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知·致思·致能
——谈高职教育“三致”课程目标

2012-01-29□张

职教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课程目标逻辑

□张 健

致知·致思·致能
——谈高职教育“三致”课程目标

□张 健

“课程目标就是我们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徐国庆)严格地说,“三致”课程目标并非高职教育的专利,而是为所有教育所共有。

1.致知。“致知”是基础性目标。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精神产物,它是思想与逻辑相结合演绎而成的符号化系统,是经过精密的逻辑处理得到精心阐释的理论形态。它是人类认识的结晶,优秀文明的根基,社会进步的核能,历史前驱的杠杆,人类精神的阳光。对知识的传承与给予永远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知识传承的历史;人类也只有依靠知识的奠基和武装,才能变得有力量并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致思。“致思”是发展性目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致思”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致知”基础上的发展。思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只有以思维为工具,才能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真知,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创造能力。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同样既需要操作技能,也需要心智技能。一方面,无论是对知识、技术及原理的理解、领悟,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需要,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没有操作技能的心智技能是去职业化的,离开心智技能的操作技能是浅薄化的。正如巴尔扎克指出:“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福柯也认为,思考是人们获致知识的途径,是对现有真理形式的不断超越。学校的课程只有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致能。“致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姜大源先生认为:“职业能力在课程中成为核心目标”,“职业导向目标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指向”。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无能不能立世。职业能力这类人才生存的本领,是他们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所以,高职教育必须以“致能”作为课程的灵魂和根本取向。以“致能”剪裁“致知”,熔铸“致思”,才能真正理顺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关系,实现“致能”的根本性目标。

“三致”课程目标是一种结构化的体系,其内在组合和排序及侧重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类别和人才培养定位。因此高职教育一定要准确判释课程定位的逻辑尺度,认真甄选符合自身要求的课程目标,合理的排列“三致”课程目标的内在顺序,侧重致知、致思后的致能——职业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来培养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一要打破以“致知”为目标重点的误区,把“致能”放在首位,推向前台,置于“焦点”位置,而将“致知”放在背景位置,实现课程焦点与背景的根本转换。在这样的整合与转换中,职业能力的培养被凸显出来,理论知识、程序性的知识都变成了操作背后的赖以支持的东西,被传统的学科教学遮蔽的职业教育的规律得到了还原和尊重。二要重视“致思”教育的逻辑纽带作用。无论是“致能”教育,还是“致知”教育都离不开思维中介的缝合联结作用。一方面,致能教育是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统一,离不开“致思”;另一方面,“致能”与“致知”的相互转化,也离不开“致思”这一前提条件。反过来看,离开了“致能”与“致知”的目标依附,“致思”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由发展与提升。三要准确定位“致知”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合理地位。高职教育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否则“高等性”将被架空,人文目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将被削弱。所以,任何以职业性挤兑知识性、消解人文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但高职教育毕竟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导,以高深学问为取向的学科教育,因而“致知”目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永远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只能充当“配角”,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一逻辑前提下平衡好二者的矛盾关系,就会将高职办学引入歧途。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课程目标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操作技能床旁教学指南(2021年版)》解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简析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