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2012-02-15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资料室馆员学科

李 利

(湖南商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5)

李 利 女,1975年生。硕士,学科馆员。

1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机制要素构成

1.1 内部机制要素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内部机制,是指存在于图书馆系统内部,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它产生于图书馆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图书馆在服务学科用户、满足学科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可能获得的相对竞争优势,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做好学科服务工作的根本原因。这种优势一旦在学科服务人员头脑中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形成共同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就将蕴藏着强大的动力。

1.1.1 学科服务理念

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简单地说,学科化服务就是一种创新知识的精品服务,是今后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图书馆精品服务提供者必须形成一种服务理念,即无条件主动服务,服务提供者的指导思想是无条件主动服务,工作定位是坚持无条件主动服务,资源保证是努力做到无条件主动服务[1]。

1.1.2 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影响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与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高校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突破口,学科建设成为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成为了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是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不高,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专业人员受传统服务模式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某些基于表层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学科用户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的需要。因此,面向学科开展学科化服务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深化服务内容、进行服务创新自我发展的需要。

1.1.3 图书馆核心能力实现需要

图书馆核心能力指的是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图书馆以其专业背景,运用其专业技能,可以详尽地占有某一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能够围绕学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从而在学科服务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知识支撑。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能力(主要是服务)[2]。图书馆进行学科服务离不开资源要素,如果图书馆缺乏必要的资源,或者说图书馆不能从社会上有效获得这些相关资源,学科服务就无法展开和深入,更不用说其核心能力的实现了。

1.2 外部机制要素

1.2.1 信息环境

宏观信息环境是图书馆服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图书馆服务的开展只有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实现,其中就包括了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的变化会转变成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成为影响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动力[3]。据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2005年调查研究显示,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1%的用户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检索。很明显,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在这种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也必须顺势而变,保持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动态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无缝的、一步到位的学科化服务。

1.2.2 用户需求

满足用户需要是图书馆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用户的存在和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图书馆自身是一个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机体,图书馆的运行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动力[4]。高校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为学科用户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而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科化服务应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习的全过程,为用户提供一种随时随地的服务。学科化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一切资源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学科服务和技术支持,为读者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需要、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保障环境。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就是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长久不衰的动力源泉。

2 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长效机制构建

近年来,很多地方院校图书馆正逐步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注重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并以学科化服务为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向以适应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图书馆构建学科化服务长效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构建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机制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主题,读者参与其中将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尤其是在构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方面。就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其中一个主要的读者群是教师,他们覆盖各个专业,接触教学与科研前沿,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验,对专业资源的熟悉程度往往超过学科馆员;另一个主要读者群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熟悉网络、移动通讯等新兴事物。读者比馆员更能理解自身的具体需求,因而得到读者参与的学科化服务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共建共享观念深入人心,图书馆也要从基于“拥有”的服务向基于“可获得”资源的服务转变,应该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和中立性[5]。高校图书馆应尝试与读者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如请教师推荐资源,与社团合作组织活动,鼓励读者主讲培训讲座,邀请读者设计服务平台等,借助读者参与的力量改善学科服务的水平。近几年国内兴起的Human Library实际上就是读者参与学科化服务的典型模式。Human Library以读者为主体,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由学科馆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采用读者自我教育的模式,选取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之初其主题多半围绕着人生经历、社会问题展开,随着该活动的广泛开展,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将其应用到学术领域,用于体现其知识性和专业性),依托大学读者的人才优势,鼓励广大读者将自己作为“图书”提供志愿者服务。在活动中,“图书”志愿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他人以启迪,弥补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当然学科馆员也可作为“图书”,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给读者以帮助。这样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了不同读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6]。

2.2 构建基于系统视角的学科化服务体系机制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挑战性的工作。从系统的观点来说,构建科学完整的学科化服务体系需要得到学校与图书馆相关领导的共同重视。首先,图书馆领导班子要用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来规划和制定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要从根本上重视为学科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把为学科服务作为服务工作的主导来抓。其次,学校、学科点、教务处、科研处等学科机构对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科化服务的效果[7]。如果学校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同,表现在人、财、物各方面的配备上也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学科馆员配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滞后,这种滞后最终会在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体现出来。学科点、教务处与科研处等学科机构如果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其重视程度自然会不同,表现在教务处及各学院教务办、科研处等学科机构在给图书馆主动提供教改成果信息、教材教参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等方面意识不同,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图书馆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完善程度。另外,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来说,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单纯是某几个学科馆员的职责,它需要图书馆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协作,以充分保障学科化服务制度的实施。学科馆员不是唯一的学科服务提供者,图书馆应建立一支基础雄厚的学科服务支撑团队,共同构成广义的学科服务群体,努力营造一种学科服务的整体氛围。虽然学科馆员的工作有很强的学科针对性,但仅凭学科馆员个人单独开展工作已远远不够,即使可以在某些点上有所突破,从长远看这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已很难满足用户深层次、跨学科领域的学科信息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模式,形成以各种类型人员和部门结成的服务网络,形成一种新型的学科化服务体系,以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跨地区、跨学科领域的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体系[8]。

2.3 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循环的学科服务沟通交流机制

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学科馆员在进行学科化服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学科馆员应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在很多的情景之中,沟通技巧的优劣会凌驾于事理和逻辑之上,成为不同沟通结果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甚至有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用帕雷托定律,会发现真实的状况更加严酷。在每天的工作之中,超过80%的成功结果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9]。对于学科化服务来说,“质量关乎生存,细节决定成败”的至理名言同样适用。图书馆在为学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把握用户真正的需求点,并在查询的过程中将结果不断地反馈给用户,以接近用户满意的最大值。如果对用户需求进行单方面的主观臆断,一方面难免会出现查询结果和用户需求南辕北辙的现象,从而使学科用户对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在没有与学科用户进行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将检索结果提交给用户必然也心存忐忑。因此,在学科化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之间必须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2.4 构建以院系资料室为支撑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机制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八条指出:“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院系资料室在参与学科化服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资源与环境优势。相对于为全校提供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专业资料室的本专业藏书具有专、新、全、精的特点,藏书重点以专业核心文献为主、边缘学科为辅,时刻把握专业脉搏,对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反应迅速[10]。尤其是重点学科的资料室,高校往往大力支持,在资源建设上会投入较多的经费,能够为开展学科化服务提供更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本校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几个重点学科资料室,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建设经费,从某种角度来说,院系资料室更便于为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其二是人才优势。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是经过院系竞聘选拔出来的,他们不但对本学科资料室的室藏文献十分熟悉,而且对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也有所了解。同时,资料员作为本系部的一名员工,与本系老师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会经常为他们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参与系部的学术活动,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情况、个人情况都有所掌握,更容易与相关人员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交流,能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信息服务。

3 结语

随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学科化服务将作为大学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而言,学科化服务更强调服务的效果、服务的内涵、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层次,学科化服务更强调的是推送一种经过精加工的知识服务。当然学科化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服务效果的体现也需要一定周期。尤其是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尚处摸索阶段,许多服务方式、方法以及服务内容有待于改进、完善和深入。图书馆在推行学科化服务的过程中,只要结合本馆具体情况和服务学科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就会引起学科用户的共鸣,并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1]宋惠兰.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8-90.

[2]陈耀盛,李惠珍.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新世纪图书馆,2006(2):3-6.

[3]Allan Afuah,Christopher L.Tucci;李明志等译.电子商务教程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5.

[4]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运行动力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25-28,68.

[5]艾春艳,等.读者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0-72.

[6]苏黎.HumanLibrary——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新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88-89.

[7]吴利萍.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09(3):100-103.

[8]李荣.对新环境下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8-80.

[9]陈漪红,等.学科化服务工作中营销策略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8(4):18-19.

[10]廖志江.发挥院系资料室潜力 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J].晋图学刊,2011(5):42-44.

猜你喜欢

资料室馆员学科
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高校院系图书馆资料室的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体育院校资料室发挥主要作用方式的探讨①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