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世代”中小学校园电视德育功能探究

2012-01-29秦红兵朱爱飞周琼花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6期
关键词:Z世代生活化校园

秦红兵 朱爱飞 周琼花

“Z世代”中小学校园电视德育功能探究

秦红兵 朱爱飞 周琼花

根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中等教育阶段共有97 230所学校,初等教育阶段共有463 635所学校。目前,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台的数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全国中小学拥有校园电视台的总量应远远超过上述数字。 据此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校园电视台总量巨大,数量惊人,并且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校园电视台总量将进一步膨胀。随着我国中小学生出生时间全面进入 “Z世代”(Generation Z,1985年后出生),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以及思想行为较“X世代”(20世纪70年代出生)相比,有了很大区别,如何结合学生的特征更大地发挥校园电视台的德育作用,以提高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效益,将是值得学校和我们校园电视台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校园电视台在中小学校的教学、思想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园宽带网的普及,很多中小学校出现了以校园网代替校园电视台的现象,使得校园电视台设备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国内,虽有部分中小学校关注校园电视台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但大多拘泥于形式,偏“教”轻“德”。总的来讲,多数校园电视台还停留在作为学校舆论宣传工具的阶段上,扮演着学校的“喉舌”,或作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制作节目还是以教师为主,或者仅有少数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窄,校园电视台未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电视台。而利用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停留在陶冶情操、营造氛围的层面上,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少数校园电视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是对少数学生进行了参与式教育。

二、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

三、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但在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也有很多学校,在学生德育上花了很大力气,但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空洞说教、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的问题,难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或是单纯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校电视台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应充分探索新的德育途径。

(1)校园电视台教师开设影视媒体等校本课程。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德育的范围,校园电视台教师以往局限于指导学生具体拍摄,很少走进课堂,一方面自身的地位无法提高,另一方面学生毫无收获。在很多学校执行绩效考核制的今天,如何提高校园电视台专职教师的积极性,是我们很多电教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校园电视台的教师先后开设经典影视赏析、摄影技术、影视动画制作、电视编导等校本研究性课程,将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从最初的赏析课开始,以学生感兴趣的励志片讲解为主,到学生主动获取如何制作电视的技术,教师将德育思想贯穿在影片讲解中,避免了以往统一播放时效率的低下。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和求知欲望后,相继开设上面的校本课程,从课堂上观看各类励志片,到自己学会编导策划各类教育短片,寓教于行动,寓德于生活。

(2)校园电视台校企合作公司化运行机制探索。从历史传统上看,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因为传统定位问题,一直围绕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德育主题也以学校发生的感人事迹为主,与社会接触较少,而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入社会,对社会的新鲜事、感人事更为关注。如何将德育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可以尝试与当地县市电视台教育频道整合,选派学生在暑假期间去电视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在电视台学习,专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学到的技能带回学校,制作更贴近学生的育人节目,又可为电视台提供一定的视频素材,寓德育于学习生活。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间接地通过行为示范、以身示教,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的渗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未来趋势和思考

校园电视台的基本功能是濡化(encul-turation)育人功能,是间接育人功能。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价值,是辈际之间信仰传承的过程,它有着网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一辈人通过指示、引导甚至强迫等方法,使青少年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如何改变人们的德育观念、如何改进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电视台从“管教式”德育发展到“生活化”德育阶段后,将处于一个停留融合期。针对目前“Z世代”人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日常行为与以往有很大区别的特点,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将趋向于以下两点:

(1)个性化德育与学生自我渗透相结合。个性化教育,不管是教学方面,还是德育方面,都是当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一个方向,旨在提升学生禀异的天赋并促使其更好地发展。它有两个前提:第一,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青少年学生在参与校园电视台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彰显个性,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们都应当积极鼓励,给予引导,用个性带动群体,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第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个性化德育先行人群中,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人,是有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的人,鼓励德育渗透能力较好地学生个体走上银屏,现身说教,以点带面。

(2)大众化德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大众化德育,不仅表现为学生接受群体比较多,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接受德育形式的多样化上,以及学生接受效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Z世代”人身上往往带有许多装备:移动电话,MP3,PSP游戏机等,行走靠滑板,上网用无线。学生有很多共同的特性,所以在利用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不拘一格育人才。通过拍摄访谈,了解该类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校园电视节目的内容,以情感为动力,激起受教育者的道德兴趣,唤起他们内心的认同和共鸣,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使之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因为德育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中小学校园电视台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基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美术学科应用的研究,更是很好的育人场所。近两年来,我国校园电视技术发展较快,从单向控制到双向控制,都是以闭路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它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多项功能,能够给学校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德育形式的生活化。实践证明,中小学校园电视台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只要我们对校园电视的功能特点有了详尽的了解,运用现代化手段,适应新课改环境下学生德育渗透的需要,优化校园德育渗透方式,提高德育渗透效益,相信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在“Z世代”也可为学校德育撑起一片多彩的天空。

[1] 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 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珠珠,刘美凤,张敬涛,朱广艳.关于“空中课堂”的调查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9.

[4] 任金州,高波.电视摄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5] 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 印兴娣.略谈校园电视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6):118-120.

[7] 杨锋.校园电视与高校德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2,4.

[8] 徐涛.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 鲁红艳.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2001,4.

2011-07-01

秦红兵,本科,中教一级。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自2002年秋小学品德新教材在全国3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试行以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学校德育的有关概念、实施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东北师范大学刘洋教授指出:所谓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内容要把握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的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活动。学校德育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仅靠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德育发展需要的,而校园电视台以视为主,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可以体现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控制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正确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企及的优势。所以,学校电视台不能仅仅局限于播放一些励志片,或进行简单的电视节目制作播放,而要扩大德育概念。在方向和策略上,要求德育要以生活为起点,要利用手中的相机和DV在生活中进行录制,最终画面要回到生活,回到校园,其目的是引领生活、培育理性的道德思维,以关爱生命、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为主要任务,以陶情养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深化电视德育的内涵概念。

利用校园电视开展德育生活化工作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管教式(视)”德育。管教式德育,又称为管教“视”德育,最初以教师播放学校校规校纪视频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式接收状态,看着单一的画面,几乎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效率低下。而学校电视台工作者也基本以完成领导任务为目标,主动参与性不强。目前,这种电视德育方式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被逐步取代。

(2)“引(音)导式”德育。随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比,部分学校电视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校园电视台教师开始带领一些学生制作校园节目。与“管教式”德育相比,教师参与性有所提高,但德育仍然拘泥于形式,学生在参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基本以选拔个别学生配音为主,从前台转到后台,学生思想的改变以校园教师节目导向为主,我们可称为“引导式”德育。而在这类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配音解说占据了一定的分量,所以又戏称为“音导式”德育。

(3)“参(唱)与式”德育。社会和学校的变迁,必然带动学校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小学生文艺活动增多,各类歌咏比赛、红歌比赛、朗诵比赛、诗歌话剧等活动,也催生了校园电视的多彩性,校园电视台开始拍摄制作学生类节目,学生成为画面的主人,从后台又进一步转为前台。因为该类节目以学生说唱为主,所以我们一般称其为“参(唱)与式”德育,在该类德育方式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

(4)“生活(火)式”德育。在中小学实现德育,最高层面是生活化的德育,而校园电视台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代中小学生基本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较上代人都有所提高,各类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校园电视台中开始出现学生小记者的身影,学生由被采访对象变成了采访者,由银屏走向生活,他们开始用相机和DV记录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制作属于自己的德育类节目,互动式参与。校园电视台传播中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和彰显个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某种满足感,使青少年学生无论从认知上还是行为上,都愿意接受并自觉内化。因而,校园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另一个课堂、另一种生活。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校园电视台逐渐成为众多学校采用的德育方式。

猜你喜欢

Z世代生活化校园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中国“Z世代”:花得多担忧少
截留“Z世代”
快手收购A站听老铁讲述“Z世代”的故事
什么是“Z世代”(答读者问)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