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在井田地质构造探测研究中的应用
2012-01-29孙浩
孙 浩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哈尔滨150001)
探测区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太行山北段西侧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谷纵横,地形陡峻,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中低山地貌。探测区施工范围内最高点在东北部,最高点标高1370 m;最低点在测区西南部,最低点标高1140m,相对高差230m。地表大部分基岩出露,局部覆盖有第四系黄土,约占探测区的1/4,导致大部分区域车辆无法进入,人员行走困难,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1.地球物理特征
1.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为一典型的低山山区地貌,沟谷纵横,梁垣陡立,高差变化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达230m,除极少部分地段较平缓外,其余部位高差起伏较大,一般坡度为30°。地面坡度的变化,严重破坏了常规地震勘探所依托的水平观测面的前提,不仅使反射波双曲线形状发生畸变,还造成反射点的离散。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给测线布设、野外施工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给静校正参数测定及资料处理增加了难度。区内交通困难,道路少而窄,行车条件差,不利于机械化施工。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1.2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本区浅层地层结构就岩性而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黄土覆盖区。面积占全区的25%,主要分布于山脊及两侧的平台、斜坡上,厚度一般小于10m,岩性以含砂黏土和黏土为主,不含水,波速极低。
(2)坡积物区。滑坡区2处,堆积厚度不详,极为松散,对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不利。
(3)基岩出露区。占全区面积的75%左右,岩性主要为含石英砂岩,岩石坚硬。
复杂多变的浅层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均十分不利,极易产生较强的面波和声波干扰。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1.3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3#、15#煤层。3#煤层埋藏深度在470m~620m,15#煤层埋藏深度在600m~750m。煤层沉积稳定,结构简单,倾角较小。煤层的速度与密度与上下围岩有较大差异,是较好的波阻抗界面,可形成连续对比追踪的反射波,且区内局部可采的 6#、8#、9#上、9#下、12#等煤层也可形成较为连续的反射波,可以作为辅助相位进行追踪对比解释。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也为圆满完成本次勘探任务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
总体上看,本区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良好。综合评价,本区属于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2.施工方法
试验是确定合理施工参数,指导野外生产的唯一方法,根据本次勘探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并结合工区的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制定了系统的试验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工作,通过试验优选出适合本区的最佳的施工采集参数。
试验内容包括:波场调查;激发因素试验,包括井深、药量;接收因素试验,主要为检波器组合试验;仪器因素主要是前放增益试验。
表层调查工作:由于工区内地形起伏较大,且部分地段被黄土所覆盖,因此地表结构及速度变化对地震勘探成果有一定的影响。而本工区解释精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进行表层结构调查,使静校正量的求取更加准确。此外,还要通过表层调查来进一步指导激发井深的选择。本区表层调查所用的方法是小折射。
依据试验结果及以往相似地区的施工经验,确定本区施工方法:观测系统采用8线5炮束状,800道接收,叠加次数20次,采样间隔0.5ms。
3.地质成果
本区三维地震探测区面积5.00km2,满20次覆盖面积为5.71km2。全区完成总工程量为3970个物理点,其中试验物理点23个;表层调查物理点8个,生产物理点3939个。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变观,使得覆盖次数在测区内分布较均匀,从本区采集的原始单炮记录看,全区资料质量较好,信噪比较高,主要反射层反射波能量强,为资料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反射层反射波连续性较好,整体形态和构造反映清晰。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对探测区内3#、8#、15#煤层中褶幅大于5m的挠曲进行了控制,解释挠曲3个;对勘探区内断层和陷落柱进行了控制,全区总共解释9条断层,陷落柱13个;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发现物探异常区3处。
3.1 褶曲控制
勘探区内构造比较复杂,通过地震资料的全面揭示,地层间的微小起伏全部反映出来,勘探区构造形态北部为S1、S3背斜和S2、S4向斜所控制,南部为S5背斜和S6向斜所控制,局部发育有一些小的褶曲。本次共解释波幅大于10m的褶曲6个,分别命名为S1背斜、S2向斜、S3背斜、S4向斜、S5背斜和S6向斜。现就各个褶曲分述如下:
(1)S1背斜
位于测区西部,轴向NW,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工区外,两翼不对称,区内延伸长度1400m左右,最大褶幅约48m。
(2)S2向斜
位于测区西北部,轴向NW,两翼不对称,两翼倾角较缓,一般在3°~8°,向北部延伸至工区外,区内延伸长度约940m,在测区内最大褶幅约48m。
(3)S3背斜
位于测区北部,轴向NWW到NEE,向北部延伸至工区外,两翼倾角较缓,一般在5°左右,区内延伸长度840m左右,最大褶幅约16m。
(4)S4向斜
位于测区东部,轴向NW,两翼基本对称,倾角较陡,一般在10°~14°,向东部延伸至工区外,区内延伸长度900m左右,在测区内最大褶幅约50m。
(5)S5背斜
位于测区东部,轴向NNE,向东部延伸至工区外,两翼倾角较缓,一般在7°左右,区内延伸长度660m左右,最大褶幅约24m。
(6)S6向斜
位于测区东南部,轴向近EW,两翼不对称,倾角较缓,一般在4°~8°,向东部延伸至工区外,区内延伸长度930m左右,在测区内最大褶幅约10m。
3.2 断层控制
测区内资料解释主要使用5m×5m×1ms网格的三维偏移地震数据体。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对断点进行了评级。解释中充分利用解释工作站提供的自动追踪、局部放大、多种剖面显示、多种切片显示、三维数据体等功能,对断层进行了严格控制。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有关规定,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断层共解释断点22个,其中A级断点11个,占50.00%,B级断点9个,占40.91%,C级断点 2个,占 9.09%,A+B级 20个,占90.91%。22个断点全部用于断层组合,共组合断层9条,分述如下。
(1)DF1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东南部,区内延伸长度122m,走向近 SN,倾向 E,倾角64°左右,发育在3#、8#、15#煤层和奥灰层中,最大落差6m,控制程度属较可靠断层。
(2)DF2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东南部,区内延伸长度164m,走向近SN,倾向W,倾角66°左右,发育在3#和8#煤层中,最大落差5m。综合分析该断层控制程度属较可靠断层。
(3)DF3断层:逆断层,位于测区西部,大部分在勘探区控制边界外,区内延伸长度仅20m,走向NNE,倾向SEE,倾角49°左右,发育在15#煤层和奥灰层中,最大落差5m,该断层属控制程度较可靠断层。
(4)DF4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中部,区内延伸长度140m,走向近EW,倾向S,倾角79°左右,发育在3#、8#、15#煤层和奥灰层中,最大落差8m,该断层控制程度属可靠断层。
(5)DF5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东部,区内延伸长度170m,走向NEE,倾向NNW,倾角77°左右,仅发育在3#、8#、15#煤层和奥灰层中,最大落差11m,该断层属可靠断层。
(6)DF6断层:逆断层,位于测区西北部,区内延伸长度260m,走向 NNE,倾向 SEE,倾角68°左右,发育在15#煤层和奥灰层中,最大落差15m,该断层控制程度属可靠断层。
(7)DF7断层:正断层,位于测区西北部,区内延伸长度46m,走向NNE,倾向SSE,倾角60°左右,发育在3#煤层中,最大落差约3m,该断层属控制程度较差断层。
(8)DF8断层:正断层,位于南北测区之间,测区之外,延伸长度94m,走向NEE,倾向NNW,倾角72°左右,发育在各煤层以及奥会中,最大落差约4m,该断层控制程度因在区外未予评价。
(9)DF9断层:逆断层,位于测区南部之外,延伸长度160m,走向 NNE,倾向 SEE,倾角 40°左右,发育在15#煤层中,最大落差约6m,该断层控制程度因在区外未予评价。
3.3 陷落柱控制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有关规定,参照断层的断点评级规定,按40m×80m的网度对陷落柱的断陷点进行了评级,且保证陷落柱在每个方向上参与评级的断陷点至少达到2个,不足2个断陷点的进行内插加密,总共有47个断陷点参与了评级,结果如下:
A级断陷点27个,占57.45%;B级断陷点14个,占29.78%;C级断陷点6个,占12.77%;A+B级断陷点41个,占87.23%。
全区共解释13个陷落柱,现分述如下:
(1)X1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南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112m,短轴长76m,属于可靠陷落柱。
(2)X2陷落柱:位于勘探区西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98m,短轴长60m,属于较可靠陷落柱。
(3)X3陷落柱:位于勘探区西北部,为近椭圆形,在15#煤中长轴长72m,短轴长42m,属于可靠陷落柱。
(4)X4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北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120m,短轴长50m,属于较可靠陷落柱。
(5)X5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北部,为长条形,在15#煤中长轴长182m,短轴长88m,属于可靠陷落柱。
(6)X6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北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108m,短轴长50m,属于可靠陷落柱。
(7)X7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北部,为近椭圆形,只15#煤陷落,在15#煤中长轴长60m,短轴长32m,属于控制程度较差陷落柱。
(8)X8陷落柱:位于勘探区北部,近圆形,在15#煤中长轴长110m,短轴长80m,控制程度属于可靠陷落柱。
(9)X9陷落柱:位于勘探区西北角,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54m,短轴长32m,属于控制程度较差陷落柱。
(10)X10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160m,短轴长80m,因其绝大部分在测区外,可靠程度未予评价。
(11)X11陷落柱:位于勘探区东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112m,短轴长45m,属于可靠陷落柱。
(12)X12陷落柱:位于勘探区西北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67m,短轴长53m,属于较可靠陷落柱。
(13)X13陷落柱:位于勘探区西北部,为不规则形,在15#煤中长轴长64m,短轴长50m,属于可靠陷落柱。
3.4 对挠曲的控制
本次三维地震解释工作中,在测区内共发现3个挠曲,挠曲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对应反射波同向轴扭曲。现分别描述如下:
(1)NQ1:位于测区西北部,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为同向轴扭曲,发育在15#煤层中,见图1。
(2)NQ2:位于测区西北部,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为同向轴扭曲,发育在8#和15#煤层中,见图2。
(3)NQ3:位于测区东北部,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为同向轴扭曲,发育在15#煤层中,见图3。
3.5 物探异常区的圈定
在本次解释工作中,在测区内共发现3处地震异常。这3处异常在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中反映清晰,另外,在异常区中对应的地震反射波能量、频率、连续性等发生变化。
(1)YC1:位于测区中北部,近椭圆形。对应反射波同向轴扭曲、错断和凹陷。可能是小陷落柱或是小断层,该处异常仅根据其地震资料很难判断其性质,因此我们将其解释为物探异常区。如图4,图5所示。
(2)YC2:位于测区中北部,近椭圆形。对应反射波同向轴扭曲,有可能是挠曲或小断层,也不排除小陷落柱的可能,该处异常仅根据其地震资料很难判断其性质,因此我们将其解释为物探异常区。见图5,图6。
(3)YC3:位于测区西北部,呈不规则形。对应反射波同向轴扭曲、凹陷,推断该异常区是挠曲或小陷落柱的可能性比较大。见图5,图7。
4.结论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从设计、试验到资料处理和解释,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充分论证和严格把关,较好地完成了其所承担的地质任务,从而为本区以后的矿井开发建设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地质资料。
[1]于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宋新庄井田中的应用[J].中国煤碳地质,2011(2).
[2]吴发红,许萍,宫仕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涡北煤矿地质探测中的应用[J].陕西煤碳,2009(6).
[3]韩洪涛.黄土覆盖较厚山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J].煤碳技术,2011(4).
[4]马义忠.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9.
[5]程建远,张广忠,胡继武.黄土塬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J].中国煤田地质,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