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均衡发展内涵的三维审视

2012-01-28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区域间公平区域

刘 兵(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社会均衡概念,其含义是指社会生活在功能上保持一种整合的趋向,社会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变迁都会给别的部分带来相应的变迁,其结果是社会趋于平衡。在社会学后来的发展中,社会学家帕森斯沿用了这一概念,把重心放在对社会系统平衡问题的探讨上。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有其组成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配合,以便使社会系统能够存在,社会系统的总趋势是系统内部的均衡。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对这一概念及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表述:第一种认为,均衡发展就是从不平衡发展中走向平衡,防止不顾条件的速胜论,积极创造条件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第二种认为,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地区间经济利益关系,搞好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体系。[1]鉴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区域均衡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结构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相互联系、关联互动,在功能上正向促进、优势互补,在社会变迁中区域间趋于平衡。具体而言,其基本内涵由三个维度构成。

一、区域发展的结构性均衡

所谓区域发展的结构性均衡是指各区域间相同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和严密的组织性。区域的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间结构的均衡之上,即区域间相同要素达到均衡。根据斯宾塞有机体论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只有各部分实现均衡,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才能走向均衡的观点,本文将区域整体系统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大子系统,也就是说,各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均衡发展能够保证区域走向均衡发展。

(一)区域政治均衡发展

政治作为区域整体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它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结构性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区域政治均衡就是在区域内及各区域间建立统一的政策及制度,制定切合区情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逐步形成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2]一方面,它有利于建立一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造就区域权利均衡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公平的区域发展环境,实现区域政治系统的稳定。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打破地区平均,适当拉开经济发展差距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走出区域政治不均衡的状态,是实现区域结构性均衡的重要保证。

(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经济系统是区域整体系统的又一重要子系统之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结构性均衡的决定性要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就是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打破地区封锁,实现产品市场、生产要素的合理、公平、自由流动。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整合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产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的联合与协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形成较为紧密的合理的产业与经济联系。

目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地区间发展差距日益拉大,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同省份之间有差距,同一省份之间也有差距,在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区域文化均衡发展

区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区域中,类似的文化特性构成一个文化丛,与别的文化丛相区别,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一个区域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3]例如:温州人在传统海洋文化影响下靠“小商品、大市场”创造业绩,因而有“温州模式”名扬天下。又如,广东经济高速发展不仅得惠于中央的政策,而且成功于进取、求实、精明的岭南文化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在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区域社会来说,区域文化均衡是区域结构性均衡的黏合剂。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各区域文化的交融,实现落后地区观念转变,从而创新与提升落后地区的文化。另一方面,它通过与政治、经济、生态等其他结构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建立结构性均衡的区域社会,最终实现社会系统的均衡。因此,如果区域间文化观念差距过大,区域教育存在着不平衡,那么,就会导致区域社会的结构失调,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均衡发展。

(四)区域生态均衡发展

所谓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就是区域开发要与资源及环境均衡,达到各区域生态的平衡。生态的均衡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又是实现区域整体结构协调,促进各结构要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非均衡的区域开发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在经济开发中,一味追求高产值,不注意合理布局,不受环境保护的任何约束,导致了区域生态严重失衡。沙漠化、水域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各区域中凸显。生态系统的不均衡已影响和制约了区域其他系统的发展,对区域结构性均衡构成了威胁。因此,在未来的区域开发战略中,必须走可持续的区域开发之路,实现区域生态的均衡,进而维持区域整体的稳定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功能性均衡

所谓区域发展的功能性均衡是指各区域相同要素或结构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状态。功能的均衡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功能的均衡与否是区域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结构作为基础往往隐藏得较深,而功能是表层的东西,各区域间的均衡可通过功能的均衡发挥直接表现出来。其次,功能的均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结构的均衡。人们往往可通过功能性调整来补偿结构性不均衡。[4]

著名功能主义理论代表帕森斯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在系统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即AGIL功能分析模型,认为在行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自执行相应的功能,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据此,笔者认为在各区域间,即区域整体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大子系统也相应执行着四种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性均衡也是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一)实现区域公平

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关键问题是资源的分配,这就意味着各地区的人们都有权利公平地利用各种资源。均衡发展追求的公平目标包括三层意思:(1)代内公平。代内公平可以防止两极分化,从而减少由此引起的各种冲突,促进社会和谐。(2)代际间公平。资源是有限的,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资源的权利。(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当前,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极不利于均衡发展战略的推进。均衡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公平应当是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政治系统相应执行着实现区域公平的功能。一方面,政治系统具有实现区域公平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中央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法规时通过平衡区域政策,提高决策的动态平衡,来创造体现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制度环境。从微观上讲,政府通过做到政策公开、制度公正、分配公平,使得各个主体因素能够民主参与决策,避免因区域绩效不均衡而导致政府分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区域间公平发展,实现区域平衡,才能实现区域间政治系统的稳定。

(二)完善区域发展

地区发展是社会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条件。[5]哪一个地区发展不好都将影响整个区域系统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要的发展不单单是某一地区的发展,而是各区域的共同富裕。因此,可以说只有区域间经济系统均衡了,才能打破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加强地区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形成地区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区域经济系统均衡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分工,获得区域经济效益。通过区域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一方面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因此,经济系统发挥着完善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对完善区域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加强区域整合

文化的均衡发展具有加强区域整合的功能。文化能赋予人的活动以价值和意义。脱离任何文化背景的发展都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更需要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文化系统的均衡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推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能够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发展合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形成高度整合的区域社会。

同样,区域均衡发展也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交融。就东西部地区来说,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制约了西部的发展。也就是说,东西部文化的功能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文化均衡就是要开发落后地区的人才资本、文化资源,实现区域文化的交融和共享,就是以文化为纽带,最终实现社会的高度整合。

(四)促进生态持续

区域生态均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利用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区域生产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区域开发与建设。[6]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之中,其结构和功能状态也是在此矛盾运动中逐渐提高的。因此,生态均衡发展的过程能不断检验和发现系统中不平衡问题和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促使人们研究并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实现机制,更准确地认识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设计规划出平衡、协调、灵敏和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健全的战略、策略和政策,建立既适应经济发展,又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技术体系,使区域系统从不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生态持续。

三、社会变迁下的区域均衡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西方社会学理论曾对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均衡问题做过大量研究,其中,均衡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由于社会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新的资源,由此导致社会系统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整合,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学家帕森斯发表了《社会进化的普遍性》等著作,提出了所谓的进化均衡论的观点。他提出人类进化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克服环境阻力达到各种目标,实现整体新的均衡能力的增强。很显然,这些理论都把社会均衡看做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是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使社会系统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均衡。这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在这个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变化就是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快速转变,即使在传统势力比较浓厚的农村地区也是如此,而在此之前的140年间,我国社会结构尽管总的趋势是在由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型社会方向变迁,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在逐步发生,但整个社会结构却仍然处在分化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状态。这种整合型的社会状态无疑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有一定作用,而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却滋生着动乱,具体表现为区域分化严重。

区域分化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领先的发展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却相对缓慢。不仅如此,其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在政治领域,中央对地方政府分权的不平衡致使地方保护严重;在经济领域,各区域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在文化领域,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频发。

无论是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来看,快速的社会变迁对区域间的均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变迁中的动态均衡是区域间均衡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综上所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指区域间各要素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从功能上、结构上、变迁中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来深刻领会区域均衡发展的含义。

[1]秦耀辰.区域系统模型及其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2]龚维斌.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原则及其政策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6):57-6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王梦奎.调整发展战略 促进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04-03-30.

[5]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樊万选.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区域间公平区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分割区域
笨柴兄弟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