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苏产业发展的调查及思考
2012-02-03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隋文环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隋文环
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路非 廉冠臣
吉林市苏产业发展的调查及思考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隋文环
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路非 廉冠臣
苏产品是吉林市的特色农产品和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出口产品,苏产品的出口不仅带动了吉林市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前景广阔。但目前由于苏产品加工过程管理粗放、技术意识匮乏、产品单一、对“一拉溪镇”苏产品缺乏区域保护,以及企业无序竞争等原因使得吉林市出口苏产品企业正面临着出口量下降、利润低的问题。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加速苏产业的优化升级,才能够使苏产业在吉林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市 苏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苏子),其叶称紫苏叶(苏叶),其茎称紫苏梗(苏梗),其种子称苏籽,紫苏是一种时尚蔬菜和保健品。我国自古而今,人民都有食用紫苏叶、苏籽的好习惯,为的是祛病养身保健。我国中医药大师李时珍说:“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梅作菹酸菜,食之甚香。”[1]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备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韩国人喜欢吃烤肉,用新鲜的紫苏叶裹着吃,用来解腻和补充维生素;日本人喜欢用紫苏叶卷生鱼片,然后蘸调料吃,味道既鲜美又可解毒。所以无论在韩国还是日本的餐馆或是家里,紫苏叶已成为食用的一种“时尚”。但韩国和日本本土生产紫苏极少,于是中国市场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从2002年起大量从中国进口,2010年仅吉林市浩江农产品开发公司出口的苏产品就达到2000多吨。为了使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致富一方百姓的朝阳产业得以健康、顺利发展,作者在对吉林市苏产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吉林市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吉林市苏产业发展现状
种植苏子在吉林市永吉县三家子乡和一拉溪镇已有多年的历史,这里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优势,造就了的苏子叶片大小适中,苏籽味道香、出油量高和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国内、国际上都有很好的口碑。近几年,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1996年年产量37吨、产值14.4万元,发展到2007年苏籽产量3200吨、苏叶产量3800吨,总产值4300万元,农民收入显著提高[3]。2010年吉林市苏产品出口量达到了4000多吨,但苏产品生产企业正面临着出口量下降、利润降低的问题,经调查了解主要是两个原因:
1.1 市场行情的变化
随着国内物价水平提高和原材料的上涨,劳动成本增高,其他农作物价格日趋提升,而苏产品的国内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这对苏子的种植及产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威胁,部分农户选择改种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使得苏产品出口货源不充足,数量、品种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导致出口订单流失。其次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很多国家,特别是苏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韩国。虽然目前吉林市苏产品出口企业的客户相对比较稳定,但出口需求数量和价格较前几年相比还是有所下降,很多客商选择价格更为低廉的其他地区(青海等)生产的苏产品,致使吉林市苏产品发展受阻。
1.2 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0年,吉林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特别是永吉县城区及周边几个乡镇受灾最为严重,洪水对苏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打击。有的企业在遭受特大洪水之后,导致生产车间、机器设备全部损毁,财产损失包括重建费用就高达100多万。
2 制约吉林市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1 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苏产品是我国检验检疫机构规定的法定检验出口商品,只有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合格才能出口。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苏籽、苏子叶的出口标准,在出口检验过程中参考的是腌制蔬菜的行业标准(SN/T 1953~2007《进出口腌制蔬菜检验规程》)和国家相关的食品标准,但苏产品不完全是腌制蔬菜,有其自身的产品特点,且随着进口国家对苏产品需求的增加,质量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出口合同磋商及争议发生时,只能参照国外进口商提供的标准,从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而且没有统一出口标准,也使得苏子的种植加工过程没有统一规范,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2 农民技术意识匮乏、农研投入短缺
近年来吉林市苏产业的农业种植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欠发达地区,整体科技实力还很落后,苏产品的种植加工还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品种单一。大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技术意识薄弱,加上政府对农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新技术缺乏主动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是苏产业从传统的粗放型产业优化升级为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2.3 种植加工过程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吉林市苏产品生产主要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上,各家各户的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用药、施肥情况、有害生物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控制、采收期的掌握等都无法统一。尤其是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不符合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要求。而且散户的种植面积小,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有限,其盈利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市场只要稍一波动就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2.4 品牌意识薄弱、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产业发展受阻
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作为苏产品的原产地,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自然垄断性,这种优势是苏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市场上很多非本地的苏产品正在以“一拉溪镇”的名义销售,产品品质、口感都达不到水平,严重影响了一拉溪镇苏产品的声誉。事实上由于对传统农业认识的局限性、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创建的特殊性的认识不足,农民、当地政府和农业企业都不同程度缺乏长远意识和品牌眼光,至今没有对“一拉溪镇”苏产品进行产地注册。导致一拉溪镇的苏产品虽然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利润偏低,没有价格优势。
同时吉林市苏产品企业分散、无组织的状态,导致苏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为了争夺客户,企业竞相降价倾销,最后致使产品价格因轮番降价而接近甚至低于其生产成本,仅靠出口退税维持经营,企业收入增长滞缓,在价格竞争中难以实现优胜劣汰,也严重阻碍了苏产业的升级发展。[4]
2.5 市场推广不力、销售渠道单一
吉林市苏产品质量好,每年韩国进口的苏子50%以上都来自吉林市,是吉林市苏产品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虽然韩国市场对苏产品的需求一直呈稳步增长,但是单一市场风险大、回旋余地小,一旦进口国家限制就要遭受重大损失。而且近年来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对苏产品也有很大需求。目前,吉林市苏产品龙头企业浩江农产品开发公司的经营对发展苏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但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有限,对于吉林市苏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3 扩大吉林市苏产业出口的对策及建议
3.1 政府加快制定苏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进程
政府从意识上要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强烈愿望,尽力健全国家对苏产品的一系列标准。国家质检机构可以在参考国外苏产品标准的基础上来制定我国苏产品种植、加工和出口的技术标准。如针对苏子叶产品,可以从叶片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以及杂质的多少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行业质量分析,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评定,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产品的等级。这样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整个苏子产品行业有了统一。
3.2 组建吉林市苏产业协会
由“竞争”走向“联合”将成为苏产业遏止价格下跌的一种必然选择,企业间的合作是对抗市场价格下跌的一种有效措施。应该建立以苏子产品协会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在对价格进行有效的调节的基础上,还可以起到维护种植户、企业和行业经济利益,为会员提供各种服务的作用。[5]
协会应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为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苏子产品产业化发展服务。
3.3 实行集约化生产、有效保护原产地
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产地内众多企业发展的公共资源[6]。建议对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的苏子产品实施原产地保护,通过原产地标识注册,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将吉林市永吉县一拉溪镇的苏产品种植者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有统一管理的合作式生产,共享一拉溪镇的产地资源,提高企业的效益,推动一拉溪镇苏子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3.4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当地政府要对苏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予以重视,切实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如增加信贷额度、减免注册、评估、检验检疫、备案等项目费用支出,通过补贴展位费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对于企业进口的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适当实行减免税政策。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加快企业发展。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速苏产品的产业升级,一是积极培育苏子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增加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建成苏子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工厂化苏子出口创汇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品种开发步伐,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及对接,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种;三是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四是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加大产品推介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7],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和固定的消费群体,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在苏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8]。
3.5 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多元化的市场
对企业来讲,产品推广和销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在国内种植苏子的不多,主要是用作高级蔬菜出口日本和韩国,销售渠道很窄,制约了苏产业的发展。为此要真正认识到多元化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强化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国内外信息的收集、筛选和跟踪。在守住已经占领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后续市场的开发。
[1] 丁乡.发展紫苏产业正当时[J].北京农业,2006(6).
[2] 彭小平,熊劲松.我国紫苏产业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3] 隋文环,路非,廉冠臣等.扩大苏子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检验检疫,2012(3).
[4] 马瑛,管淑侠.创新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社会科学战线,2008(06).
[5] 栗进朝,郜俊红.行业协会在美国农业中的作用及启示[J].农业科技通讯,2010(05).
[6] 阎庆华.论农产品品牌建设[J].市场研究,2012(1).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蔬菜,2012(5).
[8] 袁仲,杨继远等.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
F272
A
1005-5800(2012)07(a)-231-02
隋文环(1965-),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路非(1962-),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市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