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路径探析*1

2012-02-15袁新涛

关键词:西藏文化发展

袁新涛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 西安 710049)

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在会上指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2011年7月,习近平在拉萨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的讲话中强调:“西藏各级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座谈会精神上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断谱写西藏发展进步的新篇章。”[2]从中央领导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积极探索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因此西藏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讲,就要大力发展西藏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受援项目建设。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3]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从西藏自身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贯彻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就“一产”而言,需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特色畜牧业,加大青稞、油菜、马铃薯、牦牛、藏系绵羊、藏猪、藏鸡及藏药材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就“二产”而言,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品饮品业,加快推进藏医药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鼓励民族手工业加快发展,提升建材业的发展水平。就“三产”而言,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瞄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突出“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主题,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西藏的支柱性产业。同时,要加快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

(二)重点抓好受援项目建设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制定和实施了“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西藏的工作方针,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规模实施干部支援、人才支援、教育支援、科技支援、企业支援等项目工程。这既是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决定“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西藏226个重大项目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达3 305亿元。项目建设规划方案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涵盖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大大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西藏各有关部门需要下工夫抓好对口援建项目的落实,抓紧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援建单位进行对接,要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强化监管,确保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二、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反分裂工作为重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之福,国家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4]153。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反分裂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所以维护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一)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实现西藏各民族大团结,首先需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把西藏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和各个方面。”[4]159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即: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自觉抵制各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坚决同达赖集团分裂势力作斗争;同时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

宗教不仅是个人信仰与活动,还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5]134。目前,西藏共有1 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僧尼约4.6万人,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6]。必须按照国家宗教政策和宗教事务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贯彻“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精神,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力量建设,确保宗教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宗教界爱国力量手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7]的藏传佛教代表人士队伍。这些宗教界代表人士要继承和发扬爱党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潜心修学、精进学识、增强修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寺规戒律,自觉与分裂势力划清界限,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坚决与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同时,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挖掘佛教教义中爱国进步与和谐共生的思想,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根据社会的发展调节自身,将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目标一致起来,自觉地服从国家的和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5]180。

(三)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4]466在西藏开展反分裂斗争,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解决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达赖集团是封建农奴制度的总代表,是造成西藏不稳定的总根源,是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最大破坏者。达赖集团打着“民主、人权、和平、非暴力”的幌子,行“打、砸、抢、烧”暴力恐怖活动之实,提出了“五点计划”、“七条建议”、“中间路线”“大藏区高度自治”等一系列主张,其险恶用意是分裂祖国,谋求西藏独立。所以,要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让各族干部群众认清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图谋“西藏独立”的反动本质,识透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遏制中国发展和“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谋长久之计,行固本之策,与达赖集团进行坚决斗争,彻底粉碎其分裂祖国的种种图谋。

三、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提出了“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战略”[8],要着力推动西藏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变,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提升西藏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9]实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标,西藏各级政府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党报党刊免费赠送工程。要在乡镇设立综合文化站,村设立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激发广大农牧民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爱读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增设藏文和外文网站,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西藏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改善这一局面,必须抓好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工艺品制作、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10],努力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进西藏由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要坚持西藏特色文化“走出去”战略,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西藏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让世人全方位了解和熟知西藏特色文化的魅力,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伟业,更是事关富民固边的基础工程,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能够保持西藏社会安定有序,解决好有关西藏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1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加强和创新“双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四个认同”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倡导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西藏民众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2]。西藏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西藏社会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和“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由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反分裂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就给西藏社会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仅仅依靠党委和政府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因此,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西藏各类社会组织,让其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同时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西藏社会管理新局面,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西藏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构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其内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机制体系,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二是构建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为主的公共安全体系,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三是构建流动人口和僧尼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建立健全等级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四是构建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以确保公共财政和资源城乡均等化配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冰川最多、湖泊面积最大、河流发育最多的地区,其水资源储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生态系统类型独特且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保障高原生态安全。

(一)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西藏独特的气候特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成为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各族人民是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直接参与者,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发展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及子孙。西藏的高原生态环境虽好,但比较脆弱,气候变化已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加强,进而诱发了大面积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严重问题,因此,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需要重点加以保护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为: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区、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生态安全屏障区、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具体来说,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实施的工程主要有:天然草地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二)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保障高原生态安全

西藏面临着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要发展经济就要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就要发展工业企业,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西藏已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区,其大部分地区被划为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西藏显然不能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企业。为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利用高原独特的能源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牧特色产业和高原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要逐步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探索和推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同时,需要加快建立起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如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保护等生态效益补偿和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江河源头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战略储备矿产资源所在地财政补贴力度。

六、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西藏党组织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提高西藏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是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熟悉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件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4]300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能够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敢于同达赖集团作斗争的优秀藏族干部、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西藏工作的援藏干部。要为具有“注重品行、崇尚实干、关注基层、开拓创新”精神品质的干部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干部援藏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龙头’,不仅增强了西藏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党政和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建设,并逐步形成各省市长期帮助西藏发展的干部援藏工作机制,而且带动了党政管理、资金、技术、智力、人才援藏,促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援藏工作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13]对于援藏的干部,一定要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愿意长期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继续在雪域高原谱写他们人生的壮丽篇章。

(二)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西藏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加快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任务,由于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因此,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非常关键。要切实改变少数乡镇或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的局面,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使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排查化解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把西藏各族群众牢牢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促发展、保稳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要牢牢把握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起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奋力开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01-23(1).

[2] 习近平.扎实做好“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1-07-21(1).

[3]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10.

[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 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工作方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

[7] 朱晓明.藏传佛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读本[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167.

[8] 我区文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N].西藏日报,2011-10-15(1,2).

[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9.

[10] 陈全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N].西藏日报,2011-10-24(1,3).

[11]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1).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

[13] 宋月红.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0.

猜你喜欢

西藏文化发展
都是西藏的“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