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2012-01-28李倩
李 倩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李 倩
(河南省洛阳嵩县中医院妇产科,洛阳 471400)
观察中药口服配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将确认慢性盆腔炎的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中医药疗法和。观察组57例中,痊愈22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25%;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2%,2组临床疗效比较,<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可靠,药效持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灌肠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感染初期症状不重,迁延而来,表现为下腹部钝痛,时作时止,劳则加重,带下增多。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局部难以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大,长期使用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和耐药性。自我院采用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此症以来,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就诊慢性盆腔炎患者107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年龄最大55岁,最小20岁,平均31.3岁;病程最长7.5年,最短3个月,平均2.8年;有生育史者42例,人工流产史47例,上宫内节育环史27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1岁,平均32.1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4个月,平均2.9年;有生育史者39例,人工流产史42例,上宫内节育环史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产科学》诊断标准[1]。①临床表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增多,有的伴月经失凋,甚至还可引起不孕。②妇科检查: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附件单侧或双侧触及条索状增厚或片状增厚、压痛,或宫旁扪及痛性包块。③B超检查:可见盆腔有积液,附件有包块。
1.3 治疗
1.3.1 观察组 给予中药口服和保留灌肠。①自拟中药方:桃仁10g,当归15g,赤芍12g,怀牛膝15g,败酱草30g,红藤20g,延胡索15g,香附15g,陈皮15g,太子参20g,甘草6g。随证加减:腰骶疼痛加杜仲15g,续断15g;白带量多色黄伴阴痒加龙胆10g,苦参15g;包块或输卵管不通者加穿山甲12g,皂刺15g;盆腔有积液加薏苡仁20g;输卵管积水或附件区包块,B超提示无回声者加泽泻12g,泽兰12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经期停服,经净后继服,20d为1个疗程。②保留灌肠液:红藤、败酱草、黄芩、白花蛇舌草、赤芍、莪术、三棱、桃仁、当归、红花、紫苏木、牡丹皮、延胡索、茯苓、薏苡仁各15g。浓煎150ml备用;于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取右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好输液器,排出气体,输液器剪去针头,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将药液缓慢滴入。药液温度以38~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次日早晨排出。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月经干净3d后再行治疗。
1.3.2 对照组 给予头孢曲松钠3g,加甲硝唑0.5g,静脉滴注,每天1次,20d为1个疗程。
1.3.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包块缩小1/2;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好转,包块较前缩小1/3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观察组57例中,痊愈22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5%;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2组临床疗效比较,<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带下病”、“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癥瘕”、“崩漏”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按其临床表现来进行辨证施治,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学者通过对本病辨证施治体会到热、瘀、湿为本病的病理关键,因此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中药口服方中以红藤、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元胡、香附理气止痛;桃仁、当归、赤芍、牛膝、皂刺活血化瘀以消癥瘕;太子参、续断强腰益肾兼补虚祛瘀。诸药合用以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另,本案在中药口服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其方中的红藤、黄芩、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能清热解毒;赤芍、莪术、三棱活血化瘀,破血行气,消积逐瘀;桃仁、红花、当归、苏木、牡丹皮祛瘀止痛、清热凉血,补血活血兼理血中之气;延胡索能行气活血;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3]。两者结合从不同途径给药共达病灶,且加强其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疗效。除此之外,中药保留灌肠将药液温度控制38~41℃,相当于局部热敷,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使盆腔处于中药治疗和温热理疗的双重治疗状态[4],从而达到更直接达到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化瘀消肿之目的,使盆腔炎尽快稳固治疗而得以痊愈,减少了其复发率。本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1-8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252-254.
[3] 李仪奎,姜名英.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15.
[4] 陈文彩.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34.
(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2-01-2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15
1672-2779(2012)-06-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