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为乱花迷人眼,没蹄浅草总关情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2012-08-20王荷富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教师

王荷富

多年来,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学习科目增多,课程难度增加,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随之下降。很多老师苦心孤诣,多方探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绩特别是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成绩的方法,但很少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小学在农村(指县城以外的集镇和乡村)绝大多数是分开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极少,中小学各自为政,不相往来,更谈不上教学研究与交流。初中教师对小学的语文教学缺乏了解,对小学毕业生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更缺乏关注。就像一辆新车没磨合好会影响正常使用一样,学生进入初中后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平稳的过渡,必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须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综述如后,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关注小学教学内容开始加强衔接意识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虽然有模式可以探讨,但重点应放在加强教师的衔接意识上。初中教师大多没有意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处于同一系统之中,更没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同样,语文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也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存在。通读人教版五、六年级教材,我们会发现很多课程资源: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聪明而又坚强的小英子早已出现在《窃读记》和《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因年代和地域隔阂让学生不容易接纳的贝多芬早已在《月光曲》中展示了美好的心灵;《三克镭》则为七年级学生理解居里夫人《我的信念》一文提供了背景资料;而《贝壳》原文竟出现在第十册的“积累·运用”中(该文与小学课文相比还有一处讹误:“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小学课文中是“自成一圈”,不知初中教师是怎样解释“自我一圈”的)。再如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该单元是描绘、表现大自然魅力的诗文,其教学内容有赞美时令的,有表现独特地域之美的,有借物咏怀的,而六年级语文教材《桂林山水》、《第一场雪》、《墨梅》、《卜算子·咏梅》等篇目,在题材、写法和风格上,二者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教授这些内容时,如果指导、启发学生联系五、六年级教材相关的篇目和内容那就方便多了。联系旧知启发新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用学到的新知来反刍旧知,又会产生融会贯通之感。文言文已出现在六年级,只是要求不同,比如:“何不试之以足”,六年级要求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七年级则要求知道是如何倒装的。

前年,本地小学已改用苏教版教材,通观苏教版小学教材,不难发现该教材与人教版初中教材有更多的重叠,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列举如下:

除了以上课文,还有很多篇目与初中课文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说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但教材毕竟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在小学学过的很多知识内容学生并未深入理解,积累在脑海中,现在老师重新提出来,稍加点化,学生就能达到顿悟的效果。新老师在学生心中高高在上的感觉消失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了。《紫藤萝瀑布》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宗璞用紫藤萝色彩的淡雅形容香气的淡雅,以紫藤萝的淡紫色给人的视觉愉悦激发读者产生美妙的嗅觉联想。但是要让七年级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这种联想,理解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法,并非易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苏教版五年级(下)《月光启蒙》中的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的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芬芳的音韵。”“嗓音”和“音韵”是用来听的,作者为何要用“甜甜”和“芬芳”这两个表现嗅觉的词语来形容呢?老师稍加点化,学生就不难产生对妈妈的吟唱那美妙而又幸福感觉的联想。进而对新课产生顿悟,加深对这一特殊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苏教版小学教材没有文言文教学,这也是初中教师不可不了解的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小学段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找七年级学生收集,还能顺便了解一下小学生对文本圈点批注的情况。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到小学课堂听课,切身感受小学课堂教学的状况。还可安排教师转换角色,带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到小学去上课,去体会其中滋味。能否自觉深入地去做这一切,努力提高衔接意识,是能否搞好衔接教学的前提。

二、从学业调查入手,全面掌握小学毕业生在学习方法、习惯、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衔接教学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由于目前农村中小学特殊的教学状况,小学毕业生学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困生所占比例较高。莫为乱花迷人眼,没蹄浅草总关情。能否准确了解并把握农村小学毕业生学业完成的真实状况,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等层面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点而不是以七至九年级学段课标要求为基点开始初中语文教学,才是能否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语文学科的螺旋形上升的知识体系不同于数学等学科的线形知识体系。线形体系的知识链条一旦断裂,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无法继续,课堂教学中可以直观的察觉到,而语文这种螺旋形知识体系就使教师不易直观地察觉。七年级教师如不进行调查分析,对小学毕业生学业水平状况是很难把握的。因此,七年级入学之初,教师须从学业调查入手,全面掌握小学毕业生在学习方法、习惯、能力方面的差异。

调查可以采取试卷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试卷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调查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阅读中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中的表情达意能力,对小学毕业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一次可作量化性操作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的结果要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调查问卷可从学习兴趣、方法、习惯以及课外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调查,调查结果可以辅助调查试卷以形成较全面的结论。

基于调查的结论(比如: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情感、心理不稳定;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高;思维侧重直观性、形象性,联想、想象力丰富,抽象、逻辑思维很差,不善于推理归纳、举一反三;在综合性实践、文本与生活联系的情感体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严重缺失等情况),教师就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该计划中应包含“教”与“学”的方法的衔接。其一,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注重与旧知的衔接。在教学新知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抓住文本间知识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其二,循序渐进地进行学法指导。由于到了中学,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因此,学生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逐渐使学生过渡到不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也能自觉预习。并引导他们主动质疑,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接下来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温故知新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巩固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采取口诵、默写、互测、做练习等方式,弄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探寻克服遗忘的方法。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积累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指导他们及时将平时作业、练习和测试中技巧性强的典型的题目收集起来,便于复习,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关注学生心理,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巩固教学衔接的成果。

七年级的教师大多是从九年级回头的,可能还陶醉在教毕业班的荣耀中,把七年级学生当高一学生教也未可知。对学生缺乏了解,对学生心理处于过渡期更缺乏了解。语文教师每天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过一两节课,学生得不到像小学教师那样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开学之初,很多学生仍沉浸在小学的学习状态中,对中小学学生学习状况及心理特征的差异缺乏了解,更不清楚他们将要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特别是学习心理辅导尤为迫切。对个别学生还要做好“断奶期”的心理安抚,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语文教师要开设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了解并逐步喜爱上初中语文课。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过去,尊重他们过去的老师,尊重他们已经认知的一切。要经常让他们说说小学的语文老师,说说背过的诗文,说说写过的作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孩子真正的朋友,也是巩固衔接教学成果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