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张元济与时俱进思想的演进

2012-02-1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3期
关键词:张元济商务教育

蒋 虹

(张元济图书馆,浙江 海盐 314300)

张元济出生于公元1867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晚清同治年间,在长达93年的生命历程中,亲历了中国自晚清以来无数次社会变革,身历三朝更迭,目睹光绪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五任首脑,阅世之深可想而知。下文着重简析他身处乱世,选择了一条以出版来推动教育的崭新道路,及其与时俱进思想的演进过程。

1 维新失败,革职后迅速转型成为现代知识分子

张元济25岁便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受光绪帝赏识,不久后赐总理衙门章京,真可谓少年得志。然而,刚刚起步的仕途因受1898年“戊戌变法”的株连,被“革职,永不叙用”,成了他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挫折。这场变法带来的激荡也更让面对亡国危机的知识分子们以各种方式救亡图存,有继续以君主立宪政治为己任的,有代之以共和革命为旗帜的,还有的则投入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具体实践中。

张元济出生在传统的文人世家。纵观其家族历史,不难发现张氏家族虽有为官者,但不多,官职较高者也甚少,更多的则是以读书、著述、藏书、刻书为终身事业的知识分子。断送了仕途的张元济,骨子里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之前,张元济虽然走的是科举之路,却不同于一般迂腐书生,他在京做官时学过英语,办过新式的通艺学堂,所以他能够迅速从传统的士大夫转型成为现代的知识分子。

1899年张元济接受了李鸿章的推荐,去了盛宣怀创办的新式学校,任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译书院院长,后任南洋公学代总理(校长)。由北京政界转入上海学商之间,摆脱了旧式的仕途束缚,选择了另一种新生活。

2 意识到“民智过卑”,急需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张元济意识到中国的变革缺乏社会基础。他在给盛宣怀等人的信中提到:由于“今中国民智过卑”,对“国之危亡非所问,种之衰灭非所计”,兴办铁路,则谓有碍本地风水;废除书院,又说绝了寒士生路。在此情形下,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难以奏效。张元济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3 投身商务,引进西学,开始从事教育出版事业

1902年,张元济受商务创始人夏瑞芳之邀,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并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奠定了商务创业的基础。就是从这个小印刷厂起步,张元济开启了一条以出版来启蒙救国的宏伟大业。

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文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上庞大的文化圈人脉关系,请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并亲自出任编译所所长,制订了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张元济时任经理,参与商务的经营管理,以务实求新的精神奠定了全馆的建制格局和事业规模。

张元济作为维新人士,非常重视“西学”介绍,且主张将“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把编印古籍“为古书续命”,看作“事关国脉”之大事;引进国外新知视为“扫腐儒之陈说而振兴吾国民之精神”。张元济参加商务的初期,主持编译业务,着力于小学教科书的创编和宪政法学书刊的编印,还致力于引进西学,翻译出版外国名著。早在1909年,先是因编译工作需要,在馆内编译所三楼设立涵芬楼图书馆。涵芬楼所藏善本,不少是从国外书商藏家的觊觎中争购来的。

4 站到幕后,选择出版,书写文化理想

当年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惟有张元济选择了出版,他站到了幕后,在商务这个现代商业企业中书写了他的文化理想。在上世纪初的文化巨变中,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镇。到1910年,商务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之一。商务在张元济的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5 辛亥革命时期,用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救国立场,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辛亥革命时期,张元济本着“以扶助教育为核心”的出版理念,主持并参与了众多的出版活动。他十分重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方面的作用,他的国民教育思想在商务印书馆所创办的各类杂志中也都有所体现。

从民国初年开始,张元济锐意为涵芬楼收藏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地方志记载该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他在收购地方志时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通过各地商务分馆,收集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志书,他还通过各地朋友设法购买或借抄。张元济在经营商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出版经营思想。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救国立场,使张元济在时代的革命洪流中走出了一条独特、成功的道路,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 袁世凯复辟,“迎合”帝制,体现出顾全大局的生存智慧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民主共和体制却如镜中之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5年夏秋之季商务刚发完秋季课本,正筹划春季使用的教材。当时商务版课本名为《共和国教科书》,可是,一旦袁世凯复辟帝制成功,那就与国体不符。几经权衡张元济决定把课本中平等、自由这些与帝制相左的词语删掉,书名也改成《普通教科书》印刷出售。张元济在教科书上如此“迎合”帝制,并不是说明他心里真的拥护袁世凯,而是为了商务生存所需的权宜之计。当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全国一致的讨伐声中黯然下台,张元济立即指示各分馆撤去《普通教科书》,迅速推广《共和国教科书》。

这种做法让人感觉张元济处世有点见风使舵,但这招确是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生存智慧。正是对政治若即若离的态度,使每个政权和党派都不至于对张元济特别反感,所以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民国社会波澜不惊。商务能在过去那么多年政治动荡中安然无恙,商务出版的准则也向来是避免与政治抵触。

7 保存文化遗产,在涵芬资料室的基础上创办公共图书馆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张元济改任商务印书馆监理,在古籍方面致力于《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书的辑印。旨在保存我国文化遗产。

涵芬资料室逐渐扩大成为涵芬图书馆,馆舍明显不足。随着藏书日益增多,张元济也一直考虑把涵芬楼的收藏公诸社会。在他设立公用图书馆的理念驱动下,1924年,图书馆与商务同人俱乐部同时在上海落成,为一座五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两年后开馆,新馆定名为东方图书馆,张元济与高凤池、鲍咸昌、高梦旦、王云五被推选为董事长。到1926年,商务已经是远东最大的出版商。分馆不仅遍及中国,而且开到了香港、南洋。

8 东方图书馆被炸,痛心疾首之余用“战时体制”复业

1932年“一·二八”事变,处在闸北区的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被日机轰炸,夷为平地,张元济数十年辛勤收集的几十万册书籍全部焚毁。痛心疾首可想而知,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几个月后,张元济即在上海各报刊登复业启事。“七七”事变后,又将租界外工厂设备迁入租界内,利用日本暂时还未与英美宣战的时机,在上海租界和香港坚持出版事业,称为“战时体制”。

9 抗战时期,宁以卖字为生,拒与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合作

抗战期间,商务印书馆内迁,而张元济留居上海孤岛,拒绝与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合作。生活窘迫时,以卖字为生。当时,汪精卫已叛国投敌,有次汪精卫政府高官托张元济的亲戚送去一幅画,附上11万元支票一张,请他为画题字。张元济从支票印章上看出画的主人为大汉奸傅式悦(时任浙江省省长),张元济怒而退回了支票,并附信一封:“是君为浙省长,祸浙甚深……以是未敢从命”。可见其民族气节与对政治的警觉性。

10 数次谢绝为官,一生专注于出版事业

张元济还数次谢绝为官,一生专注于出版事业,这与游走于教育和政界之间的老友蔡元培不同。他在一封致蔡元培的信中说:“盖出版之事业可以提撕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当年的青年章京和翰林院编修,之后一南一北,分别造就中国最大的书局和最重要的高等学府。

他在建国后填写的干部履历表中有这样的自述:“一九零六年清学部奏请开复原官,调入该部参事厅行走,又由外务部奏调开办储才馆,派充提调,因与唐绍仪意见不协辞职南返。”此后,仍有清邮传部尚书岑春煊邀他任职,军机大臣瞿鸿禨保荐他出任学部左参议,均一概回绝。1913年9月,袁世凯授意熊希龄组建所谓“人才内阁”,商请张元济出任教育总长。他以“自维庸劣,终不敢误我良友、误我国家,并误我可畏之后生”为由谢绝邀请。

11 抗战胜利后,力主和平,反对内战

194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大会开幕式致词时,当着蒋介石的面指出“……这不是外御其侮,竟是兄弟阋于墙”。义正辞严的讲话,引起很大反响。

开幕当天,蒋介石莅会半个小时。蒋介石离去后,院士发言。张元济因年龄最大安排在第一位。他发言的中心是反对内战、呼吁和平,可谓语惊四座,令闻者替他捏一把汗。“抗战胜利,我们以为这遭可以和平,可以好好地改造我们的国家了。谁知道又发生了不断的内战……我们要保全我们的国家,要和平;我们要复兴我们的民族,要和平;我们为国家为民族要研究种种的学术,更要和平!”这是张元济先生对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当局一次强烈的抨击和谴责。会后,他把这篇讲话印成小册子,取名《刍荛之言》,分送亲朋。

12 新中国成立,政治热情回温,力主国家统一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张元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以贯之,并随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他身处乱世,历经沉浮,也形成了谨言慎行的作风。同样,面对1949年又一个改朝换代到来时,82岁高龄的张元济思绪复杂,先是托病不想出席新政协会议,以保持观望态度。再三思考后才决定北上赴会,毛主席在会议期间与张元济等民主人士同游天坛,在中南海寓所共进晚餐并亲切交谈。10月1日,张元济受邀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这让张元济久久冷却的政治热情回温了,向毛主席当面进言,提了建议,并致信祝贺新中国成立,希望在毛主席领导下“发愤为雄,力图自强”。

1957年6月,病榻上的张元济还写信给台湾的蒋介石,希望他效法古时吴越王钱氏父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趋势,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

13 与时俱进,以出版推动教育,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一生

纵观张元济一路走来的足迹,他渴望通过变法改良来实现中国的富强,但他并不热衷于政治,性格上也不具有激进色彩。同时,在他的意识中,输入新知培养人才才是实行社会变革的基础,而这些目标是政治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力所不能及的。他虽不赞同革命,但也没有清末遗老的保守和腐朽气。当他投身出版界后,所作所为并不因时而变,更没有轻率地趋从革命,而是选择中庸,把商务事业与现实的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立场,苦心经营商务的文化出版事业,并兼顾报刊出版和服务教育。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强国之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一条以出版来推动教育的崭新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的一生,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张元济对现实的理解见识超越一般世人,才能在乱世的变迁更替、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安心于教育多数国民的出版,致力于收藏善本、古籍,创办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埋头于播撒文化的种子,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出版家、文献学家和教育家。

〔1〕张人凤.智民之师·张元济〔J〕.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10

〔2〕周为筠.不倒翁张元济〔EB/OL〕.http://www.zyjlib.com/zygk/shownews.asp?id=556

〔3〕张人凤.张元济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张元济商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张元济婉拒孙中山
张元济“犯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联墨双馨二
商务休闲
商务达人数码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