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2012-01-31黄文学
黄文学
(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山东 枣庄 277800)
笔者采用浅刺多针的疗法治疗面瘫,并与常规针刺对照,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枣庄市立医院门诊就诊的面瘫患者98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面神经炎或面瘫诊断[1]标准,均为单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 15~83 岁,平均(45±10)岁;病程 1 d 至 6 个月,平均(23±5)d。未经院外治疗的33例,已治疗的17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 22例;年龄 18~80岁,平均(43±10)岁;病程最短 1 d至5个月,平均(20±5)d。未经院外治疗的34例,已治疗的14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取穴:阳白、攒竹、睛明、上印堂、四白、地仓﹙双侧﹚、颊车﹙双侧﹚、迎香﹙双侧﹚、大迎﹙双侧﹚、人中、口禾髎、承浆、颧髎、翳风、合谷﹙双侧﹚、外关﹙双侧﹚、阳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解溪、太冲﹙双侧﹚,除双侧针刺穴位外,其余穴位均为患侧。有外感者加曲池﹙双侧﹚,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双侧)、太溪﹙双侧﹚、中脘、气海、关元。先取远端穴位,后取面部穴位,常规消毒,均取华佗牌30号1寸的一次性针灸针,以旋推手法刺入2~5 mm。TDP照射患处,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 d。(2)对照组取穴:患侧穴位阳白、四白、下关、地仓、攒竹、颊车、迎香、翳风,双侧穴位合谷、太冲。操作:常规消毒,针刺,平补平泻。TDP照射患处,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 d。
1.3 疗效标准[1]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及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頬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100分。显效:双侧额纹与鼻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稍显无力,颧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4级,鼓腮时口角漏气,进食时齿頬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稍不对称。评分在75分以上。好转:由4~6级经治疗后改善为3级,评分在75~50分之间。无效:经3个月治疗仍停留在5级以上,评分在50分以下。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疗效相当(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疗程与疗效关系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疗效(痊愈和显效病例数)与疗程关系比较(n)
2.3 两组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发生连动现象2例,倒错现象1例,连动倒错0例;对照组连动现象5例,倒错现象3例,连动倒错2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僻”、“口眼歪斜”。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中面部,而致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病位表浅。笔者应用“浅刺多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可以看出,在有效率上和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在缩短疗程和防止连动倒错等后遗症上有明显优势,并且无院外治疗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有过院外治疗的。浅刺针法起源于《内经》“浅內而疾发针,无针良肉,如拔毛状,以取皮痹”,由于“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于络脉”故浅刺以“刺卫出气”激发人体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驱除病邪。浅刺多针进针迅速,极少疼痛,易被患者接受,从整体调节,标本兼顾,能够缩短疗程,双侧同时取穴平衡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连动倒错等后遗症。值得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2] 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C].中华医学会第8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