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止痒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湿疹急性期的临床观察
2012-01-31丁晓平
丁晓平
(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北京 101149)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情反复发作,属皮肤科的疑难病之一。笔者采用金蝉止痒颗粒加西替利嗪治疗260例湿疹患者,同时与200例单用西替利嗪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460例湿疹患者均为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门诊患者,符合湿疹急性期的诊断标准[1],采用单盲、平行、对照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0例,男性150例,女性110例;年龄16~80岁,平均43.22岁。对照组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16~75岁,平均42.3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 mg,每晚1次,外用哈西奈德乳膏,早晚各1次;治疗组加服金蝉止痒颗粒,每次16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初诊当日、用药第7、14、21 d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记录,不到21 d治愈者注明服药日期。
1.3 观察指标 包括瘙痒、红斑、渗出、浸润、苔藓化、角化、脱屑等。各项指标在评估时按4级评分法进行(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
1.4 疗效标准 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治愈:积分下降指数大于95%。显效:积分下降指数为60%~95%。好转:下降指数为20%~59%。无效:积分下降指数不足2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软件。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评分治疗后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湿疹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
2.3 不良反应 金蝉止痒颗粒的不良反应轻微,少数患者出现口干、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停药后可消失。
3 讨 论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中医学认为,湿疹急性期乃因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稽留,以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其治疗应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风湿热的标证表现,又重视脾失健运的根本原因[2]。金蝉止痒颗粒的成分为金银花、栀子、黄芩、苦参、黄柏、龙胆草、白芷、白鲜皮、蛇床子、蝉蜕、连翘、地肤子、地黄、青蒿、广藿香、甘草,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所引起的皮肤瘙痒。本观察提示,金蝉止痒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的使用,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5-731.
[2] 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