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刍议*

2012-01-29刘迎春

关键词:规则情绪家长

刘迎春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最近这几年,组织中的情绪问题逐渐成为了新兴的研究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焦点集中于情绪劳动或者是情绪管理上。情绪劳动是组织成员遵循组织所要求的情绪表达规则,为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达到一定工作目标的过程。在情绪劳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掩饰、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而表现出组织或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情绪。此时,情绪劳动者需要将个人所表达的情绪和组织的情绪表达规则相比较,从而确认自己的情绪表达是否恰当,并在必要时运用各种调节策略来使自己的情绪表达符合组织所要求的表达规则。作为个体在工作中表达情绪所参照的标准,情绪表达规则在情绪劳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研究中,尤其是在教育研究中却鲜有研究者深入地去研究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教师情绪表达规则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引起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情绪表达规则与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一)情绪表达规则内涵及其演变

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情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言语或者诸如表情、姿态等非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有些社会情境中,人们不一定会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人们可能会掩饰、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Ekman和Friesen(1969)用“情绪表达规则”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所期望的情绪的一套规则。[1]人们会根据这套规则,按照社会情境的要求表达出符合需要的情绪表现,而这种外在的情绪表现有时与内部情绪体验是不一致的,同时情绪表达规则是后天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

Ekman和Friesen主要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对情绪表达规则加以界定的。之后,研究者又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在儿童研究领域,Saarni(1984)认为表达规则是“控制表达行为的适宜性,通常用来调节或管理一个人的情感表达行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在儿童时期习得,随着其他社会规则或技能的获得而逐步完善。[2]组织研究领域则在情绪劳动的研究中借鉴了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如Rafaeli和Sutton(1987)认为,在组织领域中情绪表达规则是规定员工在工作场合中表达恰当情绪的规则。[3]

(二)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是规定教师在工作场合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表达恰当情绪的规则。对于这一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受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习俗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习俗抑制了教师对于自己情绪体验的真实表达,这是因为社会期望人们根据工作的需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而表达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在生活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然而,一旦有制度牵扯进来时,教师个人的因素皆被制度化的机能取代,此时教师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思考,而被要求以制度化的方式来伪装感情。如教师在面对学生或家长时,必须表现出认真、了解、稳重、冷静及同理的情绪,以及理性、科学、照顾、客观的态度。这些情绪和态度,隐然形成一套“情绪规则”。凡是违反这套“情绪规则”的情绪表现,诸如疏离、厌恶、防卫等,或者私人的痛苦、失望、害怕、爱情等等,都应极力克制,不宜出现。学校的组织制度,规范了制度下的人们在“哪一种场合应该伪装怎么样的感受,哪一种场合不该伪装怎么样的感受”,这就是组织的“情感规则”。并且学校希望教师能悦纳和接受组织的“情感规则”,将其内化为教师个体思想信念的一部分。

2.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是基于组织和工作目标而定位的

情绪表达规则要求个体根据组织和工作的目标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主要是围绕着组织利益和工作目标的实现,为促进良好的工作交往目标去思考和回应的,这些对于组织和工作目标的达成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较少考虑教师的自我感受。

3.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调节指导作用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尽管是基于组织目标定位,较少考虑教师的感受,但这种规则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应该遵守的规范标准。一旦这种规则为教师所接受,并且内化成教师个人信念的一部分时,教师就会自动自发地按照它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表达适当情绪以及掌控自我形象。这不但有利于组织工作绩效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

二、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内容

根据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任务以及场所,我们将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简要地划分为对待学生的情绪规则、与家长相处的情绪规则、与同事相处的情绪规则、与学校领导相处的情绪规则以及消极感受表达的情绪规则几大类。

(一)对待学生的情绪规则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发挥影响力的基础。对待学生的情绪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系前期的情绪规则

关系前期的情绪规则主要是规范了教师在接触学生初期,为建立信任关系,应如何表达情绪,或建立什么样的情绪氛围的规则。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存在着“信任风险”,由于师生之间尚不了解,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信任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进而产生感情的基础,也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柱石,可以说一个组织只有有了所有成员相互信赖的氛围之后,才能真正地运转起来。因此,如何建立起信任关系是这一时期的中心问题。

这一时期教师在情绪规则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真诚自然。在关系前期,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有相互了解、相互试探的过程。如果教师如间谍般地“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易使学生反感;“大惊小怪”地指责学生的不是,可能也会引发学生的不悦。在适当时机、最适时刻,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这一时期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2)接纳学生。教师应接纳学生真实反应的情绪,不去压制他、任意评论他,并尽力揣摩对方可能的情绪,让学生知道教师也会理解学生,也是与学生站在同一阵线。若是学生违规犯错,教师即使要采取惩处的方式,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虑到学生的“面子”与“自尊心”。(3)善意地展现自己的情绪。善意表明教师是出于好心,或者是为教育对象考虑,或者是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有时需要控制或隐藏自己心底真实感受到的情绪,而以“伪装”的方式进行情绪表现。如教师即使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生气、伤心或忧虑的事情,仍能以平和及鼓舞学生的神情站在讲台之上。

2.关系后期的情绪规则

经过前期的接触后,如果教师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感,学生内心的焦虑或抗拒会逐渐被化解掉,接纳教师的可能性也会逐渐提高。关系后期教师的重点是在信任关系建立后,如何去促成教育目标。这时教师的情绪规则与关系前期基本相同。除此之外,由于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熟识,除了教学以及其他正式的人际交往之外,师生之间的非正式的交往也开始频繁起来。此时最需要注意的是遵守“关系界限”,保持适当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友善”的师生关系 (being friendly),而非朋友的师生关系(being friends)。友善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以教育学生为其主要职责,仍维持并运用其专业权威以顺利达成教育目的,但在其过程当中,则会充分表达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当学生有意见时会倾听,会接纳;当学生碰到生活上的难题时也会给予协助与关怀。而朋友的师生关系则是与学生平起平坐、不分彼此、如朋友般地互动、老师真的变成学生的朋友,这是一种不适当的师生关系。[4]

教师不能和学生在情感关系上过分亲密,过分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教师公正心的维护,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在教学环境变化后(如更换了教师)心理上的不适应。可以说,适当的保持人际距离对师生都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情感表达上要把握好师生交往的场合,要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通过强化职业化的教师形象等方式和学生拉开适当的人际距离。[5]

(二)与家长相处的情绪规则

家长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亲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更加顺利。但也有研究发现,教师最紧绷、最困扰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和学生的接触,而是与成人的接触。[6]很多教师觉得和家长进行接触和沟通比较困难,有的教师认为家长参对自己的教育是一种干扰,对家长持拒绝态度;有的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对家长持轻视态度;有的教师对家长持自卑的心态,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害怕被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家长批评。这都是教师缺乏专业性的一种表现,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还要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以下的情绪规则可供教师参考。

1.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要设身处地接纳对方的感觉,同理心意味着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及无条件地接纳家长,思考对方怎么想,感觉又是如何。当和家长对话时,应让家长有“交心”的感觉,使家长明了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有这一份共识彼此才能诚心诚意的沟通。[7]

2.主动。教师应培养主动与家长接触,并经常联系的习惯,不要等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时,才加以联系,家长每次来学校如果经常和负面事件结合在一起,会造成家长害怕接到老师电话的不良心理。亲师良好的合作关系来自于平时所建立起来的互信基础,而不是在发生事情后才想要进行沟通来化解问题。

3.亲切。很多家长不愿和老师接触,与教师过分严肃的表情有关。教师和家长沟通时,应尽量面带微笑、态度谦和、语气热诚,充分展现出愿意与家长沟通的诚意。待人态度温和,要比攻击性的语言或生气愤怒更有力量,自然而亲切的态度才不致使家长感到不安,进而乐意说出真心话。

4.专注倾听,虚心接受。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通过倾听可以表示出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家长才愿意将其内心所想、所知、所做的缘由告诉老师。对家长的谈话,教师不应打断,如果谈话偏离了主题也应该有技巧地将主题拉回。虚心接受是指身为教师要敞开心胸,将家长的批评视为建议,并配以适当的回应使家长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如点头、微笑等。

5.事实描述,慎选言词。在与家长谈论学生的问题时,应避免情绪性的评语,只针对实际性的问题做事实的描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学校的立场与教师的人格,不必过多地迁就与让步。但在对家长表达的过程中,却必须慎选言词,尽可能避免使用不自然或刻板的教育用语,不能以说教的口气对家长说话,这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当然,过分虚假的客套话也不适宜。

(三)与同事相处的情绪规则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了在封闭的教室王国里“单打独斗”,“自给自足”成了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的状态。这种起源于教室自主的教学文化充满个人主义、孤立、消极的特色,“互不侵犯”成为了教师们交往的最高原则,虽然会因为共同的工作对象或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彼此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竞争。在充满所谓“办公室文化”的教师群体中,以下几点规则有利于教师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1.友好与关爱。人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应该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同事相处,比如微笑、以体贴的方式进行交谈、问候他们,我们会发现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我们。在表达对同事的友好与关爱时,“真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同事生病请假时,教师可以打电话询问病情如何,有没有好转?有没有去看医生?同事情绪低落时,主动加以关心和询问。

2.倾听并适度地回应。倾听是人际沟通的起点,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表明你对他人真正感兴趣,显示你珍视他人的观点,从而有助于真诚的思想交流,提高沟通的质量。倾听不仅是用耳朵专注地听,更要用眼睛观察、用心思去想,倾听要“听得懂”、“听得对”、“听得清楚”。教师在与同事交往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听少说”,并通过点头、规劝、宽心等方式适度回应。

3.信守承诺。信守承诺是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原则。教师若能遵守保密或答应同事的承诺,才能去除交往过程中的畏惧与防卫心理。教师与同事交往中不应随意许下承诺,一旦允诺便需确实遵守与实践,如此,才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4.尊重他人隐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隐私,教师的隐私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与他人无关,与教育教学也没有必然联系。由于教师在学校和班级更多的是以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出现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形象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同事隐私,更不能在其他同事及学生面前谈论同事的隐私。

(四)与学校领导相处的情绪规则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与领导者友好相处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领导者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教师个人绩效的取得以及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大的影响。与其他组织相比,教育系统是一个松散的联结系统,学校组织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虽然互相联结,但却保持各自的独立性。[8]同时学校又是一个双重系统(dual system),即学校组织在教学系统方面具有松散结合的特性,而在行政事务的非教学系统方面,则又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在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相对来说较为松散,不像其他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有较为森严的等级关系。此外,学校领导同时也多兼有教师的身份,大多也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与同事相处的情绪规则同样也是适用于教师处理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但是,毕竟学校领导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同事,在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时,需要注意以下的情绪规则。

1.尊重。这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基本规则,尤其是与领导者相处时,这一规则更是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尊敬的尺度与表达的方式把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往往需要“察言观色”,对于不同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表达情绪的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领导比较平和随意,教师会采取较轻松坦然的情绪表达方式;而有些领导则比较严肃,则希望组织成员采取顺应权威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的方式也会受到双方年龄资质差异的影响。对于年长的领导者,教师当然需要表现得温和、顺服;而如果教师与领导之间年龄相仿,资历相似,则会更多地表现出较为随意,甚至类似于朋友的特点。此外,注意场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领导在非正式的场合可能会对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界限不是非常在意,然而在正式的场合则容不得下属有丝毫的轻慢。

2.注意维护领导者的权威。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很大的社会,正如英国学者彭迈克在《难以捉摸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的,在中国文化下,当权者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因此该文化肯定会强调下属的顺从。这种精神自很早的家庭生活即开始培养,好孩子的标准就是立即、准确和完全的服从。这种倾向反映在组织生活中,即是毫不勉强地顺应上级。[9]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不少学校领导者的威权意识相对还比较浓厚,而且中国又是一个注重“面子”的社会,学校领导者往往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考验教师对自己是否尊重的重要“指标”。比如领导有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确有纠正的必要,最好寻找一个不至于使领导难堪的方式。

3.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支持领导的工作是作为下属应尽的职责,但学校领导毕竟不是“完人”,也有犯错误或者和教师发生冲突的时候。彭麦克指出,中国人在冲突处理上,认为任何种类的争端都会招来混乱,所以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抗;而中国人在情绪体验和表达上,对于能激起感情的事件反应不强烈,因而在表现情绪时比西方人明显温和。有时组织中的成员会压抑心中对上司的不愉快感受,不敢表达出来;同时会尽力避免与上司起冲突。而对于领导的不满则往往通过私下发牢骚的方式加以表达。我们觉得这是不足取的做法。教师应勇于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一定要注意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一定要心平气和,以清晰、准确、完整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尽力争取领导者领会、同意、支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学会以含蓄的、委婉的方式说服领导,毕竟,这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风格。

(五)消极感受表达的情绪规则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感受。由于教师自身的情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从而在不断地感染着自己。”[10]教师的消极感受如果表现不当的话,不但会损害个人形象,更会影响教育成效。而且教室中的活动进行是复杂多样又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很难停下来思索,而必须“公开地”做“即刻的”反应,教师在表达消极感受方面更需要学习合适的情绪表达规则,加强修养。

1.面对愤怒的情绪。当被攻击或意见被否定的时候,人常会愤怒激动,因此须先自我觉察,坦然承认自己处于愤怒激动状态,提醒自己延缓行动,然后做几次深呼吸,放松练习,等到情绪稳定后再做分析与检讨,想出较佳的策略处理。[11]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下,教师应尽量闭上嘴巴:因为人们在盛怒的时候,很容易说过头的话刺伤人。[12]

2.面对挫折的情绪。教师应打破“挫折是因为我无能”的惯性思考,挫折让人沮丧,但这并表示你就是一个彻底糟糕的人或是全然失败的人,这只是证明你是一个还需要学习的人,接纳失败的我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则。另外,教师在面对挫折情绪低落时,不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而将学生作为自己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

3.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将压力想成是激励自我成长的原动力,但是如果压力太大,就应寻求适当的释放,不过这种压力的释放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如通过音乐、艺术升华,或以运动等正当娱乐抖落负面情绪。同时要检讨自己是否太过于患得患失,可将不必要的顾虑去除,切勿追求完美。[11]对于不可避免的压力,要能够坦然面对问题,且通过加强自己的能力或寻求相关社会资源帮助去积极解决问题。

三、结 语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较高负荷的情绪劳动。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限定了教师在工作场景中情绪表达的方式与行为。因此,教师能否熟悉并掌握教师的情绪规则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取得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对于组织中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还没有看到比较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在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条例等规范中,虽然也有一些与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相关的表述,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地从情绪规则的范畴内将其加以界定,以后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尽管教师也大体了解作为一个职业人在情绪表达规则上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入地对其加以理解与认同,那么情绪表达规则也未必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内化的程度才是真正影响教师情绪劳动质量的关键。后续的研究不单单是探讨和制定所谓的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教师习得这些规则,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

[1]Ekman P,Friesen W.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and coding[J].Semiotica,1969,1:49-98.

[2]Saarni C.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s attempt to monitor their expressive behavior[J].Child Development,1984,55:504-1513.

[3]Rafaeli A,Sutton R I.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part of the work ro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1):23-27.

[4]梁瑞安.班级经营 A 到 Z[J].研习咨询,1998,15(2):81-95.

[5]钟晨音.师生人际距离的意义及其控制[J].天津教育,2004(7-8):58-59.

[6]Nias J.Thinking about feeling:the emotions in teaching[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26(3):293.

[7]王淑俐.亲师沟通(一):亲师间为什么难以启齿?[J].师友,1994(321):24-29.

[8]Weick K E.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1-19.

[9]彭迈克.难以捉摸的中国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倩阳.教师的课堂情绪和教学效果浅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73-75.

[11]曹月珍.谈教师的情绪管理[J].台湾教育,1997(559):42-45.

[12]徐大伟.别让生气发飚:谈如何有效管理生气情绪[J].校园e时代,2003(5):35-43.

猜你喜欢

规则情绪家长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