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012-02-07姜福亭王中华潘培涛陈学东杨晓冬王世华王育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真腔导丝远端

姜福亭,王中华,潘培涛,陈学东,田 磊,杨晓冬,王世华,王育红

(海军总医院,北京 100048)

目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逐渐从经典的旁路转流术倾向于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但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往往难以用常规方法通过,导致腔内治疗失败。近年来,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开通闭塞性病变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应用SIA治疗55例下肢动脉局部完全闭塞患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动脉硬化性局部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共60条肢体(单侧50例,双侧 5例),男 38例,女17例。年龄55~88岁,中位年龄71.7岁。Fontaine分期[1]Ⅱ期间歇性跛行25例,跛行距离10~200 m,Ⅲ期静息痛18例,Ⅳ期足部溃疡或坏疽12例。合并高血压病30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38例,冠心病13例(3例曾有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后遗症4例。40例患者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

1.2 术前准备

行下肢动脉CT或MRI血管重建,了解病变位置、长度、钙化程度及远端流出道情况。病变范围:髂动脉病变15条,股腘动脉病变27条,膝下动脉病变10条,多节段动脉病变3条,闭塞段长度5~40 cm,平均13.5 cm。对于有基础疾病者积极药物治疗,调整血压、血糖至接近正常范围,术前3 d开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

1.3 治疗方法

局麻下采用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42条肢体,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7条肢体,左侧肱动脉穿刺6条肢体,放置Cordis 4F血管鞘,静注3000~4000 u肝素钠,根据手术时间长短追加1000~2000 u。行血管造影了解病变情况,所有肢体均存在狭窄及闭塞段动脉,对于狭窄病变应用常规导管导丝技术通过,闭塞性病变采用SIA技术。具体方法为选用Cordis 4F椎动脉导管配合Terumo 0.035 in超滑导丝穿入内膜下,导丝成袢状下行,导管跟进并支撑,若阻力过大前进困难时,交换球囊扩张后继续前进,当接近闭塞段远端时,注意调整导管头端方向,使导丝返回真腔。根据病变位置,使用不同长度和直径的球囊扩张,若扩张后残余狭窄≥30%或者存在影响血流的夹层,植入Invatec或Cordis支架,注意避开关节部位。膝下动脉除胫腓干处使用乐普公司药物涂层球扩式支架外,其他部位仅行球囊扩张。治疗后再次造影观察疗效(图1)。

1.4 术后处理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 U/q 12 h,共5~7 d,终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有支架植入者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半年,并鼓励患者行下肢功能锻炼。术后每半年复查踝肱指数(ABI)并进行彩超检查,对于症状复发者行下肢动脉CT或MRI血管重建,出现再狭窄或闭塞者再次腔内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术前与术后ABI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1.6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下肢动脉狭窄、闭塞部位完全开通或残余狭窄低于30%;②远端动脉恢复搏动,临床表现消失或改善。

2 结果

60条闭塞段动脉55条经内膜下途径开通成功,手术即刻开通率为91.7%(55/60)。5例SIA失败,其中1例为股动脉逆行穿刺治疗对侧髂动脉,闭塞段动脉近端存在坚硬钙化斑块,导管导丝无法进入内膜下,2例为导管、导丝不能重新进入动脉真腔,2例为导丝穿出动脉外,未成功的患者术后症状未出现明显恶化,2例行血管旁路手术,3例药物治疗。出现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8.33%(5/60),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逐步自行吸收;动脉穿孔2例(1例为腓动脉,1例为胫前动脉),即刻以球囊阻断近端血流,并在肢体外用绷带加压包扎,30 min后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溢。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者。介入成功的55条肢体,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t=18.29)。术后间歇性跛行者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增至500 m以上),18例静息痛者15例缓解、3例减轻,12例足趾溃疡者5周内愈合,坏疽者行截趾术后创面愈合(其中2例行旁路手术)。术后随访 50例,平均随访15.8月(6~35月),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术后12月、24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 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 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2000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分级,形成TASC共识,并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2]。共识对于C、D级病变倾向手术治疗,但患者多为老年伴有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现在广泛开展的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有创伤小、可重复、近期疗效确切、肢体保全率高等优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但对于下肢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常规方法难以完成,SIA技术弥补了常规腔内技术的不足,其理论基础是在硬化闭塞的动脉壁内膜和中膜间有一间隙,导丝、导管容易进入该间隙而产生内膜下通道,通道两端与正常动脉管腔相通,也有学者发现许多新建立的通道位于中膜或中膜与外膜之间,称为经皮腔外血管再通术。SIA最早由Bolia等[5]报道,已广泛应用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很好的疗效[6-9]。

我们应用SIA进行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技术成功率91.7%(55/60),与国外报道相似[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SIA的技术要点包括:①选择合理的穿刺入路,争取最大的支撑力。对于股浅动脉开口远端和膝下动脉闭塞,应尽量选择顺行途径,支撑力和推送性好,有时需高位穿刺股总动脉,在肥胖者和技术不熟练时较为困难;对于股浅动脉起始处和髂动脉闭塞,闭塞近端尚存在一定长度的“残端”,能够支撑导管、导丝操作,常需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尽量避免同侧逆行股动脉穿刺,若无法进入远端真腔,形成腹主动脉末端夹层;如果患侧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应选择经肱动脉入路。②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球囊。穿入闭塞段近端的内膜下腔时需要一定的径向推送力,我们常选用4F椎动脉导管和0.035 in导丝,4F椎动脉导管头端弯曲,可旋转不同方向,易于推进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细导丝在通过闭塞段时容易出现扭结。在路径图指示下,使导管头端朝向闭塞段近端内膜下,常可发现存在凹陷嵌顿感,导管端固定于此点,将导丝穿入内膜下,前端呈袢状,及时跟进导管,相互配合前行,通过减少或增加导丝袢的长度,建立内膜下通道。长段闭塞内膜下间隙的摩擦力可使导管、导丝活动困难甚至无法推进,此时应用球囊导管,反复扩张、推进,可有效建立内膜下隧道,我们倾向于使用较长球囊(8~12 cm)。在导丝、导管或球囊推进过程中,可根据钙化斑块和动脉解剖走行判断位置,并应间歇性注入造影剂,以明确内膜下通道情况。③导丝重新进入动脉远端真腔是SIA的关键。通过造影确切了解闭塞段远端位置及流出道情况,当导丝越过闭塞段后,呈袢状的头端容易向柔软并相对空虚的内膜方向穿通,进入动脉真腔,有时可感觉到阻力突然消失的“触空感觉”,注入造影剂确认十分必要。若导丝操作已超过闭塞端仍未进入真腔,应及时回撤导丝避免在内膜下进入过多,而损伤重要的侧支循环,此时可在路径图指引下调整导管头方向,使导丝进入真腔内。即便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也有部分情况无法重返真腔,尤其是存在大块斑块时导致失败,有报道[11]可通过穿刺闭塞段远端动脉的双入路技术,开通长段闭塞动脉。目前有助于重新进入真腔的器材包括Cordis公司的OutBack LTD导管和Medtronic公司的Pioneer导管,但价格较昂贵。SIA后最后选择合适口径和长度的球囊逐步扩张,根据扩张后造影情况及位置决定是否需要植入支架。

SIA与常规的腔内血管手术相比,对于长段动脉闭塞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术后内膜增生缓慢,不会因斑块脱落引起远端动脉栓塞,即便操作失败,因其在闭塞动脉操作,并不影响患肢血供导致临床症状加重。本组成功开通的55条肢体症状均得到缓解,而且即便出现再狭窄或闭塞,也是渐进的过程,为侧支循环的建立赢得了时间,提高肢体保全率。SIA术后再狭窄与术前动脉硬化过程不同,因SIA在内膜下开通通道,不存在内膜增生再形成斑块。SIA再狭窄主要由于管壁弹性回缩及血栓形成,因此术后正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同时还应该注意下肢功能锻炼,促进侧支动脉建立,并注意戒烟、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提高血管通畅率。本组术后出现再狭窄且有明显症状者还可以重复进行腔内治疗,即便效果不佳也不影响传统手术,本组有2例SIA失败手术治疗获得成功。SIA的并发症主要是动脉破裂穿孔,原因是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或导管、导丝头端未能朝向管壁而非真腔,导致穿出动脉外应注意导丝、导管走向,轻柔操作,避免暴力,膝下动脉管径较细,最易出现穿孔,注射造影剂可见外溢,此时可退出导管,沿导丝导入球囊压迫5 min,并在相应位置体外弹力绷带局部压迫包扎30 min,因其为闭塞动脉,经上述处理后多可封闭。腹股沟韧带以下动脉穿孔多不引起严重后果,但髂动脉穿孔难以压迫,此时用球囊控制近端血流再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或外科手术。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采用SIA技术腔内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尚需对更多病例进行长期随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SIA的特点。

[1]Rutherford RB.Vascular Surgery[M].6th ed.Philadelphia:W.B.Saunders Company,2005:1192-1215.

[2]Norgren L,Hiatt WR,Dormandy JA,et al.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TASCⅡ)[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7,33(Suppl 1):s1-s75.

[3]Mahmud E,Cavendish JJ,Salami A.Current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role of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J].J Am Coll Cardiol,2007,50(6):473-490.

[4]Sidhu R,Pigott J,Pigott M,et al.Subintimal angioplasty for advanced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due to TASCⅡC and D lesions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0,44(8):633-637.

[5]Bolia A,Miles KA,Brennan J,et al.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of occlusion of the femoral and poplitealarteries by subintimal dissection[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1990,13(6):357-363.

[6]肖亮,徐克,张曦彤,等.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开通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7):493-497.

[7]蒋米尔.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837-839.

[8]Scott EC,Biuckians A,Light RE,et al.Subintimal angioplasty:our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506 infrainguinal arterial occlusions[J].J Vasc Surg,2008,48(4):878-884.

[9]Wagner JK,Chaer RA,Rhee RY,et al.True lumen re-entry after extra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ofa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J].J Vasc Surg,2010,52(1):216-218.

[10]Markose G,Miller FN,Bolia A,et al.Subintimal angioplasty for femoro-popliteal occlusive disease[J].J Vasc Surg,2010,52(5):1410-1416.

[11]刘兆玉,畅智慧,卢再鸣,等.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在长段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1):842-844.

猜你喜欢

真腔导丝远端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复杂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防止覆膜支架误入假腔的手术经验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主动真腔寻径(IVUS-ATS):一种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创新技术
正向入口不明CTO病变的处理策略和器械技术
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中应用技巧分析
运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
血管内超声指导真腔寻径跟踪新技术治疗复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