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产业优势问题浅议

2012-01-28李雅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枣庄枣庄市文化产业

李雅梅

(枣庄广播电视台,山东 枣庄 277100)

枣庄市历史悠久,山水相依,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正是枣庄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所在。资源优势并不代表产业发展优势,这已成共识;枣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课题就是如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

(一)要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必须规划先行,做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三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集约经营;四要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2006年3月8日,枣庄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2006~2010年枣庄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该《纲要》出台后,对枣庄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结合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市委、市政府明确做出城市转型“三大战役”的工作部署,把发展文化旅游做为重点战役重点部署。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和发展具有鲜明枣庄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一是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近年来,枣庄市认真开展了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挖掘、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北辛遗址、偪阳故城、中陈郝窑址、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的柳琴戏和鲁班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市、区三级文物遗址目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也已经丰富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全市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依法有序地搞好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枣庄市还高度重视名人文化的开发,搞好有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以及博物馆等相关项目建设规划。目前,《枣庄历史名人志》、八卷本《运河文化》丛书、《汉画石语》、《墨子大词典》、《枣庄历史史纲》以及十二卷本的《奚仲文化丛书》等已出版。2006年5月,枣庄市和沿运其他十七城市在杭州共同发起了京杭大运河“申遗”行动。尤其是枣庄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文化产业龙头——台儿庄古城,规划建设不到两年,就已经大见成效,仅2010年国庆黄金周七天,古城就接待外地游客二十多万人次,并且带动周边地区餐饮住宿和交通等行业有大的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扎实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枣庄市在近现代史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城市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深入挖掘、整理并利用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落实影视剧制作、拍摄基地建设和相关旅游项目建设。在政府规划引导和文化产业基金扶持下,近年来,由枣庄微山湖影视公司创作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在全国热播,提高了枣庄知名度。该公司还翻拍了《红灯记》、重拍了《小小飞虎队》等红色影视作品。枣庄市近年来还先后建成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民国影视剧拍摄基地)、山亭区石板房影视拍摄基地、滕州市葫芦套影视基地和市中区马场影视拍摄基地等,吸引外地影视制作公司拍摄了《南下》、《血染南沙河》等一批红色精典影视剧。这几处影视拍摄基地也已成为黄金周红色旅游的热点。经过积极争取和推介,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和台儿庄大战遗址被列入全国建设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使红色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弘扬了革命传统文化,塑造了枣庄红色旅游品牌。

三是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弘扬民俗文化。配合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枣庄从开始就十分重视深入挖掘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发展民俗文化制作产业及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文博会、非博会和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先后开发出了伏里土陶、张范剪纸、峄城石榴盆景、枣庄柳琴、薛城唢呐等特色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成为我市民俗文化中的瑰宝,这些项目的推出,为它们进一步市场化运作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景观文化。枣庄市地处南北交汇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枣庄市依据山川秀美、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开发抱犊崮、熊耳山、莲青山、龟山、万亩石榴园、微山湖红荷湿地、台儿庄古运河等风景区。经过积极争取和申报,抱犊崮、熊耳山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峄城万亩石榴、滕州湿地红荷为媒的经贸活动,已成为枣庄市招商引资、扩大影响的两大品牌。

(二)规划先行,项目是重点。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载体,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通过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实施,可以聚集资本、整合资源、创新文化,培养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施产业项目战略,还能够拉长文化产业链。产业链越长,利润越大,越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传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文化产业,要想有效发展,就要抓产业集群建设,抓品牌带动。枣庄市在确立发展文化旅游业品牌项目上,充分依托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经过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讨论论证,摒弃“煤城”等旧有的阶段性概念,从历史的纵深和资源的丰富中,挖掘出新的枣庄城市精神品质,打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新的城市名片,并举全市之力打造台儿庄古城,做为全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着力点。事实证明,“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和台儿庄古城的成功建设,确实带活了枣庄市整个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抓项目和树品牌方面,枣庄市还有许多更成功的经验。在抓好台儿庄古城这一着力点的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将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每一年的重中之重来抓,2009年,枣庄规划在全市服务业实施“四引”和“七个一”工程。即每区(市)引进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引进商业名店、引进大型专业市场、引进餐饮名店;新建一处温泉、一处湿地、一处生态园、改造提升一条美食街、培育一个骨干物流企业、新上或改建一处专业市场、新建一个四星级以上大酒店。在全市筛选1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搭建服务业创业和就业载体。项目规划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项目建设,“二日游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枣庄城市建设全面升级。市场内生能力正驱动着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旅游产业聚集。据统计,目前枣庄市在建的五星级酒店8家,在建假日商务旅游酒店20家,新增各类高档休闲娱乐场所106家,仅滕州市就新增60家;94个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等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4亿元。2009年,全市景区建设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81.5%;市里还投入资金近20亿元,先后开工建设旅游道路31条、469.4公里。”

在项目规划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资源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很难高质量完成,往往需要多种要素、多类产业高度融合,需要多个企业、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应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主动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其他业态融合;各类企业应加强合作、分享信息、整合要素,推进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各个地区尤其是文化资源类型相近的地区之间应在资源开发规划、项目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产业,转化文化资源,要突出区位环境优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服饰、风俗习惯、婚丧礼仪、年节庆典,语言文字、价值取向,还有整体而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等。中国还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富多姿的自然山水也赋予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资源特征,都是要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发掘利用的地方。资源型城市区位不同,历史各异,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山水资源优势。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就要突出差异化发展原则,再造区域竞争优势。枣庄市政府在确定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认真审视了自身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总结出了“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邦国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和130年的工业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概括出“6个最”:第一个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地区之一,是历史上四大人文始祖的故里;第二个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保存最完好的世界遗产奇迹“台儿庄运河古城”;第三个是中国最长的大裂谷“熊耳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第四个是被世界吉尼斯大全收录的世界最大“石榴园风景区”;第五个是号称森林氧吧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第六个是号称中国最大最美的“国家微山湖湿地公园”和“国家运河湿地公园”。在此基础上,多方论证,打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新的城市名片,以台儿庄古城复建为重心,把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全面提升做为枣庄城市调结构转方式“三大战役”之一,突出的就是北方地区最富水的城市、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运河和历史资源丰富的运河古城这一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晓良,耿欣,闫峰.枣庄实践(上)——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二)[M].2010,10.

猜你喜欢

枣庄枣庄市文化产业
小胖猪的困惑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枣庄学院
山东枣庄市核果类果树研究所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相交早第四纪断裂近断层地震动场预测——以枣庄市新城区为例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