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托学术性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12-01-28天津科技大学赵娓
□天津科技大学 赵娓
关于依托学术性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赵娓
学术性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一支为数不多、但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由一群致力于研究某一学科或方向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立的群众性社团。以专业为依托而建立起的学术性社团作为学习型组织,为实践育人和学术育人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文章探讨了学术性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分析高校发展学术性社团的重要现实意义,提出了深入研究实践“加强高校学术性社团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学术性社团;育人功能;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如下表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可见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为了逐步形成各行各业顶尖的创新性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必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因人而异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大学生学术性社团育人优势分析
1.在优化学习实践氛围、提升专业教育水平上具有优势
毋庸置疑,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不能对自己的专业保持学习的热情,就必然很难以积极的心态去规划大学生活,也极易在消极的心态中浪费掉人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有关统计表明,目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一情况导致了学生中较为严重的缺课现象,无法正常毕业或是得不到学位证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人出现了心理障碍或患上了其他疾病。诸如此类的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方法对部分学生实际所学专业与报考志愿不一致而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进行疏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所引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兴趣方法的研究以及拓宽其专业视野途径的探索,将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会对学生正常毕业和更好就业起到正激励作用。
而学术性社团所拥有的学术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使其日益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学术性社团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拥有的诸多优势使得第一课堂得到了延伸和有效补充,并能够真正对第一课堂起到促进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性社团作为一种自我教育形式,其组织的自发性和活动的原创性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有更多的学生被这种强大的辐射功能吸引,参与到专业的学习、实践与科研中来;二是学生在社团中产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会真正有效地推动他们创新性地开展学术与实践活动,这也将逐步增强他们对于专业知识运用与体验的兴趣,进而对专业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与总结,并由此逐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产生对课堂教育的新需求,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在有效推动创业、就业教育上体现优势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涌入劳动力市场,从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这是主要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国内的高等教育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错误倾向,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和应用,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差异也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居于弱势地位,这是主观方面不可轻视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在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诸多能力上的不足,比如创业意识弱、对环境生疏、物质条件匮乏、经验不足等,使得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研究和探索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1]。
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术性社团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为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学生的自主就业中起到推动作用。学生在社团中所获得的专业教育不仅可以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从活动内容来看,学术性社团不仅可为会员提供专业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平台,还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学术讲座、专题讨论、发明创造、创业计划大赛、社会实践等,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拓宽其专业知识面;从活动范围来看,社团的活动范围可以由社团内部向校园乃至社会拓宽,这是由社团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决定的,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和行业动态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工作方式来看,社团的商业化趋势也带来了社团与企业之间更密切的合作,为了争取相关企业的经费支持,社团必须考虑企业的需求,并以会员自身教育水平较高与思维观念灵活新颖的优势服务于企业,以企业与社团自身的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活动,这样会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
3.在深入开展同伴与榜样教育、促进优良学风建设上彰显优势
自发性是社团的最大特点之一。作为自愿集合而成且志同道合的学生团队,其宗旨是团结和带动各会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与社团成员的成长成才服务[2]。此类学生组织超越了班级、专业和年级,会员在其中不仅将受益于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氛围,同伴间的交流也有助于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等各方面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自发形成的优良氛围而产生的社团文化在年级间的传播将有利于优良学风的传承,优秀社团的渗透力可以为广大学生树立专业型榜样,并激发其学习动力。因此,受益于学术性社团的同伴教育与榜样教育,大学生不仅可以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更能明确树立人生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走入社会。
二、大学生学术性社团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1.学术性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得力平台
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先进文化中经过了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应该是一种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个性意识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民主的社会氛围作为基础,民主是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前提,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社会文化机制[3]。
在高校校园里,学术性社团正在逐步形成这种文化机制。首先,社团的管理是民主的。由于学术性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其制度的制定也征集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社团中的文化氛围是自由的。其内部提倡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是允许各种观点存在的。最后,创新意识也会在社团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加速形成。社团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少了许多社会官场中的不良风气,拥有的是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平等意识,这样可以帮助社团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使其创新意识不再隐藏于潜意识中,而是以一种社会意识存在,最终将会最大程度地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2.学术性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
若要成功创立学术性社团并不断推出新成果,除了应具备较完善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优势:其一,社团成员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专业知识会产生不断的碰撞与交融,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学术性社团通过各类活动常常与其它社团进行发展文化和经验交流,正如古语所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此言得之,通过交流,学术性社团可以不断寻找或创造机会加强和提升社团的建设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社团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组织运营能力,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了基础。其三,社团的学术活动必然紧扣“学术”这一主题,而学术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作为大学生,专业知识是一切延伸活动的基础,学术性社团对于成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也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中有所收获奠定了基础。
3.学术性社团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校学术性社团的建设恰为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已成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与教学改革的抓手,为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提供了契机。学术性社团通过专业活动将教师与学生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通过参与学术性社团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在解决学术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活动中展现其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教风,借以感染参与其中的学生,以实际行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学术性社团在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从而促使广大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
4.学术性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形载体
除了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正规实习和课程设计外,高校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多是在课外进行的。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中必须具备更多的条件,如一定的知识背景、足够的活动经费、强有力的指导力量、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受目前教育体制和教学资源所限,过多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不现实,因为学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基于此现状,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性社团恰可填补这一空白,为大学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借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提供了有形载体。
5.学术性社团活动是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学术性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由学术性社团组织的学习型竞赛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生借此可以主动思考如何将理论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主动探究专业理论的前沿。因此,学术性社团活动在极大地促进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严谨治学、敢于创新、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等大学精神,进而推动富有人文精神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术性社团在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方面,学术性社团也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大学生学术性社团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彰显其价值和作用,如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学术性社团都以其明显优势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也让“大力发展高校学术性社团”的命题更有现实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焦风梅.科技社团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9(6):67.
[2]张立驰.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74-75.
[3]周裕惠.论学术社团的制度缺陷与制度创新[J].学会月刊,2010(2):25-27.
G641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1JDSZ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