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理论的公允价值计量解读
2012-01-28赵彦锋
赵彦锋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经济学是会计理论发展的源泉,而价值或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货币计量”假设将会计与价值或价格连在一起,要实现会计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目标,就需使会计的计量属性能刻画价值规律,因此,会计计量模式应随着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发展而演进①。本文从价值理论视角,探讨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其目的是揭示商品生产与交换关系的本质,有关研究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完善的价值理论体系。
1.早期的价值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出现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根据其对生活的观察,提出了朴素的经济学概念。虽然当时他们生活在非市场的社会中,但是商品交换、货币等市场活动及媒介已经出现。色诺芬(Xenophon)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观察到物品的两种用途:一是可以用于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二是可用于交换其他物品的交换价值。不过他强调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发展了这一物品的两用途思想,其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每一件物品都可以有两种用途:一是按照其本分做正当使用,二是不正当使用。其还进一步明确了交换价值是“与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使用功能相对立的另一种使用价值”。这种提法被亚当·斯密(Adam Smith)明确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两个概念,并成为价值理论的固定概念。
2.供给决定价值论
供给决定价值论,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探寻价值的源泉,研究过程中,形成生产费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流派。
生产费用价值论渊源于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庸俗成分。萨伊(Say)指出:“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可归因于劳动、资本与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由其生产费用决定,而生产费用则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具体来说:劳动实现工资,资本创造利润,而土地则带来地租。由于将劳动与作为劳动凝结的资本看成是同等独立的要素,这种理论的逻辑错误及其庸俗性很明显。
劳动价值论由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开创,其在《赋税论》(1662)中指出“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首开劳动价值论之研究,提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两个概念,“自然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而政治价格则指市场价格,并明确自然价格是政治价格波动的中心。亚当·斯密首先系统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排除从使用价值中寻求交换价值,并借助“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分析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并明确提出创造价值的不是特殊形式的劳动,而是一般形式的生产商品劳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对价值定义限定在“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生产不受限制的商品”上,并对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进行论述,阐明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同的观点。
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其劳动价值学说,完成了对价值质与量的统一分析。他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前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出价值实体只能是人类的抽象劳动,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即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个人的,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的、抽象的,新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而资本转移价值则由具体劳动完成,进一步明确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通过市场价格形式表现出来。
3.需求决定价值论
需求决定价值论从实用主义的需求角度研究价值决定,逐步形成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源于其效用或使用价值,该观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古拉·巴奇,其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用途,而其用途又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认为物品的效用是其价值的基础②,然而一些有效用的物品,却没有“价值”,这一悖论使效用价值论面临挑战。受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影响,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其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边际效用,其将效用与稀缺性结合起来说明价值决定。
4.均衡价格理论
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结合,提出均衡价格理论,该理论认为价格是由对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就会形成均衡价格。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价值用货币表示的价格这一直观形式表达;(2)价值是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价格;(3)均衡价格理论改变了劳动价值论将供求因素外生化的做法,将供求因素内生于价值决定中;(4)将数学分析和心理因素引入价值决定中。从哲学角度看,价值具有主观性,其决定受心理因素影响,特别是资本市场中的个体理性引发的群体非理性对金融工具价值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均衡价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能反映商品的价值。
二、价值转向价格
在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发展中,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从价值向价格转变的趋势,以至出现“所谓价值就是交换价值或价格”的循环定义现象。这体现在马歇尔(Marshall,1890)的论述中,“价值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③。其在将价值定义为价格基础上,提出均衡价格理论,生产费用高低决定供给价格,边际效用大小决定需求价格。应该说,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是市场经济特征,所以,19世纪末价格理论就取代了价值理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其客观原因如下④:
第一,价值范畴本身高度抽象性。价值难以用自身的直接形式表现,即使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表示,由于劳动的差异性,难以比较,而一旦用通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本身。
第二,均衡价格理论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新古典经济学从资源稀缺这一经济现实出发,研究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商品及劳务的供求关系的指示器,可以通过“无形之手”形成的价格将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领域。因此,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内在关系自然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三,由于价值理论固有的复杂性,西方经济学故意回避。如穆勒所指出的,在产业体系完全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价值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在该种经济环境下,每一种理论的建立都需以某一种价值理论为前提,这样价值理论极小的谬误,都会以相应的谬误传递至其他的理论,价值概念中的任何模糊或朦胧,都会引起其他概念上的混乱和暧昧。足见价值理论的基础性和复杂性,为避免犯错误,学者选择价格。
第四,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延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会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不利于维护其既得利益。
三、均衡价格与公允价值的内在联系
企业是系列契约的联结体,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会计作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力图公允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让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评估价值、预测未来,这需要寻找能满足价值计量要求的计量属性。由于均衡价格是经由市场充分讨价还价的结果,能够反映供给方与需求方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评价,符合公允价值的目标,加之新古典经济学研究重心由价值转向价格,会计追随经济学的步伐,一致奉价格为计量的首选,公允价值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之上,均衡价格成为公允价值的最佳替代,这成为目前广为接受的公允价值三层级计量的理论基础。
1.公允价值即脱手价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给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at the measurement date)市场参与者(market participants)之间的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price)”,简而言之,公允价值即脱手价格(exit price),是对马歇尔价值概念的会计学应用。为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美国的FAS157提出了基于市场的层级理论。层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参数(inputs),一般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分为可观察与不可观察两类⑤。可观察参数主要来自于市场,其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这类假设是根据市场信息推导出来的,因此,能够从独立于报告主体的渠道取得;而不可观察参数反映的是报告主体自己使用的假设,这是依据环境最佳可得信息对市场参与者在要素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进行判断的结果。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可观察参数,而最小限度地输入不可观察参数,这与“虽然财务会计程序无法避免估计,但总力图将估计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精神一致,旨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公允价值层级计量已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全盘接受,成为其2011年发布的IFRS13《公允价值计量》的核心内容。
2.公允价值计量与市场价格
估价技术所依据的参数按优先次序划分为三级⑥。一级参数可看作标准市场价格,是指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active market)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其中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足够频繁、交易金额足够大,能够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活跃市场报价是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最可靠的输入值,除特定情况外,在能够获得时,应以该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首选标准。二级参数是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指一级参数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参数。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存在约定(或合同)期间,二级参数必须大体上在其整个合同期内是可观察的。该类参数包括:(1)活跃市场中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2)非活跃市场中的要素报价,即交易活动较少的市场、价格不是当前的、报价因时间或市场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公开信息较少的市场等;(3)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比如,在通常的报价期间内可观察的利率、收益曲线、波动性、信用风险等;(4)主要是从可观察市场数据中获取的参数;与可观察市场数据相关联或通过其他途径能被可观察数据确证(如被市场证实的参数)的参数。三级参数是用模型确定(mark to model)的价格,来自于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不可观察参数应反映报告主体自身对市场参与者所用的定价假设,其也可能包括主体自己的数据。同时明确,有时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参数可能分别来自于不同的级次,此时应以最低、并且对计量整体影响重大的参数所属级次来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由于估值输入参数的可获得性及可靠性可能会影响到恰当估价技术的选择,级次理论强调以估价中所输入的参数等级为依据,而不是以估价技术为依据来确定公允价值级次的高低,比如,用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可能划分为二级或三级,最终取决于输入参数对估价整体的影响及其所属的级次。这种以具有较强客观性的参数为基础划分计量结果级次的理念,能够避免按估价模型划分级次可能带来的人为通过选择方法提升计量结果级次的现象,力图通过增强客观性提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⑦。
确定公允价值所运用的估价技术应与市场法(market approach)、收益法(income approach)或成本法(cost approach)保持一致。市场法,是指依据相同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包括整个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的方法;收益法,是指运用估价技术(主要是折现)将未来多笔金额(现金流或利润)转换成当前时点单笔金额(折现后)来估价的方法;成本法,是指以在目前重置等价服务能力(service capacity)需要支付的金额(通常是重置成本)为基础进行估价的方法。主体应选用适用其自身所处环境、信息充分的估价技术来确定具体项目的公允价值。在有些情况下,使用单一的估价技术是恰当的(如用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报价进行估价),而在另外一些情况,用多种估价技术则更恰当(例如,对一个报告单位整体进行估值)。在运用多种估价技术时,就需要对各种技术计量结果进行评价与权衡,选择最能反映其当前环境的结果作为其公允价值。资产评估理论是建立在一定价值理论基础上:重置成本法基于生产费用价值论,市场法的基础是均衡价值论,而收益法则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依据。
经济学一直努力寻找隐藏在价格背后的内在价值或真实价值,由于价值的抽象性,最终人们从市场寻找价值的替代变量,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该理论认为商品的内在价值或者真实价值就是供、需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均衡价格。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其所用的工具——货币是市场中流通性最强的媒介,是价格的表现手段,所以可以说会计计量有“盯市”(mark-to-market)的传统,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均将市场价格奉为主臬,这是均衡价格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以价格量化经济学中的价值,其刻画的精准程度依赖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就会计计量而言,由于公允价值的内涵更契合均衡价格形成条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价值计量。
注释:
①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②萨 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③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④陈 敏.基于价值与价格理论剖析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2009,(12):10-12.
⑤⑥于永生,汪祥耀.美国新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61 -65.
⑦赵彦锋.论公允价值计量趋同——以IASB与FASB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90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