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几个关键

2012-01-29陈小辉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状语

陈小辉

一、明确考纲,有的放矢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不出现冷僻、艰深、晦涩的题目,所以复习时必须严格控制难度。可见,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大特点就是基础性。纵观历年考题,所给出的文段中可能出现个别难点,但作为考点设题的一定是基础知识,基本不会出现对生僻字进行考查的现象。另外,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也相对稳定,主要是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等,抓住这点,也就把握住了文言复习的线索和方向。

二、提高兴趣,因势利导

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不去参与讨论分析,又怎么会有良好的复习效果呢?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

三、巧用教材,以点带面

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来说,只有课本才是万变不离之宗。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就是基础知识。而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复习范本的,则是学习了两年的课本。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高考往往选取核心知识作为考查内容,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复习文言文时回归课本,夯实基本功,尤为重要。

也许很多学生对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不太重视,毕竟任何考试都不可能选出课本原文进行考查,而且高三时间紧张,语文复习所用时间多,见效远不如数理化明显,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复习学过的课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熟读经典课文,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由此让学生了解一文言传记及游记的写法,特别是文章里如何记事、抒情、议论等,也让学生了解古代一些文化知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以重点课文为点,以此“点”带出文言知识这“面”,归纳梳理,则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比如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重要归纳“以”的用法:

例:1.以勇气闻于诸侯(凭)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4.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来)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把)。

此外,“以”字在其他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例子让学生自主归纳,以作业带动复习。复习时切忌篇篇俱到,在时间紧促的高三复习中,突出重点篇目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四、专项突破,化繁为简

文言文知识模块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断句,翻译等。

120个实词,18个虚词在梳理归纳后可以印发成资料给学生,化整为零,让学生每天背诵3-5个词的翻译,利用课前5分钟检查或解析。这一点可以和教材复习同步,相辅相成。这些基本积累是学生解题的 “源头活水”,应不折不扣地掌握。

词类活用的现象纷繁复杂,再加上学生语法知识的贫乏,更加深了其理解的难度。必须加以概括,从中找出规律,做到“授之以渔”。

下面重点举例“名词用作状语”突破技巧: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用船)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过秦论》)(如客人)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难点解析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①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②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相如廷叱之”,“相如”作全句的主语,“廷”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向上)

五、把握命题趋势,掌握解题技巧

从近四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测试材料多是叙事类文体——人物传记,且都出自史传类著作《二十四史》;但在稳定中呈现多样化趋势,一些非史传类著作,如先秦诸子散文、唐代散文、明代散文、清代小说等开始出现,涉及人物传奇、游记、政论、文论等多种样式,多是名家名篇,内容多以叙事为主,叙议结合,大致可概括为人物故事类、山水游记类和说理类,这些作品可读性强、利于测试兼具教化功能。备考时,在重点把握《二十四史》的基础上,要兼顾先秦诸子散文和各朝代的名家大作,加强文言文阅读。从答案编制来看,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从考查形式来看,稳中有变,但仍以选择和翻译为主。选择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约在0.4—0.6之间,翻译题难度系数在0.3—0.5之间,稍有难度。从命题趋势看,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的分值会有所增加,但难度会降低,这不但符合考纲的规定,而且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今后文言文测试材料的选用,也将会更加多样,更有新意,但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对学生的古文阅读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把握了这个命题趋向后,复习将更有针对性,此外再熟悉几个判断实词技巧,可以使解题更快捷准确。如:

①紧扣选文,课内寻根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虽注重理解,但兼顾课本。2010年福建卷文言文第一题的C项“遂大困,寻死富阳”中的“寻”作为“不久”的意项在《归去来兮辞》、《陈情表》中都出现过,分别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还有很多的高考实词,都可以到教材中究其根源。在复习教材时,必须熟练掌握重点实词所在的典型语句及其意义,而且要做好梳理,这样,在理解实词时,可先搜寻相关的知识储备,结合所考查的实词,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去联想,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②分析语法,判别词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句子语法结构,可以为我们推断词性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时间处所名词等充当。如“项王军霸上”《鸿门宴》中“项王”是人名,作主语,“霸上”是地点,作宾语,都不可能活用,那么可以断定“军”应该活用作动词,作谓语。因此在理解实词时,可以把判断词性放在第一步,排除个别选项,这样就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③寻找对称,以彼推此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不少,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进行词性、词义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2009年浙江卷A选项“虽尤物不足以为病”和原文中的“虽微物足以为乐”,两句的语义是相反的。所以“病”和“乐”也是词义相反,由此可推知“病”有“忧虑,烦闷”之义。语言对称,结构并列,形成了文言的形式之美,也为我们的理解送来了轻便之舟,适时俯仰,会有所获。

④联系语境,代入判断

文言文中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实词的意义具有确定性,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某一实词的含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需要同学们有一双慧眼,一个睿脑,双管齐下,定能取舍成功。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状语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状语从句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