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的CT分析(附48例)
2012-01-29王志辉粟浩
王志辉 粟浩
(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漯河 462600)
脑转移瘤临床较常见,以中老年人多见。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8例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规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能力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30~72岁,平均53.2岁,临床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局部神经系统症状及癫痫发作等症状。其中41例CT检查前已有原发肿瘤病史,8例CT检查后才查出原发灶,转移灶源于肺癌21例,鼻咽癌9例,乳腺癌8例,胃肠道肿瘤6例,肝癌3例,恶葡1例。
1.2 方法
使用PHILIPS公司第三代螺旋CT扫描机,常规以OML为基线横断扫描,层厚10mm,层距100mm,部分病例用5mm.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外周静脉60%优维显(60~100)mL。
2 结果
48例中多发病灶者31例,单发者17例,病变位幕上41例,位于幕下7例,共检出124个转移灶,其中额部28个,顶部57个,颞部27个,枕部9个,小脑3个,幕上病灶以皮层及灰白质交界区多见。病灶多呈圆形、类圆形,稍低密度灶65个,等密度灶10个,密度不均34个,稍高密度灶8个,囊状低密度7个。较大者常坏死囊变,并可见瘤内卒中,囊壁不规则,有壁结节强化。增强扫描后单纯环状强化21例,结节状强化9例,混合强化18例,病灶境界清楚,周围均环以不同程度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效应较明显,使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偏移,其中轻度12例,中度9例,重度27例,重度中线结构移位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灶17例,3例幕下转移均有四脑室受压移位及梗阻性脑积水。
3 讨论
(1)脑转移占全部脑肿瘤的13.5%~37.5%[1],多发生于幕上脑皮质或灰白质交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少数见于小脑及丘脑[2]。这种分布特点与与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有关,且大脑皮层的血供丰富。原发瘤以肺癌最常见,其次为乳腺癌、肾癌等,其转移途径有[3]:血行转移,直接浸润,淋巴转移。本组病例肺癌21例,占43.75%。
(2)脑转移瘤多为边界清楚的实性结节,大多为多发,单发者多较大,较大者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少见钙化,瘤周水肿常有广泛性水肿,呈指状消肿,常累及脑白质而灰质及胼胝体较少侵犯。水肿范围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中重度居多,常有“小病灶,大水肿”征象。但需注意位于幕下小脑的转移瘤瘤周水肿多轻微或不明显,这可能与小脑解剖结构有关[4]。CT显示转移瘤为大小不等、多发低密度圆形、类圆形结节影,部分可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偶见壁结节。这与肿瘤的细胞成分、血供情况、坏死囊变程度及是否出血、钙化有关[5]。增强扫描转移瘤大多明显强化,不同形式的强化并存,可呈均质、混杂或环形增强,CT能清楚显示转移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特别是对等密度病灶。增强对进一步确诊脑转移瘤且有重要价值。
(3)总结脑转移瘤的CT特征:①颅内常为多发病灶;②肿瘤平扫多呈小类圆形低或等密度病灶;③增强扫描瘤体多明显强化,呈环状、结节状及混合强化影;④瘤周明显水肿,呈指状水肿,“小病灶大水肿”的CT表现是脑转移瘤较特征性改变,占位效应明显;⑤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原发恶性肿瘤存在;⑥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灰白质交界处。
(4)典型脑转移瘤 据上述特点常能确诊,但不典型病例应注意鉴别:①多发性或单发性脑脓肿,脑脓肿呈薄壁环形强化,但其壁较光滑,厚薄均匀,周围水肿范围不大,无指压迹,常有感染病史,无原发肿瘤病史,可伴有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内的炎性播散;如多个脓腔融合或环形灶内含有气体,为脓肿特征表现。②多发性脑梗死灶,根据其无或仅有轻微占位征象,强化不明显或脑回样强化可鉴别。③胶质瘤多见于脑深部,可发生于脑内任何区域,呈弥漫性浸润,灶周水肿较轻,瘤体大,常可见壁结节,且常有钙化,其发病年龄较轻,病程相对较长,强化环厚薄不均、不规则或不完整,边缘常不清,分叶多见。④脑膜瘤瘤体常与颅骨内板广泛相连,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改变,灶周水肿轻或无。
[1]吴承运,鲍修凤.脑转移瘤142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1):7.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98.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111.
[4]杨洲,周建忠.120例脑转移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2):84.
[5]陈星荣.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