布置[5]。
2008年2月,为加强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掌握并推动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促进校企双方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全面提高中心的建设水平,“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发布,该“办法”规定了考核目标、考核方法和考核评价内容,特别对考核评价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等做了详细规定[6]。
2009年3月,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高校教师及研究生长期深入企业从事研发及技术服务,“关于山西省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毕业及导师考核相关工作的通知”发布,该“通知”对进入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在读研究生毕业考核及导师考核等事宜作出安排[7]。
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工作,探索研究生教育及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快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促进高校为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服务,并为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优胜劣汰提供依据,省经信委、省教育厅联合开展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及考核评价工作,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和考核评价作出相应安排[8]。
(二)资金和政策支持
晋经技术字(2006)88号文件[5]要求每年3月1日前,各“中心”将本年度的工作目标及工作内容经管理委员会审核后分别报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在确定当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时将对“中心”研究生的研发课题给予重点关注,优先安排与“中心”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课题。山西省教育厅对新组建的“中心”主要依托的学科给予一定的学科建设资金支持。同时,该文件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中心”申请国家、省、市的纵向科研项目资金,并选派优秀的研究生进入“中心”学习工作。企业技术中心在确定每年的技术研发计划、上报技术创新项目时,应优先安排“中心”内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并投入一定的项目经费。
自2007 年以来,山西省教育厅每年在“高等教育强校工程”经费中拿出30余万元专门用于学校的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在省级教改项目审批、研究生创新项目审批中予以重点倾斜;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排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为创新中心提供专门的项目需求清单,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人员津贴和创新中心运行费用。创新中心在学校和企业均设有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课题研究必备的场所及设备;共建企业为进入中心的研究生提供生活补助、发放津贴,同时还有与业绩挂钩的奖励制度[4]。
“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成立将近5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不仅得到了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支持,“中心”校企双方通过合作,还共同承担了多项煤机领域的重大项目,例如,以“中心”学校导师为项目负责人、“中心”企业为第一承担单位合作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年产千万吨级矿井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及关键技术”(国家下拨经费:3 997万,完成时间: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重点课题 “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开发与示范应用”(国家下拨经费:12 000万,完成时间:2012年1月-2015年12月);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综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阀及其量产关键技术”(山西省下拨经费:300万,完成时间:2011年1月-2014年12月);以学校为承担单位,“中心”导师为项目负责人,“中心”企业合作承担的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采掘运装备数字化集成设计技术与系统”(山西省下拨经费:500万,完成时间:2011年1月-2015年12月)。此外,校企还共同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四、“中心”发展内部需求动力分析
(一)企业需求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程度。国有企业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对解决技术难题的需求,以及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太重煤机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等都是老牌国有企业,是进入“中心”的国内一流煤机企业,他们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一流的人才和科学技术、需要学校导师参与解决技术难题、需要煤机领域技术人才的储备,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学校需求动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担负起重要的责任。高等院校应该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动力,以内涵教育为根本,成为促成知识的创新、传播、加工和应用有机结合的基地。
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省唯一的 “211”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大学,担负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责任,同时,也需要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增加服务功能来争创一流大学,“中心”的成立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通过“中心”的不断发展,学校可以争取企业的资金与研究生课题等,来更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手段与条件,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学科需求动力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科研项目是核心,人才是关键,研究基地是保障。“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涉及机械工程学科特别是煤矿机械装备领域学科人才队伍、教学、科研、管理、实验室、对外交流、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中心”以科研项目方式资助学科发展,将推动具有原创性和重大应用价值创新成果的产生,将大大促进创新人才集聚和学科团队效应发挥。
“中心”发展过程中,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影响的煤矿机械装备领域学科的带头人;可形成优势明显、具有特色、队伍稳定,以及学术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并相互适应,对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团队。该学科团队将成为一支为山西煤炭大省解决经济建设中重大问题及难题的煤机行业技术队伍,且对学科建设、地方需求的高层次实战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导师需求动力
“中心”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第一导师由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担任,同时在“中心”合作企业中,为每名研究生选聘一位富有管理经验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配合学校导师,对“中心”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联合培养和指导。
学校导师大多数都来自一线科研和教学岗位,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娴熟的培养技巧,但是结合专业发展的前沿特征,立足于实践的科研方面相对薄弱;企业导师则长期工作于实际生产与设计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理论创新能力却相对薄弱。
“中心”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导师角度而言,可以互为补充,促进导师间水平的相互提升。通过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能让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带着理论融入工程实践中,并带着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来检验学校所学理论,这种联合培养方式既可以满足企业导师提高理论水平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学校导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需求。
(五)研究生需求动力
“中心”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切实推进科教兴省战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校企双方技术人才的优势,为山西省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这其实也迎合了研究生自身成长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综合能力和实践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机会。
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他们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在学习期间,他们有对学科领域前沿的了解的迫切欲望,特别希望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拓宽知识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领域当前普遍采用的应用工具、国际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此,“中心”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安排研究生参与导师与企业联合申请的纵向科研课题,以及合作企业在“中心”的合作课题,这样,可以让研究生做到“基础理论、前沿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很好结合,以满足他们将所学领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加深企业文化体验和增强工程感性认知的需求。
五、结束语
自2007年成立以来,“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快的发展,首先,政府是“中心”发展的重要保证,山西省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和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等各级部门十分重视“中心”的建设,为“中心”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学校与企业的内部需求是“中心”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心”内的学校、企业、导师、学生,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相互需求,通过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可以实现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交大-宝钢”模式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3] 关于批准成立山西省煤矿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及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通知(晋经技术字[2007]522号)[Z].2007-09-13.
[4] 张文栋.政产学研联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0-24.
[5] 关于建立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及有关工作的通知(晋经技术字[2006]88号)[Z].2006-03-21.
[6] 关于印发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通知(晋经技术字[2008]95号)[Z].2008-04-01.
[7] 关于山西省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毕业及导师考核相关工作的通知(晋教研[2009]1号)[Z].2009-03-05.
[8] 关于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及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晋经信技术字[2011]509号)[Z].201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