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枣庄群贤
2012-01-28朱法武
朱法武
(枣庄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枣庄地区亦被卷入变革大潮之中。滕国的滕文公接受孟子的思想,采取儒家治国理念,在政治、经济、礼仪制度上推行仁政,被称为“善国”;因为春秋时期诸国之间的战争、外交的需要,涌现出了知人善任、任贤养士的政治家孟尝君、及营造“狡兔三窟”的冯驩以及勇于自荐、展现自己才华的毛遂等;农耕、手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枣庄诞生了鲁班这样的科技名人。当时的枣庄地区可谓圣贤辈出,巧匠云集,对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能工巧匠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今山东滕州),大约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的发明家,是与“科圣”墨翟同时代的平民圣人“匠圣”,他的一生,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多发明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典范和象征。
(一)享誉神州的机械圣人
《礼记·檀弓》记载:鲁国贵族季康子的母亲过世,准备下葬时需要“视桓楹”,就是用人力拉住系椁四角的绳子,用人背着两个大如楹柱的木牌,以击鼓为节,慢慢将棺椁放入墓坑。按照周代丧仪规格,贵族墓穴既大又深,棺椁数重,如果单纯使用人力下葬,极易发生意外。鲁班提出以机下葬,机就是一种类似滑轮装置的器械。采用半机械化手段,不但省力,而且可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鲁班的许多发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符合科学原理,又突出了实用性。以门锁为例。锁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代就已经出现,构造比较简单,安全性比较差;出于安全考虑,鲁班对其进行了改进,形状、结构均有较大变化,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外表不露痕迹,只有借助配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代替人的看守。俗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据说源于鲁班的此项发明。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鲁班在凉州建造佛塔时,因为思念妻子,就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即可飞翔,他就乘夜乘坐木鸢回家与妻子相会,并无人发觉。直到妻子怀孕,他的父亲才探知了木鸢的秘密,遂坐上木鸢,因为敲击木鸢次数过多,一直飞到吴地的会稽,吴人认为他父亲为妖孽,将其打死。鲁班因此愤恨吴人,就造了一个木仙人手指向吴地,吴地竟大旱三年。吴人无奈,向其谢罪。鲁班断去仙人一指,吴地方解去大旱之灾[1](P233~234)。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反映了鲁班在民间的影响,也反映了鲁班利用简单的空气浮力和空气动力原理,用木料制成了能滑行的飞行器。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高筑建城池,深挖壕沟,易守难攻,原有的攻城器械如临冲、楼车等已不适应战争的需要。鲁班在原有攻城器械的基础上,为楚国发明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弥补了临冲、楼车的不足,既能瞭望城内的情形,又能乘梯登上城墙,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攻城军事装备。云梯涉及了杠杆、滑动、滚动、车梯构造等机械原理。这一发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发明,在漫长的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土木工程专家和木工工具发明家
根据古代史料记载,鲁班对于宫殿、楼舍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也有着杰出的贡献。东汉桓宽言:“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2](P220)由于鲁班是先秦时期著名土木建筑专家,后世出现的大量建筑往往托附鲁班之名,借以彰显名气。如清《山西通志》就言灵石县的寺庙、盂县的两岭桥、河津县的流丹亭、舜庙、太平县的天寿观、安邑县太平兴国寺等都传为鲁班所修筑。《广西通志》也称阳朔县遇龙桥、平龙县接龙桥、荔浦县太河桥等也为鲁班所造。就连最负盛名的古建筑赵州桥、黄鹤楼也与他有关。在古代,鲁班已成为建筑业的旗帜和象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和杰出代表。
鲁班之所以被后世工匠尊为祖师,更主要的是他发明了众多工匠必须的木工工具。《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记载,曲尺、刨、铲、钻、墨斗、水准、锯、凿等最重要的木工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鲁班一向被认为是墨家学派“工肄百八十人”中的重要成员,有“工巧之人”、“建筑工匠之祖”的美誉。自古以来,全国各地为祭祀、纪念鲁班而举行的各种活动不仅成为民间宗教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社会风俗活动。全国各地都建有鲁班祠、鲁班庙,其中尤以宋元时期建于济南的鲁班祠最具有代表性。除汉族外,满族、壮族、毛南族和云南蒙古族等也都敬奉鲁班。
二、儒家治国理念的首位实践者滕文公
滕文公,名弘,姬姓,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滕国国君,因为其能行文德,所以又被称为“元公”。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故城在今滕州市西南七公里的东西滕城村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处在晋国齐楚等大国夹缝之中,国力孱弱,不得不屈事大国。
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年),滕文公为世子时出使楚国,路过宋国时,拜会了正在宋国的孟子。孟子开口不离尧舜之道,向他阐述人性本善的道理。但当时的滕文公并未真正思考、接受孟子的学说。不久,滕文公从楚国返国,再一次同孟子相见。孟子对其进一步加以开导,孟子的一番话使滕文公内心深处开始接受儒家的治国理念。
(一)儒家治国理念的首次实践
滕定公薨逝后,滕文公继位,遣然友到邹国拜见孟子,听取其对父亲葬礼的建议。孟子建议滕文公遵从儒家的主张,采用守孝三年的规制。滕文公遂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滕国的宗室百官都表示反对,认为宗主国鲁国及本国的前代君主皆没有实行过此种丧礼,主张丧礼祭礼要遵从先祖的规矩。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滕文公令然友再次到邹国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对其言:“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是在世子。”[3](P114)孟子以此鼓励滕文公,只要他意志坚定,坚持推行儒家的丧礼规定,百姓最后会听从他的命令的。这番言论坚定了滕文公采用儒家的丧礼规定、推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决心和信心,他五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逐渐接受了滕文公的决定,认为他的表现为知礼。滕文公由此坚定了采用儒家治国理念治理国家的信念,在其统治时期不断根据儒家理念推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
滕文公继位后,多次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积极学习、吸纳儒家的治国理念。
滕文公曾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对于立国强国的基础土地制度,孟子认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百姓应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再在自己的私田上劳作。这就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如何在滕国推行井田制,就在于滕文公与其宗室官吏的努力了。
而对于治国理财的的关键赋税的征收,孟子认为向百姓征收赋税应该遵循一定的制度。主张轻徭薄赋,建议滕文公采用商周时“助”的赋税制度,在乡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关于文化教育制度,孟子对滕文公说: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滕文公在孟子“政在得民”的儒家治国理念指导下,实行“仁政”,行井田、建学校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不仅使滕国的国力日趋强盛,而且他作为“行圣人之道”的贤君,名声远扬,慕名来滕国者络绎不绝。楚国的许行是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他慕名带领十个徒弟来到滕国。宋国名人陈相的弟子陈良、陈辛也带着农具到滕国定居耕种,并言:“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3](P123)
在滕文公大力推行“仁政”、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政策下,滕国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强国富民之邦,谱写了滕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并为滕国赢得了“善国”的美誉,文公则以政绩“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
三、任贤养士的政治家孟尝君
战国时期,贵公子中以养士著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历史上称之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相田婴之庶子,袭其父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称薛公。孟尝君广散家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达到三千多人。孟尝君对门客真诚相待,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出现了鸡鸣狗盗、毛遂自荐等千古佳话。
(一)门客三千与重才敬智
青少年时期的田文即胸怀大略,对于养士的重要性及养士策略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对父亲田婴“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嗳。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4](卷75,P353)的做法表示怀疑。孟尝君不仅善养士,亦能得士。薛邑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宾客中会聚各类人物,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秦昭王曾向孟尝君的门客公孙宏问及此事,公孙宏言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屑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5](卷12,P21~122)
由此可见,孟尝君招徕的门客汇聚了各种人才,包括策士、辩士以及武士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专长的人物。
(二)焚券买义与狡兔三窟
冯驩是孟尝君最为杰出的门客之一。他在薛地替孟尝君放债收息时“焚券买义”,使孟尝君获得当地民众之心;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他游说国君,使其威名重立,他还精心为孟尝君营造“三窟”,防患于未然,由此奠定了孟尝君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的根基。
初,冯驩为孟尝君至薛地收取债务,用所得利息置酒买肉,聚集所有欠债人前来核对债券。他一面使众人饮酒,从旁观察债户之贫富,让大家拿出债券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款期限,而无力偿还的则收回债券当众焚烧,并言此举乃是奉行孟尝君的指示。薛地百姓皆感激下拜。冯驩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了民心。一年后,齐愍王轻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相国之职。孟尝君率门客回到封地薛邑。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已然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整整一天。孟尝君此时方感知冯驩“焚券买义”的用意。
冯驩对孟尝君言道:狡兔三窟。您现在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要为您再营造其他两窟。孟尝君遂给他车五十乘,黄金五百斤,使他去他国游说。冯驩至梁国,对魏惠王说,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大王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顾及先王之宗庙,继续担任相国管理国家。冯驩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纤芥之微的祸患,这都是冯驩深谋远虑为其规划的结果。
(三)“鸡鸣狗盗”与人尽其用
孟尝君门下食客不但人数数千,且具有各种才能的。孟尝君亦不以才能偏狭而拒绝,最终发生了“鸡鸣狗盗”之徒救其离开险境的佳话。
齐愍王二十五年,齐国遣孟尝君至秦国,被秦国软禁,为尽快离开秦国脱离险境,孟尝君向秦昭王最宠爱的嫔妃求助,希望她向秦昭王美言,放其回国。宠妾要求孟尝君将其最心爱的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作为谢礼赠送,但孟尝君已将其献给秦昭王并被放到秦宫库房。孟尝君及门客皆无办法。这时,一个门客称自己能够将白裘偷出来。原来他善于钻狗洞偷盗。于是,当夜他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盗出那件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宠妾。孟尝君得以释放。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人善于学鸡叫,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守关士卒方验明其证件,开关门放其出函谷关。秦国追兵到了函谷关,但已追赶不上。自此以后,宾客们都更加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人尽其用的做法。
鲁班、滕文公、孟尝君、冯驩等人在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或在治理国家上运筹帷幄,或在外交领域纵横捭阖,或在自然科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对枣庄地域文化形塑起着奠基作用,也对中国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桓宽著,王利器撰.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孟子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吕不韦编,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5.