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质量问题研究
2012-01-28金素梅
金素梅
(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南周口466001)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质量问题研究
金素梅
(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南周口466001)
通过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从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出发,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加大对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强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培训,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教育实习改革之路,以达到真正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目的。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三位一体”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具体、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实习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入。”[1]在这一阶段,“师范生能否顺利完成教育实习,达到实习的基本要求,对于能否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具有重要的影响”[2]。可见,教育实习的质量、效果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成长和终身发展。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实习是一项巩固其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教育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积累从教经验、树立从教理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普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机构对教育实习组织、管理缺乏主动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没有主动过问情况,只有高等师范院校有求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时,才答应帮助联系中小学校,而且实习中间没有检查或指导,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基地的关系基本是一头热。“虽然我国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是目前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师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改革,而不是立足于基础教育的需要。中小学也因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而对高师教育实习普遍不热心、不欢迎”[3]。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中小学实习基地接纳实习生情况分为三类:一是建立实习基地以来,双方经历了领导班子、管理人员的更换,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出现实习基地学校以没有容纳实习生吃住的地方为由,拒绝实习生到基地实习现象;二是接纳实习生的学校,对教育实习不太热心,许多学校甚至觉得教育实习是对实习学校教学秩序的一种冲击,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三是一些缺乏师资的学校为了节省聘任教师的经费,愿意接纳个别专业实习生到校实习。但总的看来,实习基地学校对教育实习普遍持敷衍态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关系缺乏协调配合。
(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选择分散实习形式的较多
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方式很多,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等。从近年对教育实习效果的探索看,《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谈顶岗实习支教管理的探索与实践》[4]一文认为,顶岗实习效果最好,集中实习次之,分散实习效果较差。经过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分散实习比例约占40%,显然,分散实习生越多,实习质量越难以保证。
(三)教师指导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包括高等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决定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从高等师范院校指导教师情况看,存在指导实习生过多、指导时间少或者指导不认真的现象。而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多是新教师或者随便抽老师指导,新教师很难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有的指导只能靠经验传授,从理论上讲不清楚,很难帮助实习生反思教学行为;有的责任心不强,指导含糊,随意性较大,实习生问什么就指导什么。因此,教育实习的指导流于形式现象普遍存在。
(四)教育实习的内容简单且评价标准陈旧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三个部分。显而易见,这种传统培养职前教师的框框,与新课改精神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来说,缺少了第二课堂的组织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的内容,缺少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内容。“英美等国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和在职教师同等要求,其内容不限于纯粹的课堂教学,还参加校内外一切活动,除了这些显性内容外,还包括观察和熟悉实习学校的氛围、学习如何理解学生、如何创设良好的班风等隐性内容。实习教师一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全面负责其所任课班级的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5]与国外教育实习内容相比,我国教育实习内容简单,实习评价标准陈旧,缺乏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造成职前培养效果不佳,造成职后适应期延长,不能有效达到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接轨的目的。
二、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师范院校缺乏与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培养管理机制
在提高教育实习实效性方面,西方各国取得的效果良好。在英美等国教育实习管理中,每学期师范院校把实习生名单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般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教育实习工作。小组成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大学派出的专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代表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的制定、组织与分配,并对教育实习进行督导、考核与评估等工作[5]。我国教育实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管理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没能实质性参与管理,既没有像国外那样建立教师类发展学校,更没有和师范院校一起组成教育实习管理联合体,缺乏对教育实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加上与中小学实习基地平等互利的条件不能落到实处,如师范院校每年派实习生到中小学基地实习,而中小学实习基地学校没有派老师到高校学习进修,科研合作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致使与中小学实习基地的合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使得教育实习管理重担全部压在师范院校身上,难以保障实习质量。
(二)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到位
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成为时代主流,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毕业生分为两大阵营——就业和考研,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就业,选择了考研,认为实习耽误了复习时间,在教育实习与考研时间冲突情况下,选择分散实习,把相当多时间投入考研复习。究其原因,是对实习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教育实习当做一门高标准、严要求的必修课程,也没有认识到实习对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磨炼,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更没认识到这一阶段实习对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在实习和升学的天平上,向考研一端倾斜,忽略实习的重要性。
(三)对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指导人数多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成长的阶梯,而这一阶段的指导教师又决定着实习的质量,教师指导流于形式,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没有严格把关,多考虑由年轻或者任课少的教师担任,对教师的经验和责任心缺乏考虑。实习中小学指导教师选择,不是考虑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来指导实习生,而是选择新教师或者每年轮流指导来应付,使得教师资格把关流于形式。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生师比失调,指导教师少,实习生人数多,部分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人数较多,影响了实习质量。
(四)教育实习的内容、评价标准陈旧
我国传统教育实习内容比较简单,高校教育改革滞后,实习内容年年重复,没有变化。尽管中小学新课改如火如荼,提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但大多数实习生在中小学实习基地不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备课、听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工作,参与到课堂外的教育教学工作机会很少。从教育实习评价标准看,也基本是老三块——教学工作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教育调查报告评价,教学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等新课改内容评价少提及或者没涉及,指导教师要指导的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只能靠个体对新课改的主观理解,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作参考,实习的目标模糊。这就造成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践和应用、班级管理等方面难以获得一线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学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建议
(一)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新课改理念体现在实习环节,就是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领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首先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让学生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其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再次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的树立应从入学抓起,贯穿大学四年教育过程的始终,以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为契机,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深入贯彻执行,达到融会贯通,为培养合格的师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教育实习作为培养与训练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所以,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职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能力。从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需要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及早建立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管理的教育实习“联携机制”,形成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化”教育实习管理培养模式。这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树立为地方教育服务,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观念,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系,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教育实习的管理工作,如吸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作为教育实习领导组的成员,让他们参与教育实习制度的规划,参与到实习准备、实习过程的管理、实习经费的筹措、指导教师的培训以及对监督、评价实习中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基地学校和师范院校的合力培养管理,真正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技能培养和训练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质量。
(三)加大对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经费。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作为教育实习开支款项。不仅为实习基地学校提供足够的教师指导费,而且为师范院校培训合作单位教师、科研合作项目、实验教学等也提供经费支持,真正调动实习基地中小学校参与教育实习积极性,达到双方互惠双赢的合作目的,提高实习效果。
(四)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实习指导教师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步入教师行业的开拓者、引路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指导教师的选拔、管理与培训环节十分重要。首先,高校指导教师的管理应按照实习文件精神执行,严把选拔关口,选择那些师德高尚、专业精通、有协调能力、认真负责、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实习前应对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实习结束应对指导教师工作进行评价,使其能够科学完成指导任务;其次,对于实习中小学指导教师管理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师范院校联合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标准和操作规范,实习前也要对指导教师统一培训,提出明确要求,使得指导教师目标明确,任务可操作性强,便于指导,达到对实习生指导科学规范、有的放矢,促进其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
(五)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学校和教学院(系)应利用各种会议和媒体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宣传和教育,让实习生知道实习不仅仅是对未来适应性的练习,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实习放在教师教育的大视野中去,树立大教育整体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实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实习不仅不耽误考研,对考研更是一种促进,只要方法得当,学生思想能认识到位,实习效果自然会提升。
(六)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标准
当前的教育实习应打破传统的框框,适应新课改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扩展和丰富实习的内容,除让学生掌握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社区服务的技能外,还应增加一些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了解中小学的教学与管理过程;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向其他教师学习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形成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并把这些新内容编进评价标准。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标准中文字的表达应体现新课改精神和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使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调节有标准参照,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最后,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使学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等都能够参与到评价中来;再次,评价标准应帮助实习生及时发现问题,反思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发展和成长提供支持。这样,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就有了重要价值和意义。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9.
[2]盛登,彭宾.高师院校教育专业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3):73-74.
[3]张淑君.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7):94-95.
[4]金素梅.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谈顶岗实习支教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7):36-38.
[5]邓李梅,刘波.从比较中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8-131.
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2)04-0129-03
2012-03-13;
2012-03-30
金素梅(1968-),女,河南项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