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校企博弈及管理策略研究

2012-09-10胡登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命题目标

胡登峰,程 楠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1)

一、引 言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三主体按照优势互补、共担风险、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1],它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进而获得的利益又部分返还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科研与市场间的良性循环。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近二十年来国家始终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工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难看出,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相互冲突和各自的目标追求,本文依托于分别为安徽省科技厅和组织部委托的《促进产学研重大政策和措施研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建立产学研战略问题研究》两项课题而采集的调研数据,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进行分析,探求在政府部门协助下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一些方法。

二、产学研合作主体目标差异性分析

1.利益目标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向社会输送非营利性的科学知识,也向社会提供技术产品。不同于科学知识的非竞争、非排他的公共物品属性,技术产品具有非公共物品性和营利性质[2]。非营利性质公共产品提供和具有营利性质非公共物品提供,决定了大学目标和教师群体目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大学希望其知识产出最大化,基于目标路径依赖的以偏向于公共知识产出的论文数量、专著数量、课题级别、教学质量等必然成为主要目标,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出仅仅成为大学公共知识产品产出的次要目标。大学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关系也决定了教师目标之间差异性。故我们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1:年轻教师为了追求职称晋升机会,更多地将自己目标跟学校目标保持一致,且获得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较少。

命题2:解决了职称问题的教师,将更多地把自己目标集中于产学研合作中营利性技术产品的产出,并且获得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会较多。

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战略是当今大多数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3]企业较之高校更为鲜明的经济特性同样决定了它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4],并期望通过合作活动获取前沿的技术方法,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故我们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3: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取利润最大化,企业要在合作为自身带来的收益和为合作而花费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2.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高校和企业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组织,拥有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产学研合作双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在产学研合作中,拥有信息量的多寡意味着占取优势的高低。在利益的驱动下,高校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就信息量的获取进行博弈,采取各种手段垄断信息甚至可能向对方提供虚假信息,随之产生道德风险[5],高校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苏敬勤(1999)[6]认为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存在诸如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等大量的交易成本。沟通成本和谈判成本主要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组织性质、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极不相同的双方进行沟通和谈判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合同签订之后要保证能得到顺利执行,履约成本随之产生。假如高校不能按签订合同条款如实得到研发经费,企业不能如期如质获得技术成果,双方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势必会被打消。此外还有技术创新本身带来的风险成本。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原因在于市场每时每刻都在淘汰技术,现有技术不够成熟导致预期的技术指标不能实现,都可能使得创新活动半途夭折。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模仿跟风、技术的替代性、科研人员突然退出、实验设备损坏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给高校和企业带来损失。交易成本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性,造成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不高,企业难以寻求合作伙伴。我们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4: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偏向于那些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高校,这样能够保证利益最大化。

命题5: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为防止技术不确定带来的成本增加,倾向于那些享誉度极高的大学。

三、产学研合作主体博弈模型构建

对科技成果的获取,企业有两种选择:自主完成和寻求合作。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本文主要分析了三类创新方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转让以及合作研发,其中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都看做是企业寻求合作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高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处的信息地位是不同的,故我们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1 由于目标差异性的存在,高校和企业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有着各自的偏好。

假设2 科技成果的开发价值没有高低之分。

假设3 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都看做是企业寻求合作的选择,引入成功合作先验概率Pc。

假定企业仅靠自有的资源和能力禀赋完成技术创新的概率为P1,高校独立进行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2,高校和企业共同实现研发成果的概率为P3。假定研发所得的科技成果可带来的利润为π,若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研发模式,则其期望收益是P1π,此时无论企业研发成功还是失败,高校的收益都为零。当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时,设其得到的期望利润的分配比例是a,则高校得到的利润分配比例是1-a。当企业选择技术转让模式时,即企业只购买高校的技术成果,或者对高校的创新活动进行投资,项目完成之后高校便不再参与成果的后续营销过程,设购买达成的技术成果的交易价格为p,高校支付成本为v,企业的期望收益是 P2Pcπ-p,高校的净收益为 p-v。当企业采用合作研发模式时,机会成本为P1π,其期望收益是a P3Pcπ-P1π,高校的期望收益为(1-a)P3Pcπ,如表1 所示:

表1 三种创新方式的合作主体博弈

根据以上假设,进行博弈均衡分析如下:

1)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成为博弈均衡的条件为:

解(1)式得

该式表明,若选择技术转让模式企业需要支付的交易价格大于P2Pcπ-P1π,企业利用自身禀赋进行创新成功的概率大于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博弈均衡。科技成果的交易价格是决定企业选择何种模式的因素之一,而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表现,企业会在产学研合作为自身带来的收益和为合作所花费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命题3得以证明。

2)技术转让模式成为博弈均衡的条件为:

联立(2)、(3)解得

上式表明,当技术转让的交易价格p处于区间((1-a)P3Pcπ +v,(P2-aP3)Pcπ +P1π)内时,技术转让模式成为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企业的最优策略选择。该求解过程同样证明命题3成立。

3)合作研发模式成为博弈均衡的条件为:

整理(4)、(5)两式得

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行为选择及实证支持

当(p-v)值恒定,且高校和企业共同实现研发成果的概率P3为固定值时,由于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即要求a值最大化,此时增大,需要成功合作先验概率Pc较大才能符合要求,这也就说明了,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倾向于具有长期合作关系或者享誉度较高的大学,命题4和命题5得以成立。

在向高校发放的《产学研合作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表》中,涉及了对参与产学研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包括35岁)年轻教师的人数占参与问卷教师总人数的32.4%,而在35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67.6%,符合前文命题1和命题2的表述;参与问卷的教师中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为2.7%,具有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分别是45.2%、24.7%和27.4%,比例相差极大,同样支持命题1和命题2成立。

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产学研战略问题研究的问卷调查表》中,对企业在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时的选择标准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于将研发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对方的要价、研发团队的合作经验、项目负责人的诚信、高校的品牌作为选择伙伴时的考虑因素的支持率分别达到 98.3%、73.3%、90%、81.7%和70%。这组数据说明企业对于与之合作的教师研发能力要求较高,与参与产学研活动的教师团体呈现年龄较大、职称高的现象相吻合;对方的要价,是企业参与产学研的成本之一,73.3%的支持率说明企业会在合作为自身带来的收益和为合作而花费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其主要目标在于获取利润最大化,支持命题3成立;研发团队的合作经验、项目负责人的诚信、高校的品牌,这三个因素的高支持率说明企业会偏向于具有长期合作关系或享誉度极高的高校,该结果支持命题4和命题5成立。

五、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策略

1959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7]在其著作《明天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中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定义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根据本文第三部分的博弈分析,结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教师群体的特征,笔者试图从实现目标、降低风险和合作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来探讨校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管理策略。

第一,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追求的是共同实现各自利益目标。第三部分分析得出企业倾向于选择职称高的教师进行合作,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通常是以其发表论文数、专著数量、课题级别来作为标准,这种僵化的评价机制不能对之作出合理的测量和评价,继而导致企业依据职称高低来选择合作对象会出现选择偏差。另外,年轻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较年长教师有所欠缺,但他们可能具有更敏捷的思维、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等。优化现行评价体系,鼓励年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和研发成果给予与论文、专利等同等对待,并与职称评定挂钩,这样,在实现教师利益目标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选择。

第二,由命题3可知,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利润最大化,即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拥有知识资本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追求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在工作中的自我引导;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热衷于更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他们不满足于基本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强烈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许。针对教师群体的这些特点,企业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合作伙伴的满意度。

第三,命题4和命题5表明企业为保证获取更大利润以及降低风险成本而倾向于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高校或者享誉度高的高校,这种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合作进行。因此,应当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人员交流,疏通沟通渠道,保持信息传递及时有效,增进彼此信任度。政府应积极发挥协调作用,督促提高合作信息透明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帮助校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合理增加资金支持,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制定包括财政、税收、工商、进出口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减少校企风险负担以提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第四,综合第三部分对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企业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若企业自身资源富足、创新能力极强,则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模式。企业能力强意味着其消化、吸收、转化技术成果的能力较强,当技术转让的交易价格p满足条件(1-a)P3Pcπ+v<p<(P2-aP3)Pcπ+P1π时,高校和企业可进行技术转让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若企业自身能力不足,则倾向于联合高校开展研发项目,当企业的期望利润分配比例 a处于区间内时,合作研发模式成为高校和企业的博弈均衡。另外,当成功合作先验概率 Pc大于时,高校和企业才有进行合作研发的意愿。

[1]王耀廷,许 岚.“产学研合作”及其对高校教师的培养绩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7-20.

[2]辛爱芳.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5,(8):24-26.

[3]李 江.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9.

[4]高宏伟.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141-146.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苏敬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J].科研管理,1995,(5):68-71.

[7]Peter Ferdinand Drucker.明天的里程碑[M].Transaction Pub.1959.

猜你喜欢

产学研命题目标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将在重庆举行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