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与发展的探讨

2012-02-1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

郭 香

(南京市江宁区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000)

〔作者信息〕郭香,女,馆员。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国家投入的文化惠农工程。农家书屋由各所在行政区域的县(市)区文广局管理。图书业务管理工作委托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负责,农家书屋藏书纳入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藏,使用权归所在的行政村,但所有权归国家。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农家书屋的新设、撤、并。

1 农家书屋的基础建设现状

经调查显示,现我区农家书屋共有75个,自2008年起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以后每年递增18家农家书屋延伸点,形成了区图书馆—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三级服务网络。我区的农家书屋一般都建在村委会、村文化活动场所、学校或是农户家里。书屋面积都不低于20平方米,室内做到宽敞、整洁、明亮。阅览桌椅摆放整齐,书架几乎都是贴墙放,有条件的地方还配备电视、电脑、影音播放设备等。图书藏量500-11000册、报刊10-54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0-265种(张),而且已做到登记完备、编号清晰、分类摆放。图书种类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文学作品、实用农业技术、历史传记、医药生活类等。书屋外部都悬挂了农家书屋标牌,同时,《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都已出台。每家都配备图书目录登记簿、图书借阅登记簿、读者意见簿等,做到“账目”清楚,有据可查。农家书屋建设已初步建成,但在服务与功能发挥上还有着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如何发挥农家书屋功能作用,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群众服务,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农家书屋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 普遍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关键。特别是在农村,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农家书屋管理员一般由大学生村官或者村委会成员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被动、不灵活。

2.2 免费开放经费得不到保障

由于多方原因,农家书屋的正常免费开放还得不到保障,这或多或少地降低了群众对书屋的热情。财政投入也只管建设新农家书屋及延伸点,不管书屋后续的更新发展。

2.3 宣传不到位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约有40%的村民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60%左右的村民听说过农家书屋。其中听说并使用过农家书屋的村民仅占23%。可见农家书屋对村民的影响力不够。

2.4 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农家书屋光是有书籍堆在那边,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读者群。图书只有干部或有关系的人才能看,极大地降低了村民读书热情。

2.5 图书品种偏少

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单一,品种偏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村民对图书的不同需求。如老年人更喜欢养生保健类的书籍,学生更喜欢儿童读物和学习类工具书,青年人更喜欢看法律和文学休闲类图书。

2.6 图书更新速度较慢

以我区农家书屋为例,财政投入只管建,不管更新,所以农家书屋的图书基本维持不变,要想村(社区)自己拿钱出来更新更是不可能。

3 加快农家书屋资源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的探讨

3.1 扩大三级服务网络的辐射范围

为了保证我区三级服务网络的高效运行,首先在资源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是继续开展一年一次的“送书下乡”活动,并将该专项经费从十万元增加到二十万元;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一卡通”工程,实现区、街道、村三级资源通借通还,利用网络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依托上级扶持,做好资源配置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书屋资源;四是紧紧抓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积累数字资源。

其次在资源建设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将农家书屋资源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区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去,从购置、分编到MARC录入,各个环节都是专业流程,极大地提高了书屋资源的建设水平与质量,使得书屋资源建设走上正规、健康的发展道路。二是通过各项指标,对全区农家书屋及其延伸点的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从而保证了各书屋及其延伸点的有效服务,避免了服务“盲角”、“死角”。

3.2 扩展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范围

江宁区农家书屋资源建设不再局限于文广系统,而是积极探索,多方协调,不断加大书屋与学校、远程教育室、科普培训室等功能阵地的结合力度。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而且还使得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形式更为多样、方式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为明显。

3.3 发挥综合效能,让书屋更加惠民

充分利用书屋,开展读书竞赛、科技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激发农民读书、用书的积极性。以我区青龙村为例,自书屋建设以来,已组织科普培训、电脑知识讲座,村民在这里听取科技讲座,学习使用电脑,上网查阅资料,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信息渠道,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4 利用品牌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继续利用“和谐江宁大舞台”、“读书学习节”等品牌活动,以各种形式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如:联合农家书屋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与“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主题开展了书评征文活动。通过村(社区)—街道—区三级层层推进的形式,广泛发动基层农民群众参与,引起了强烈反响,营造了读书氛围,培养了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风气。

3.5 转变意识,从而转变农家书屋形象

在农家书屋的环境建设上提出了“温馨化、精致化”的新要求,改变以往书屋“冷、硬”的形象,而是将“农家书屋”布置得像是一个家庭的小书房。这种温馨而亲切的氛围,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读书,为农家书屋保持长久生命力开拓广阔的空间。村民们反映,这样的书屋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村民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的文明风气。

4 努力发挥农家书屋功能作用的探讨

4.1 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书屋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书屋运行经费4.2 按省市有关建设和管理要求及规范标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家书屋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4.3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丰富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农家书屋可以定期开展图书推广和图书交流活动,鼓励村民多读书,多交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村民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4 要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一旦开放时间确定,不管有没有读者来,管理员都要按时上下班。开放时间的季节性调整必须提前通告读者。一定要让读者知道什么时间去农家书屋肯定有人服务,不能让读者吃闭门羹,尤其是那些走了几里甚至几十里路的农民读者,要保证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看到书。

4.5 要有固定的图书阅览室

村民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在建设农家书屋、提供可供借阅书籍的同时,提供安静的读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4.6 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需求

书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层次村民的要求,让村民自己选择所需书籍。比如农民致富技术、老年人养生、年轻人搞好邻里和家庭关系、教育青少年等方面的书籍,都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此外,书籍内容要做到因村制宜。如江宁区多个街道的部分农村以西瓜、草莓农业为主,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就要多配置一些草本栽培技术类的书籍;一些村庄以发展旅游度假业为主,书屋书籍中可以增加旅游经济管理类的书籍。农家书屋的图书做到因村制宜,适应不同地区村民的需要,以此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不同村庄之间的农家书屋也要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有效利用。

4.7 建立电子书屋

广大农村可以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建立电子书屋,既带动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又加快资源更新。特别是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应当实现优势互补,使数字化文献的入藏和传统文献的搜集相互补充,建立多元化的文献收藏模式的同时注重收集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遗产。

4.8 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培养

把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作为重中之重。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必须是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热心公益事业的有文化的人。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些专业管理人才,把农家书屋纳入各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使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也享有职称评定的待遇,定期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5 结束语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并使其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农家书屋的关键。及时分析书屋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促进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刘冰洁,秦驭初.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农家书屋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1(6):398-39.

〔2〕 刘玉萍.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设想——以鞍山地区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1(4):15-16,24.

〔3〕 夏皖宜,夏沈陵.整合图书馆资源优势 发展建设农家书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205-208.

〔4〕 张春媛.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华章,2011(3):237.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图书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图书推荐
春回农家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班里有个图书角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