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备教策略

2012-01-29王文娟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易水寒荆轲赏析

周 健 王文娟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选文 《荆轲刺秦王》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荆轲的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注意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以更好地全面地把握文本。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目标:1.赏析重点语段“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和“秦廷行刺”的动作描写。2.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进行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荆轲的侠士行为。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语段“易水送别”的场面描写和“秦廷行刺”的动作描写。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进行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荆轲的侠士行为。

三、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教学导入

问题设计1:(师背诵“易水送别”一段)老师背诵的是哪个情节?问题设计2: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情节有哪些?问题设计3:在这些情节中老师认为“易水送别”这一段非常精彩,这一段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问题明确1:易水送别。问题明确2:狼烟四起、义士请缨、易水送别、秦廷行刺、壮士殒命。(或: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或: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易水送别)、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而笑)、荆轲被斩。问题明确3:悲凉、感伤、悲壮。

(二)赏析“易水送别”

问题设计1: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悲壮”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问题设计2:本段是怎样来写音乐的?有何妙用?问题设计3:“变徵之声”“慷慨羽声”“徵、羽”是古时音乐声调的分类,其声调如何?

问题明确1:师引导学生本着这样的思路:在何地送?环境如何?送谁?都谁来送?送别者衣着、肖像怎样?送别时心情如何?此情此景适合什么样的音乐?文中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有何妙处?(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来回答)

环境——通过环境来写其悲壮。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句中“萧萧”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诗还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寒”一语双关,表面上写天气的寒冷,点明了时间、环境。实则写人物内心的凄楚、悲壮。整句话,暗示时间为秋季,渲染了一种萧索、悲凉、肃杀的氛围。另外,诗句中带有“寒”字的有很多,与本诗句作对比。表现自然环境之寒冷——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唐代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语双关,既写自然,也暗含心境——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地点——送别地点选择在“易水之上”。以水浩浩荡荡流逝一去不返之状来暗指荆轲此去的一去不复返。“水”的这一特点,还能从其它诗句中找到佐证。如孔子《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就很好地表现出了古人写水的这一寓意。

人物肖像——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集体穿白色的衣服,风俗上往往是祭拜死者。在此的用意是“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如“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师可拓展岳飞《满江红》进行阅读分析。

音乐——回顾发生在汉朝的“垓下之围”那段历史,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威力。

项羽和刘邦两军交战于垓下时,项羽军被包围,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刘邦的大将军韩信为瓦解对方的军心,就叫士兵们唱起了楚歌,因为楚兵大部分离家已久,早就厌倦了连年征战的日子。听到有人唱起了故乡歌曲,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项羽看大势已去,无计可施,对他的爱妾虞姬唱出千古名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歌或许动摇人心,但此歌一出,方才尽泄项羽途穷气短、回天无力的心机。于是虞姬回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后来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亦拔剑自刎。

问题明确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问题明确 3:“徵声”悲凉,“羽声”激愤。唱出生离死别的苦情,为整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悲凉激愤充溢于每个送别者的心中,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相互感染,如风水相激,令人悲恸交加,涕泗横流。易水送别乃一首悲壮的赞歌。

师要求学生们带着理解和敬仰再读此段。一生诵读,其余生以桌为筑,敲击唱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师总结过渡:秋风瑟瑟,易水汤汤,荆轲高歌驾车绝尘而去,此一去结果如何?我们从以下文段中来寻找答案——13—17段。

(三)赏析“秦廷行刺”

问题设计1:作者在文本13—17段中,设置了几个环节?问题设计2:在这几个环节中,哪个环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问题设计3: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呢?

问题明确1:武阳振恐、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而笑。问题明确2:廷刺秦王,写出了场面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问题明确3: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来展现的。其中动作描写中一些动词用的好,层次分明。如荆轲的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把、持、揕”表明荆轲的机智、敏捷;“逐、提”表明荆轲的勇武,虽主动进攻未遂,但仍进行最后一刺,努力顽强并执着。秦王的动作:“惊—引—起—拔—走—击”。“惊”表明其惊慌失措;“拔、走、击”表明其机智,由慌乱转为有效反击。侧面描写中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 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直接的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写出了刺杀场面的紧张与激烈,但不管是写廷刺秦王的惊心动魄,还是写易水送别的悲壮凄美,作者只是想要借此突现荆轲重义轻生、舍身为国、临危不乱、威武壮烈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

(四)拓展迁移 自主探究

问题设计1:荆轲用自己的行为,演绎了一段传奇,完成了凄美的谢幕。对荆轲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问题设计2:赏析这两大情节,我们感受到了送别的悲壮,行为的激烈,场面的惊心动魄。作为文言叙事散文,本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明确1:侠士、勇士、斗士、武士言之成理即可。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历史上有些人持否定态度。如北宋的苏洵非议荆轲之行就认为:“始速祸焉”。朱熹也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问题明确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侧面描写。

(五)学以致用 写作提升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尽量依照原文,并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结,再现情境,150字左右。问题明确:生展示成果,师生评价。师展示下水例文:

西风萧瑟,苍穹阴沉,荆轲在易水边驻足,撩起白衣裳摆,长叹一声,高声道,渐离呢?咱们再饮一回!没有回答,取而代之是苍凉的筑声,高渐离盘膝坐在人群背后,闭眼击筑,竟似痴了一般。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翻身上马,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猜你喜欢

易水寒荆轲赏析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我们的青春在不同的世界里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刘义马小小说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